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人機在現代戰場上的效益增加,國家是否擁有能有效攔截其飽和式攻擊的定向能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逐漸重要。據外媒分析指出,美軍汲取烏克蘭戰爭經驗,加速開發微波反無人機系統;而俄羅斯雖然早在十年前便著手研製類似裝備,卻至今進展有限,甚至淪為博物館展品,形成強烈對比。

根據《騰訊新聞》旗下《寰球戰略解讀》報導,美軍目前正加緊推進微波定向能武器的部署,其中「埃皮魯斯·列奧尼達」(Epirus Leonidas)為代表性系統,具備針對無人機群的點防禦能力。該系統雖射程僅約2公里,但已展現出未來量產與實戰化的潛力。

現正最夯:倒數3天! 小笠原欣幸揭大罷免觀察:726將對台灣政治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機動式微波輻射武器系統「狂怒」(Furor)。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寰球戰略解讀」

相較之下,俄羅斯早在2015年「軍隊-2015」軍事博覽會的封閉展區中,就展示過名為「狂怒」(Furor)的機動式微波輻射武器系統,並聲稱其具備超過10公里的全向干擾能力,理論上可癱瘓無人機與精確制導彈藥。然而,十年過去,「狂怒」非但未實戰部署,反而在近日首次以展品身份公開亮相,進駐莫斯科近郊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

據俄媒披露,「狂怒」系統由莫斯科無線電工程研究所研發,該機構隸屬於以雷達設備著稱的「織女星」(Vega)集團。該系統主要由高功率微波發生器、反射天線、控制管理單元與傳輸模組組成,搭載於「山毛櫸」防空系統的履帶式底盤上。

機動式微波輻射武器系統「狂怒」(Furor)。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寰球戰略解讀」

儘管俄羅斯官方資料仍聲稱該系統「仍在測試與改進階段」,但外界普遍質疑其實際效能。報導直指,類似的「高技術研發案」常淪為俄軍內部掠奪預算的幌子,「宣傳創新只是順帶目的」。

除「狂怒」外,俄羅斯還有多項被質疑為「雷聲大、雨點小」的軍武案,如S-70「獵人」重型無人機、BMP-3無人戰車,以及「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等,均面臨進度緩慢、效能不明與交付遙遙無期等爭議。

機動式微波輻射武器系統「狂怒」(Furor)。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寰球戰略解讀」

「寰球戰略解讀」分析認為,即便微波武器在技術上具發展潛力,但它的部署與實戰化門檻極高,若無穩定預算與系統整合能力,僅止於原型階段極易淪為象徵性展示,就如今「狂怒」只能進博物館作為收藏展品。

機動式微波輻射武器系統「狂怒」(Furor)。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寰球戰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