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罷免的第二階段連署進入尾聲,許多罷團也陸續完成遞件程序,不但罷免成案的數目陸續增加,罷免成效的比例也一再創新高,外界對於未來進行罷免成功機率的評估也超出一開始的預期,可以說,以目前來看,這場大罷免浪潮極有可能改變政治版圖,有機會讓台灣政治發展回歸常態。前不久時,罷綠委方被查出有罷免造假的情事,違法件數多到讓外界認為這根本是蓄意的違法行為,就連過去被稱為藍營媒體人都看不下去,直指是「抄名單」的慣性使然,可笑的是,國民黨高層不但沒有反應,甚至甩鍋狡辯是政治迫害,這讓社會大眾炸鍋,助燃罷免連署情緒,成案數持續增加。

藍陷入集體盲思 與民意嚴重脫節!

可以說,國民黨面對岌岌可危的罷免熱度,從黨主席到各個危險邊緣的立委,多採取「對撞」的策略,硬扯政治介入司法,甚至刻意操作藍綠對決,黨主席朱立倫甚至試圖把焦點指向罷免賴清德總統,顯然,這場大罷免已難緩解,國民黨上下陷入集體焦慮的狀態。問題是,明明已是國會多數黨的國民黨,又和民眾黨合作無間的狀況下,怎麼進入罷免第二階段卻表現出「戰狼」的模樣?顯從一開始忽略、低調的態度,到目前看似強硬的動作,可以說,國民黨應當有情勢不利的想像,也就是說,以國民黨表現出的態度,這意味著國民黨已有政黨崩潰的心理準備,所以選擇全力反擊、而不是妥協或向社會溝通的方式。

理性來看,被罷免方面對罷免的策略是「說服」跟「辯護」,也就是針對「適格」、「績效」與否的辯論,從原本支持者的角度來看,被罷免的立委應當要強調上任以來的所作所為符合選民的期待,以及向中間選民或反對方證明自己「夠格擔當」;然而,事實上,國民黨無論是黨中央或「仇恨感極高」的黨籍區域立委,一開始冷漠視之,直到罷免看似有所進展後,所採取的策略卻是「對撞」罷免團,甚至硬是操弄為藍綠對決,這一來加劇「不適任」的社會認知,另一方面更連結社會大眾對國會亂象的不滿情緒。說白了,有藍營立委委屈表示「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這就是與民意脫節的現象。

朱不當類比希特勒 荒腔走板至極!

大罷免為何愈演愈烈?其實都是國民黨自找的結果,倘若過去一年能遵守憲政運作,而不是通過違憲擴權的法案;倘若過去一年能理性問政,而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倘若過去一年能有效監督,而不是亂刪預算意圖導致政府失靈,這些「倘若」族繁不及備載,藍白兩黨都是始作俑者,這都是社會大眾、公民團體忍不可忍的原因所在。再來,國民黨在面對罷免浪潮難平的壓力下,只好從一開始的低調無視轉為向綠營立委全面開戰,問題是,手法惡習拙劣,為了便宜行事、食髓知味造假連署,被抓包後又不認錯、卸責硬扯政治迫害,這都讓社會不滿情緒宣洩而出,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至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為何採取戰狼式的回應,其實這關係他的主席大位,畢竟改選時間逼近,朱立倫不只要掩蓋「因應能力不足」的批評之外,也得面對如果罷免成功會招來的黨內檢討,更不用說2026年九合一地方大選將至,朱立倫必須嚴防可能削弱影響力的任何風險。只是,罷免的結果可能衝擊國民黨的政治影響力,朱立倫必須嚴防黨內各種不利因素。只是,國民黨內部出現兵荒馬亂的現象,有人自身難保,也有人藉機趁勢拉抬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可以說,黨內各勢力對大罷免的態度是各懷鬼胎,這也是導致國民黨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目前罷免還未到投票階段,結果如何還很難說,如果國民黨持續操作政治仇恨、藍綠對決,恐怕會讓情勢更為不妙,尤其是那些地方實力仍不穩固的首任立委。讓人搖頭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卻將納粹政權的暴行與當前台灣政治情勢作不當類比,不但顯示對國際關係的無知,更引發許多國家駐台代表處抨擊,顯然從國民黨的表現來看,倘若不是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就是政黨陷入瓦解的行為表現;國民黨一再失序的表現,從結構到權力、甚至是個人,都有著集體盲失的現象,明知有違常理、民意,卻又一意孤行,終將被人民用罷免教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