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中國憑藉對稀土供應鏈的壟斷,握有一張關鍵的反制王牌。據外媒報導,這些稀土元素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電動車、戰機、核潛艇等尖端科技產品,是未來科技競爭的核心資源。

中國已決定限制對多項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的稀土金屬的出口,作為對美國關稅的直接回應。(稀土示意圖) 圖: 翻攝自維基百科 by Peggy Greb(Public Domain)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 報導中指出,早在 2019 年,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就曾前往江西贛州的稀土企業視察,公開表態「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六年後,中國的稀土主導地位已成為對抗美國總統川普貿易政策的重要工具。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礦,美國 MP 材料公司。 翻攝自 騰訊網

根據國際能源署資料,中國雖僅佔全球稀土開採量的 61%,但在精煉加工階段的市佔率高達 92%。相較於關稅措施,這一優勢讓川普政府幾乎無法對等反擊。

報導中表示,本(4)月 4 日,北京正式對 7 類稀土礦物及其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所有出口商必須獲得政府許可才能出貨。此舉被視為回應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34%報復性關稅的反制行動。

圖為中國的稀土開採地。 圖 : 翻攝自視覺中國(資料照)

稀土磁鐵廣泛應用於手機、汽車、噴射引擎、核磁共振儀器等高科技產品,同時也是美軍F-35匿蹤戰機與核潛艇等關鍵武器的必備零件。中國的出口限制,已讓美國與歐洲多家企業措手不及。

報導中也提到,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沃爾弗斯(Justin Wolfers)指出:「這顯示中國能夠精準打擊美國產業的痛點,展現出強大的經濟影響力。」

川普則於昨(15)日下令調查是否對包括稀土在內的「關鍵礦產」徵收新關稅,並強調美國對進口依賴過高,已威脅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施壓,已來到245%。 圖:白宮提供

儘管美國正在加速建立本土稀土供應鏈,包括多家美國企業已著手擴產,並與盟友合作開發新礦源,但要滿足龐大產業需求,仍需數年時間。

稀土磁鐵顧問公司 JOC 創辦人奧莫羅德(John Ormerod)透露,中國出口管制生效後,已有至少五家美歐企業的稀土磁鐵訂單被迫暫停。他指出,中國的這項政策不僅涵蓋原材料,連含有微量稀土的產品也需取得出口許可,短期內全球供應鏈勢必面臨延遲與混亂。

報導中引述,事實上,中國對稀土產業的布局,早在 1950 年代便已起步,並在1970年代引入外國技術,結合低廉勞工成本與寬鬆的環保法規,逐步擴大產能。1992 年,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曾強調:「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如今這一預言已完全實現。

美國也覬覦烏克蘭的稀土礦場。 圖 : 翻攝自央視新聞

儘管美國早年曾經掌握稀土生產技術,但隨著中國以低價產品搶占市場,美國企業逐步退出相關產業。專家普遍認為,想要重建完整的稀土產業鏈,美國不僅需要資金投入,還需時間與政策支持。

近年,美國國防部已投入超過 4.39 億美元(約台幣 142.7 億元)推動本土稀土供應鏈發展,目標是在2027年前,建立涵蓋國防需求的完整「從礦場到磁鐵」的自主體系。

而美國初創企業「鳳凰尾礦」(Phoenix Tailings)也正研發「零廢棄、零排放」的稀土精煉技術,並計劃在新罕布夏州擴建產能,年產稀土金屬與合金 400 公噸,致力擺脫對中國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