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股神巴菲特的動向成為了全球投資者瞩目的焦點。大家熟知的巴菲特,不僅以其長期持有策略而聞名,更因其在股市上的大手筆投資而屢屢創下佳績。然而,巴菲特的一些操作卻也引發省思,來看看他策略的背後,究竟透露了什麼警告?
這是1999年科技股狂飆時,巴菲特曾被質疑:「已經跟不上新時代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老人家卻緩緩道:「我確實看不懂這些公司的盈利模式,但我知道,當潮水退去,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如何賺錢的基本問題。」
當前熱搜:于朦朧成敏感詞?中國疑擴大輿論管制 本人帳號「禁留言」影片全消失
再來就是2007年,巴菲特也曾警告金融衍生品的風險,並選擇撤出高風險資產。他曾在一封致股東信中,將當時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形容為「計時炸彈(time bombs)。」
巴菲特的這兩次言論,一直是市場熱議的焦點,為他總能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成功避開風險,保護自己的投資。
引發關注的是巴菲特近期的言論,他曾坦言「看不懂AI」、「不太懂AI」,這一表態暗示他對AI泡沫的潛在擔憂。
全站首選:世界美顏小姐全球總決賽移師台灣 34國佳麗齊聚高雄與萌寵互動
尤其是當市場在美聯儲降息後迅速反彈,科技股(特別是以NVIDIA為代表的AI公司)屢創新高時。
巴菲特卻選擇大規模賣出股票,尤其是減持了他不再看好的科技股(如蘋果的部分股份)和其他成長股。並將資金轉向短期美債。
AI真的泡沫?
在全球股市上,AI的繁榮並不意味著經濟的繁榮。儘管NVIDIA等科技巨頭的市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些巨頭的盈利並未直接帶動大量就業機會的增加。
隨著AI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失業問題開始顯現。其中就是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持續疲軟,而今年10月,美國的裁員人數大幅上升,這些現象警示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AI的繁榮與大規模裁員並行,這種表面上的經濟增長,其實掩蓋了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美聯儲的降息政策,原本是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並降低失業率,但實際上卻讓借出資本利息降低,留下更多的問題,包括資本是否只流向資本家或科技巨頭手中?是否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大企業是否因此裁員,只將資金投入到AI等領域,結果變成技術繁榮背後的失業潮和消費降級,這是值得各界省思的面向!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持續擴大,負債問題愈發嚴重,特別是在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即美債展期)的背景下,政府的償債壓力顯得尤為突出。此外,穩定幣和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當前全球經濟與金融的不穩定局勢,如果巴菲特的市場判斷屬實,AI時代大浪下,我們是否已為下一場危機做好準備?如今,無論是股市的劇烈波動、AI領域的潛在風險,還是美國政府日益嚴重的債務危機,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正共同構成一場難以預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