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俄軍事合作加劇,韓國智庫最新報告揭示北韓藉由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裝備與兵力支援,衍生出的經濟效益高達 28.7 兆韓元(約新台幣 6,680 億元)。韓國國防部下屬的「韓國國防研究院」於 5 月 17 日發布此一報告,引發外界關注北韓是否已實質以「代理軍火國」角色嵌入俄烏戰爭。

據韓媒綜合報導,這項估算涵蓋現金收入、現貨軍火交易、技術支援費用與實戰經驗價值。其中僅彈藥與砲彈供應就占總金額中的 27.4 兆韓元,規模驚人。研究指出,北韓對俄出口項目包括短程彈道飛彈、反坦克武器、122 與 152 公釐砲彈與遠程砲彈等,推估已透過船運方式輸出 2.1 萬個貨櫃,並可能輔以鐵路與空運進行機密補給。

延燒焦點:就是要核武? 不跟美國妥協了! 伊朗 : 無論談判如何 濃縮鈾活動都會繼續

此外,報告也估算,北韓去年 10 月派遣約 1.5 萬名兵力至俄軍庫爾斯克地區作戰,其「兵力支援效果」約值 4000 億韓元。外界認為,這些資源已開始轉化為北韓武器開發能量,可能涉及彈道飛彈、潛艦與無人機等尖端技術。報告直指:「這筆資金極可能用於北韓的軍事開發。」

俄羅斯近期將北韓援助的部隊部署至邊境地區,並集中兵力加強對烏打擊力度。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 圖:翻攝自 騰訊網 虎說虎侃

除了金援與武器,報告也點出俄朝可能建立不受西方制裁約束的軍貿機制,例如:俄國可將市價每桶 60 美元的石油,以每桶 40 美元的折扣價出口給北韓,而北韓則以約 150 美元每發的低價,供應俄國西方造價高達 700 美元的砲彈,形成互補互利的「戰時經濟聯動」。

部分分析更指出,這筆鉅額資金理論上足以為北韓採購足以彌補近 33 年歉收的糧食供應,但北韓仍可能將絕大部分收益挹注於軍事投資。以目前研發一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估計成本達 414 億韓元為例,這筆援俄所得足以支撐數十枚飛彈的生產測試。

在韓國國內,朝俄軍援問題也牽動總統大選政治版圖。保守派政府對北韓軍備強化深感憂慮,並警告若進步派候選人李在明當選,韓方可能回歸「對北懷柔政策」,進而鬆動現有對北軍備戒備與外交立場。

朝鮮半島軍事緊張情勢已與歐亞戰爭態勢交織,北韓軍工產業可能成為俄烏戰爭延長線,而中俄朝的軍事聯動前景,也將對東北亞安全格局帶來深遠衝擊。

北韓近期公開新型中程空空導彈。   圖:翻攝朝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