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保財務負擔愈來愈重的狀態下,學名藥仍無法成為市場主流,高額藥費幾乎全給了原廠藥。在這當中,從二○一九年開始施行的專利連結制度,正默默侵蝕台灣學名藥廠的競爭力。

因為一顆與印度藥廠合作的肝癌學名藥「索福耐」,台灣學名藥廠健喬信元醫藥生技(以下稱健喬),與德國製藥巨頭拜耳(Bayer)纏訟4年。

精選報導:謝步智觀點》川普「乾坤大挪移」能湊17套愛國者? 給這「最強非核武器」才是真挺烏

2020年,拜耳以索福耐侵害自家藥品、第一線肝癌標靶藥「蕾莎瓦」關鍵原料「甲苯磺酸鹽」的特定結構專利,對健喬提告,雙方官司一路從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打到最高法院。

儘管智財法院在2021年11月一審判決健喬勝訴,索福耐並獲食藥署核發藥證與健保核定藥價,得以正式銷售;但這場訴訟一直到2024年最高法院裁定駁回拜耳提出的上訴,才真正落幕。

「我們要跟官方主張,原廠藥的專利有問題,應該要被撤銷。」負責健喬訴訟的維新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所長黃瑞賢解釋,蕾莎瓦早在2012年就被納入健保,專利效期至2020年;但拜耳在蕾莎瓦前一個專利到期前,又進一步申請了兩件專利,「希望能實質延長專利權期間。」

五年專利侵權訴訟逾80起

最終,法院認定拜耳申請的專利「不具進步性」、應被撤銷,判決健喬無侵害拜耳專利。黃瑞賢透露,這起訴訟案只是起頭、並非特例,自2020年以來,他主持的律所,陸續處理過好幾件原廠起訴學名藥廠的侵權訴訟案,「但很少有學名藥廠有勇氣主張沒有侵權。」多數台灣學名藥廠還是選擇等待原廠藥專利徹底到期後,才尋求上市機會。

根據司法判決查詢系統,過去五年間,包括拜耳、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阿斯特捷利康(AZ)在內的大型國際藥廠,確實頻繁地對台灣學名藥廠提起侵害專利權訴訟,累積案件超過80起。

這類訴訟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源頭,是2019年8月正式施行的「西藥專利連結制度」(以下稱專利連結)。該制度的設計,是由衛福部食藥署管理專利登錄平台,讓藥廠可以將新藥相關專利置於平台上,方便學名藥廠申請藥品許可時,檢視對照新藥持有的專利,以降低專利侵權風險。

專利連結制度上路後,學名藥在申請藥品許可證的查驗登記階段,必須從4種情況當中擇一做出聲明。

其中,P1到P3分別對應「無專利資訊」、「新藥專利權已消滅」、「學名藥同意在專利權消滅後再核發許可」,一般不會產生爭議;P4則是指對照新藥專利尚未到期,但申請藥證的學名藥廠主張未侵害新藥專利權、或專利權根本應被撤銷的「挑戰」行為。

「資訊公開,大家就不用猜後面有什麼專利。」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張哲倫解釋,專利連結制度實施前,即使是國際藥廠台灣分公司高層,也未必清楚母公司到底有什麼專利,如今專利檢索變得容易,有利學名藥廠在專利到期前先行準備,不必承擔侵權風險。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92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10年百億綠色成長基金啟動!台灣大、中華開發等12家投資人出列,瞄準綠色新創隱形冠軍打國際盃

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90807/post/202507190001

2025大罷免懶人包:32案完整名單、被罷免原因、通過門檻票數、投票地點、我可以投票嗎、要帶什麼一次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07110049/

   圖:今周刊 提供

   圖:今周刊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