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7屆日本參議院選舉中,傳統大黨——自民、公明、立憲、維新——或衰退、或停滯,而參政黨、日本保守黨、未來團隊等新興政黨卻迅速崛起。輿論驚訝,媒體忙不迭歸因於「右傾化」、「社會保守化」,彷彿民意只是一場洶湧情緒。但這樣的說法,不過是為政治失能蓋上的遮羞布。
問題不在於選民變得極端,而在於主流政黨早已失去聆聽民意的能力。尤其自民黨,此次敗選並非因為「主張沒傳達」,而是因為傳達得太清楚了——清楚到讓選民毫不猶豫地投下反對票。
當前熱搜:川普:對日關稅可降至15% 日須投資美US$5,500億
一、敢講,就是政治資產
參政黨為何能吸引選票?因為他們說出了那些主流政黨不敢觸碰的議題。從通膨、消費稅、移民、全球化,到中產與勞工的日常焦慮,參政黨選擇直球對決,不遮掩、不婉轉。即便論述激烈,選民依然感受到:「他們站在我們這邊。」
反觀自民黨,面對現役世代稅負過重的壓力,非但無意減稅,反而強調「守住消費稅」——這話聽在選民耳裡,無異於公開宣告:「你們的負擔還不夠,我們會再加一點。」
政治從來不是語意遊戲,而是對現實苦痛的回應。當一個政黨滿口「穩健」、「未來會更好」的空話,卻無法誠實面對眼前的痛點,那不是穩重,而是僵化與失能。
二、SNS是戰場,不是邊疆
參政黨從YouTube起家,熟悉網路語言與操作邏輯,打造出一套兼具動員與參與的數位政黨。他們推動會員制、電子報、直播講座,讓支持者不只是圍觀,而是有參與感的行動者。
自民黨也在SNS上有所動作,卻多半流於表面——議員曬便當、拍美食、自拍搭新幹線,仿佛政治只是日常打卡秀。這不是公共溝通,而是政治懶惰。
更令人搖頭的是,當自民黨發現網路輿論不利於自己,第一反應不是學習調整,而是提議「規範SNS」。這不只是數位失能,更是民主意識的崩壞。當一個政黨把批評視為敵意,把資訊自由當病毒,它離權力崩解也就不遠了。
三、敢聽、敢回應,才叫民主
這場選舉並非民意偏差,而是民意終於找到了出口。自民黨之所以慘敗,不是因為選民不了解他們,而是因為選民太了解了:
他們了解,自民黨只想維持特權、不願承擔責任;
他們了解,自民黨嘴上談改革,實則固守利益;
他們了解,自民黨逃避真正的社會問題,卻假裝在「穩定國政」。
尤其在移民問題上,像是外籍人士更易取得駕照等議題,在川口、大泉、一宮、俱知安等地早已積壓民怨。但主流媒體選擇迴避,政治人物選擇裝聾作啞。參政黨雖然語氣尖銳,卻敢於指出問題,於是贏得了這些被忽視社群的支持。
有人將這歸為「極右思潮」,但事實上,這不是思想的極端化,而是政治失聰的結果。當主流政黨選擇沉默,沉默自然會被憤怒填補。
四、參政黨真正教會自民黨的事
這次選舉的教訓,並不是什麼口號包裝、選區劃分、或政見宣傳的技術性錯誤。問題的根本在於:自民黨早已失去作為一個「政黨」的基本功能。
他們不聽、不問、不應,卻期待人民繼續支持。這樣的期待,本身就是傲慢。
他們把社會不滿貼上「極右」的標籤;
把網路上的憤怒說成「假訊息」;
把年輕世代的挫折簡化為「情緒化」。
一個失去同理心的政黨,無論領袖怎麼換、派系如何洗牌,最終都只會繼續流失民心。
結語:你若不聽,選民就會讓你下台
參政黨的崛起不是奇蹟,而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的是:當一個政黨不願傾聽、不願面對、不願修正,人民自然會另覓出路。
政治是一場「聽覺與表達」的修行。若你聽不見那些刺耳、尖銳、不合期待的聲音,那麼下一次的選票,就不會是你的了。參政黨真正教會自民黨的,不是怎麼選舉,而是:如何重新成為一個有耳、有口、有誠意的政黨。一個不能單靠父輩餘蔭、派閥運作、政黨提名來混過選民考驗的政黨。
如果你聽不見時代的聲音,那麼民主的選票,最終會親手送你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