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陸戰隊近日在駐日岩國基地公開展示第 5 艦載機聯隊所屬 F/A-18F 戰機所搭載的 AIM-174B「槍手」(Gunslinger)超遠程空對空飛彈,以及 F-35C 匿蹤艦載戰機,引發國際關注。此舉被視為美軍針對中國持續提升的遠程打擊能力所作出的回應,尤其是在巴基斯坦日前成功運用中國 PL-15E 飛彈擊落印度戰機的背景下,更顯其戰略意涵。
AIM-174B 飛彈是以海軍「標準六型」(SM-6)艦對空飛彈為基礎改裝而成,專為艦載戰機提供超遠程對空與多功能打擊能力。該飛彈全長 6.6 公尺、重約 860 公斤,射程可達 240 至 480 公里,末端飛行速度超過 5 馬赫,具備透過多平台資料鏈(包括F-35、預警機與艦艇)引導的能力。其搭載的 140 磅高爆破片彈頭,爆炸威力相當於七枚「地獄火」飛彈。
持續更新:就是要核武? 不跟美國妥協了! 伊朗 : 無論談判如何 濃縮鈾活動都會繼續
AIM-174B 具備多重用途,不僅可攔截高超音速與末段彈道飛彈,亦可對高價值空中與地面目標進行打擊。據稱,在高空高速條件下,其最大射程可突破 500 公里,遠超現役載機雷達偵測範圍,理論上可在敵方戰機尚未接近時,精確摧毀預警機與空中加油機等戰略支援平台。

該型飛彈最早於 2024 年 7 月在「環太平洋-2024」軍演中亮相,由第 2 艦載機聯隊的 F/A-18F「超級大黃蜂」完成演示。2025 年 5 月 4 日,第5艦載機聯隊隸屬的 VFA-102 中隊則於日本岩國基地再度公開展示,並與 F-35C 一同亮相,彰顯其於印太區域的部署價值。據了解,目前該飛彈已部署於「卡爾・文森號」與「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未來將與 LRASM 遠程反艦飛彈共同構築航艦編隊打擊核心。
分析指出,美軍此舉主要針對中國遠程飛彈技術的快速進展。中國現役 PL-15 飛彈射程已超過 200 公里,PL-17 與 PL-21 等更長射程型號亦進入測試階段,對美軍空中作戰節點形成挑戰。AIM-174B 具備超過 300 公里的作戰距離,配合 F-35 前出探測與 F/A-18F 後方發射的作戰鏈,有望構築類似中國「殲-20 PL-15」的體系優勢。
此外,美軍亦計畫在關島、日本與菲律賓等地部署「堤豐」中程飛彈系統,與 AIM-174B 形成多層次遠程打擊網。「堤豐」系統可發射 SM-6 與戰斧巡弋飛彈,對中國東南沿海與南海具備戰略威懾效果。菲律賓巴薩空軍基地的現代化升級也被視為 AIM-174B 潛在的前沿部署支點。
不過,專家指出,AIM-174B 作為「緊急改裝」產品,亦存在若干技術侷限。例如其長達 4.85 公尺的彈體僅能外掛於非匿蹤戰機,影響載機隱蔽性;其尚未配備 AESA 雷達與抗干擾資料鏈,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效能恐不及中國 PL-15。此外,其 64 公斤戰鬥部雖對大型目標具強大殺傷力,但對高機動戰機的命中率與摧毀效果仍有待驗證。


另一方面,美軍原規劃以新一代 AIM-260 飛彈取代 AIM-120 以應對中國威脅,但開發進度不如預期,促使海軍轉向 AIM-174B 作為過渡方案。2025 年 5 月,巴基斯坦空軍更以殲-10CE 戰機搭載 PL-15E 飛彈,在 160 公里外成功擊落印度「陣風」戰機,展示超視距打擊對現代空戰規則的深遠影響。
總體而言,AIM-174B 的快速部署顯示美軍對中國超視距作戰能力的高度警惕與應對決心。然而,未來空戰優勢的關鍵,將不僅限於飛彈射程,更取決於體系作戰、感測器整合與多平台協同等綜合作戰能力。

AIM-174B 的快速部署顯示美軍對中國超視距作戰能力的高度警惕與應對決心。 圖:翻攝自岩國基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