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遠(儘量)回憶錄》連載第十九篇,要來談在他人生裡,莫名其妙地扮演著一個類似「異父異母雙胞胎」的角色—徐玖經。事情要從 1993 年四月一日愚人節那天說起......
在「给我報報」的創作裡,有一個虛擬的角色,當初在設定時,其實並沒有想到,日後他出場的機會有這麼多,這角色就是徐玖經。
諧諷郝柏村看《徐九經升官記》 誕生徐玖經這個角色
事情要從 1993 年四月一日愚人節那天說起。
現正最夯:明天好天氣、午後留意雷陣雨!下週又新颱風生成 對台影響曝光
那一晚,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前往國家劇院,觀賞中國湖北省漢劇團演出的京劇《徐九經升官記》。看完,郝柏村發表了一套官腔官調的觀後感來「言志」。當時,在台灣民主正面臨他們那一批既得利益者嚴重威脅的時候,聽他的話,格外刺耳。
這還得要先說明一下當年的政治結構:上世紀八零年代,蔣經國過世之後,李登輝先是以副總統身分繼任蔣經國未完的總統任期,然後於 1990 年五月,經由國民大會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第八屆總統(是的,那時還有國民大會)。
1992 年年底,第二屆立委選舉結束,當時身為行政院長的郝柏村本該辭職,李登輝總統也以「建立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的制度」為由,要求郝辭職,但是他堅持要等到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才肯辭。
最後鬧到 1993 年年初的國民大會閉幕時,民進黨籍國大代表與國民黨主流派的代表聯手大聲疾呼郝下台,擺明了羞辱他,郝柏村才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臺獨」之後,宣布辭職。反正,鬧劇一場。
這才會有 1993 年愚人節郝柏村看《徐九經升官記》的新聞,也才會有徐玖經這個角色的誕生。因為我在看了郝的新聞之後,覺得,如果政客動輒利用文化作品充當自己的化妝品,那麼,文化人為什麼不也拿政治人物炮製出來的新聞來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於是「徐玖經」這個明顯諧諷「徐九經」的現代人就這麼誕生了,概念是一個不知所云的蠢蛋天生喜歡蹭政治,於是笑話百出,這個人鼻頭那裡有塊白斑,就好像痣一樣,是天生的,不是化妝而來的。
1993 年底台北市長選舉粉墨登場
徐玖經面世之後,第一次粉墨登場,是 1993 年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
那一次,陳水扁、黃大洲、趙少康三人參選,我則利用中國時報趣味休閒版的版面,私自推出徐玖經,他呢,代表给我報報參選。
於是,閱讀中國時報趣味休閒版的讀者,對於那一年的北市市長選舉,有著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樣的印象。因為徐玖經會在版面上發表政見,會在版面上到處拜票,會在版面上跟其他三個人鬥嘴,反正,徐玖經在選戰期間,忙得很。
徐玖經甚至還從平面轉立體,有一次在台大校門口對面的大塊書店門口,搭了個台子,對群眾演講,煞有介事地陳述市政建設的政見,當然是非常地给我報報,至於具體內容為何,徐玖經表示,年代久遠,不要折磨他了。
那一次的惡搞實驗,報社長官非常容忍,因為是在趣味休閒版,他們認為也無傷大雅,就放行了那次的所有創作,也是因為這個創作,之後,徐玖經接受了同為創作人魚夫(林奎佑)的邀約,在電視節目裡(「麻辣新聞網」,魚夫、蘭萱主持),以徐玖經的身分評論時事。
有次評論無黨聯盟的立委林明義在國會施展暴力的新聞時,被闖進攝影棚的幾個黑道(其實都是我朋友)毒打一頓,可是最後還是鼻青臉腫地把新聞報完,誠為一盡責的主播也。
為人民服務:從選市長到選總統
徐玖經在報紙上露臉,在電視上表演,我覺得還不過癮,1996 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結束之後,我與给我報報的老搭檔李巨源決定玩個大的。
巨源也是给我報報的總編輯,八零年代我跟他在中國時報的紐約辦公室結識,他因為從小在紐約長大,對於 parody(諧仿、諧諷)這個文體的類型與文法本就熟悉,本身也是學電影的,所以我們才能很有默契地把台灣人比較沒有概念的 parody 玩開,並且在紐約創建了虛擬的報紙「给我報報」。
有一天,我跟巨源說,台灣已經有民選總統的制度,這一回,要不要讓已經選過台北市長的徐玖經,也選個總統玩玩?
想不到這個瘋狂的主意,一拍即合,我們兩個以最快的速度,把劇本寫完,然後投電影輔導金的案子,也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得了一千萬的電影輔導金。
當時,中影的徐立功先生看了劇本,覺得好玩,就答應幫我們製作,於是《為人民服務》這部在電影分類上屬於「偽紀錄片」的電影,就這麼誕生了,完全出乎巨源與我的意料之外。

一部嘲諷、搞笑的假紀錄片
所謂「偽紀錄片」,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名詞。
紀錄片,有她的歷史、有她的文法,拍紀錄片的人,其實與那些拍劇情片的電影人,有著本質上的不一樣,我認識一堆紀錄片作者,也認識一堆劇情片作者,如果把這兩種人湊在一起聊天,我想現場應該是一片寂靜。
既然是「紀錄」,理論上,當然只是真實的一個再製過程,劇情片才需要「演」。可是在八零年代,當我在紐約第一次看到 Woody Allen(伍迪·艾倫)的《Zelig》(台譯《變色龍》)時,驚呆了,因為她完全顛覆了所謂紀錄片與劇情片的界線,一部完全虛構出來、用「演」的方式完成的「紀錄片」。
那時,有個名詞給 Woody Allen 的這種電影類型,叫「mockumentary」,後來我也聽說了另一個名詞,「pseudo-documentary」,當然,兩個字其實都一目瞭然,就是嘲諷、搞笑的假紀錄片。
所以當巨源跟我開始創作徐玖經選台灣總統的虛擬過程時,我們的討論過程,從頭笑到尾。要找哪些名人來客串,也都很快達成默契,整部片子的拍攝,更是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的製片人,是當年還沒有成名的葉如芬,可是後來再見到她,已是台灣電影的重要製片人。

「光遠,這是一個成就」 讓我驕其妻妾......
《為人民服務》拍攝的時候,我還在中國時報服務,可是因為我的團隊是個厲害的組合,所以失蹤的幾個禮拜,偶爾去編輯部混混,完全沒有影響原來的工作,「娛樂周報」還是按時出報,這得謝謝我的團隊裡兩位非常重要的成員陳寶旭、王亞玲。
其實,在 1996 年,我一人攬下當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版面的工作,辛苦一年還被當時的總編輯惡整,一氣之下決定辭職,余紀忠老先生得知此事,不但堅持要我留下,而且還加了好幾位同仁幫我(仿「開卷周報」的編制),這才是我後來得以一邊編報、一邊拍電影的主要原因。報社幾個惡質同仁鬥我不成,最後反而成為我能夠拍起電影的主要原因,命也。
所以電影殺青,在正式上院線之前,我跟余先生報告了此事,並且請他去試片室看電影。
在試片室電影開始之後,我一直用眼角餘光偷看余先生表情,發現喜歡看電影的他,挺投入的。電影結束後,陪余先生走出試片間,他輕輕地跟我說,「光遠,這是一個成就」,這是我做為余先生屬下,能夠得到的最大讚美。
三年之後,余先生要我建構一個青少年網站,我也達成使命,在余先生、余媽媽、余二小姐前往網站編輯部驗收網站的那天,余先生再一次跟我說,「光遠,這是一個成就」,也許,這是我二十多年時報人資歷當中,最讓我驕傲的兩天。

徐玖經:異父異母雙胞胎
徐玖經,在我人生裡,就這麼莫名其妙地扮演著一個類似「異父異母雙胞胎」的角色,這個獨特的經驗,如果在這個專欄裡不寫出來,「驕其妻妾」一番,M 的,太浪費了。
關於【馮光遠(儘量)回憶錄】
「馮哥(我們都這麼叫馮光遠),你有講不完的故事,寫個回憶錄吧?!」
他半開玩笑又不失真實地說道:「寫回憶錄的人,多少有些自戀耶」
看來他拒絕。
「回憶應該是紀實,寫得開心,不小心就虛構起來了。」他繼續說道。
「沒關係,寫多少是多少,太…真實,大家壓力也大。」我們小心地應著。
「好,那我就儘量囉!」馮哥啜飲著泥煤威士忌,邊回答。
《馮光遠(儘量)回憶錄》企劃於焉形成。
這是兩年前的事。
不過,認識馮哥都知道,他已經很「儘量」了。
作者:馮光遠,曾任記者、作家、編劇、攝影、劇場工作者及政治人物,《中國時報》主筆、副總編輯。馮也是《給我報報》、憲政公民團創辦人,也曾受聘金石堂書店擔任行銷創意總監,主持電視評論節目及發表幽默與政治諷刺文章。作品《囍宴》獲金馬獎最佳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