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共對台滲透與統戰手段日趨複雜,政府若再不從制度面補強,將形同開放大門讓敵意勢力長驅直入。總統賴清德於3月提出「17項因應中國威脅策略」,其中要求中國籍人士若申請在台定居,須放棄中國戶籍與護照,便是針對雙重身分亂象、強化國安制度的一項重要防線。近日內政部預告修正《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要求申請人提出戶籍註銷與未持有中國護照的證明文件,正是這項戰略的具體落實。
長期以來,部分中國籍人士雖取得台灣身分,卻仍保留中國護照,甚至在台發展政治關係、組織活動,來回兩岸形成「雙重身分」的統戰破口。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先前中國籍的「黃媽媽助選團」,打著家庭依親的名義落地台灣後,實際上投入特定候選人的基層組織,為其動員拉票,還接受中共「僑務單位」指導,回中國領取統戰補助款。這樣的案例並非孤例,而是系統性操作的一環,證明若無制度上的明確門檻與查核,台灣將難以防範「人頭定居」與統戰滲透的持續擴張。
面對這種灰色操作,修法要求中國籍人士申請定居時須明確切割中國身分,具有必要性與正當性。若要享有台灣的居留與社會福利,就必須遵守台灣的制度規則,這是民主社會保護自身的基本邏輯,並不涉族群歧視,而是國家安全的合理底線。
但制度設計不能只有理念,還需有執行能力。中國的戶籍註銷與護照作廢文件多數由地方公安或戶政部門開立,台灣無法直接驗證真偽。若無統一查核流程,將讓第一線承辦人員陷入混亂,也容易出現濫用與造假。建議內政部會同陸委會、外交部設立專責查核機制,參考外國文件驗證制度,設計可驗證、可追蹤的比對標準。
同時也要避免「一體適用」造成無辜家庭誤傷。部分依親申請人單純為照顧親人、與家人團聚,若無分流處理,將傷害社會認同與人道精神。建議建立個案審查機制,針對無涉政治疑慮的家庭案件提供補件與緩衝處理,區分統戰風險與人道訴求,才能兼顧制度原則與社會溫度。
此外,政府必須主動對內對外溝通。對內,要讓民眾理解:這項修法並非打壓中國配偶,而是堵住制度被利用的破口。對外,也應清楚表達此為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的法律行為,與族群歧視無關,避免中共借題發揮、藉由輿論戰進行反擊。
中共近年大打「法律戰」、「輿論戰」、「統戰戰」,台灣不能再用過去的模糊態度面對明確威脅。這次修法,標誌著政府開始以制度手段強化防線,建立「法律國防」的防禦工事。唯有配套完整、執行周延,才能真正堵上漏洞、切斷統戰管道,讓台灣在民主與安全之間找到穩健的平衡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