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持續至今已經超過 3 年,原先宣稱「閃電拿下基輔」的俄軍目前已完全陷入戰爭的泥淖,被迫付出龐大的消耗與代價,盡可能的占領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土地。有中國專家分析指出,為了拿下守軍兵力不足 9,000 的阿夫迪夫卡,俄軍總計費時近 4 個月,前後損失超過 16,000 名士兵,認為阿夫迪夫卡戰役可以視為俄軍戰力不足、無法達成預期戰略目標的鐵證。
《騰訊網》歷史專欄作者「正觀歷史」發布文章指出,阿夫迪夫卡是一座位於頓巴斯工業區,面積僅 29 平方公里的平原小城。由於距離被俄軍佔領的頓涅茨克市僅 10 公里,「正觀歷史」認為,阿夫迪夫卡幾乎無法防禦俄軍現代化軍隊的進攻,「然而,俄軍卻花費了近 4 個月的時間,並付出了 16,000 人的損失後,才成功拿下了該地區的控制權」。
現正最夯:楊柳颱風路徑「南北分歧」!氣象署估「花東」 美日韓估偏北「宜花」登陸

「正觀歷史」表示,雖然先前曾遭擊退,但俄軍仍於 2023 年 10 月初,再次對阿夫迪夫卡發起進攻,由俄羅斯第 1 集團軍與第 41 集團軍組成的聯軍總計派出 6 支機械化步兵旅,參與作戰的俄軍士兵人數超過 30,000 人。與俄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負責鎮守阿夫迪夫卡的烏軍第 59 摩托化旅與第 110 機械化旅,兩支軍隊在歷經一年多的苦戰後,總兵力已經不足 9,000 人。
「正觀歷史」稱,雖然俄軍在發起總攻前 4 天,就已經使用各種火砲、彈藥與航空炸彈,打擊阿夫迪夫卡內的主要防禦工事,並使用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逐漸縮小對該城的包圍圈,但仍未能徹底摧毀烏軍的防線,反而持續遭到烏軍無人機小隊襲擊,大量俄軍人員傷亡,許多重型武器也先後遭到摧毀。

為了應對烏軍的無人機戰術,俄軍自 11 月起大量投入反無人機與無人作戰裝備,並於 12 月初佔領了阿夫迪夫卡南部的工業區。針對俄軍的反無人機戰術,烏軍改變了原本偵查、打擊的無人機小隊配置,改為「指揮、偵查與攻擊」的中心化分工戰術,並在俄軍無人設備火力覆蓋範圍外設置指揮所,持續使用抗干擾能力更強且飛行速度更快的無人機進行偵查,隨後使用帶有光纖的 FPV 無人機對俄軍軍備、士兵發起打擊。
由於烏軍將主力部隊隱藏在城內的坑道工事內,僅有少量人員在地面執行警戒、偵查或更擊等任務,俄軍的大規模襲擊對烏軍主力部隊的殺傷力十分有限。與防守方的烏軍不同,作為進攻方的俄軍部隊則必須在防禦地雷的同時,警戒烏軍炮火、無人機的攻擊,「這就是俄軍傷亡比烏軍傷亡更多的主要原因」。

即使烏軍成功拖慢了俄軍進攻的腳步,但烏軍仍在 2024 年 2 月因彈盡糧絕決定撤離阿夫迪夫卡,並由第 3 獨立突擊旅的增援部隊救出城內剩餘的守軍,為俄軍進攻阿夫迪夫卡的戰役畫下了句點。
「正觀歷史」認為,雖然俄軍在獲得了戰略方面的勝利,但仍在此次戰役中曝光了自身的缺陷:「現在的俄軍,早已失去打贏一場集團軍級別常規戰役的能力」。另外,烏軍在阿夫迪夫卡戰役中展現出的無人機不對稱作戰,也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發展與人工智能 ( AI )、大數據技術相關的小型武器裝備,是智能化武器改變傳統戰爭模式的起點。

雖然烏軍被困在阿夫迪夫卡城內,但仍持續透過無人機的偵查、打擊部隊,對俄軍的軍備與士兵發動攻擊。 圖:翻攝自 騰訊網 正觀歷史

雖然俄羅斯成功併吞了阿夫迪夫卡,但卻將自身已無力完成軍團級作戰的事實展現在世界各國的眼前。同時,該名專家也肯定烏軍在防衛阿夫迪夫卡時使用的無人機作戰策略,強調此次戰役是智能化武器改變傳統戰爭模式的起點。圖為烏軍無人機。 圖:翻攝自 騰訊網 正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