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重返後第一個重大貿易舉措,就是宣布啟動所謂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機制。這項政策不僅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的普遍關稅,還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主要貿易夥伴課徵額外的附加關稅。台灣被加徵總計32%的關稅,遠高於市場預期,也讓國內產業界陷入焦慮。
從「自由貿易」到「對等貿易」的路徑依賴
多數台灣人第一反應不是「哇,被扣32%關稅這麼高」,而是「原來我們有對美國課徵64%關稅?課徵在哪些產業?」其實大家都不清楚川普如何算出他國對美國的關稅,這場關稅衝擊,必須認清的是,這並非單純的經濟措施,而是戰略性的結構調整。
台灣當然需要設法對美降低進口關稅,要設法降低64%這個數字。不用說,關稅很快會成為朝野互相指責現場,藍白將抨擊執政黨對美談判無力,綠營會控訴藍白非理性抗爭制肘。此刻絕不是痛罵軍購沒用,這幾年的美牛、美劇都多花錢了、台積電白去了的全盤皆輸論,起碼要做到比競爭對手更低才行。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只要貿易關稅條件不比日韓差,就有競爭力。
台灣人的個性是雞蛋漲1元都會唉好久,川普給台灣32%的成績單,大家一定受不了,所以美台談判現在才正式要開始。行政院對此的回應是會嚴正交涉,要求說明,並持續與美方溝通,這是因為對台灣來說,這場關稅戰爭不容輕舉妄動,也不宜主動發動反擊。
川普要用對等關稅達成FTA目標
關稅這題目,專家千萬不要再講川普不懂了,咒罵或恥笑川普之餘,還是搞清楚川普的腦袋裏是如何「打」算盤的!這一次川普身邊的策士不是北七,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都非等閒之輩。
拔河比賽剛剛開始,川普擺明了是要逼各國上談判桌,接下來就看我們要拿什麼跟他談,要做哪些讓步。這招喊價逼各國來談的招數,老套但管用,也可以藉此機會比較看看全世界各國政府,各自拿出什麼招式去回應川普,到底是用硬的有效,還是用軟的有效?習近平到底要用什麼姿態見川普?
問題不只在美方,美國商會年年發表的《台灣白皮書》中,已多次點出台灣存在諸多非關稅壁壘,包括許可程序、產品標準、認證制度、外資限制等問題。這些問題長期未獲政府正視,卻正是川普用來指控台灣貿易不對等的材料來源。若台灣不從自身結構問題出發進行檢討與改善,任何對外談判都會缺乏正當性與說服力。
利用國會外交 增加對我有利籌碼
貿易是雙方關係,如何互惠互利是可以溝通談判的,那就問川普如何算出台灣課64%?70年代,80年代的台灣,也面臨美國301貿易條款,試問台灣有垮了?答案是NO。台灣命運坎坷,但是很有韌性,走出了自己的路,但這是台灣需要智慧的執政領導團隊,不是靠網紅聲量,無腦無知的政客可做到的。
美國和台灣擁有深厚且不斷擴展的金融與貿易關係,促進了美國的利益,並在全美各地創造了經濟和就業機會。然而,儘管雙方擁有強勁的經貿關係,台灣卻仍是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唯一尚未與美國簽訂雙邊稅務協定的國家,此後的談判是重要的契機。
近期,美國聯邦眾議院於2025年1月15日通過HR 33號《美台快速雙重稅收減免法案》(The United States-Taiwan Expedited Double-Tax Relief Act),旨在免除美國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中的雙重徵稅,法案後續將送往聯邦參議院表決,並經美國總統簽署後生效,這類法案都是為了促進台美關係正常化的開始。
眾所周知,FTA不是靠「感情」、「統戰」談出來的,是靠「讓利」、「對等」和「誠意」,台灣不能一邊高喊「挺美」、「抗中」,一邊又對美國產品挑三揀四,不讓美國車子、豬肉、牛肉賣進來,推翻公平貿易原則,挑戰國際經濟秩序,簡直就是精神錯亂。
同樣的邏輯來看,中國為何排在關稅成績單的第一名?美國顯然是認定中國的企圖就是打垮美國,川普的做法就是要打垮中共來阻止這件事,如果台灣不覺得的話,美國就會把台灣和中國一起打趴。美國很清醒也現實,川普很清楚,有一群利益結構躲在「台灣」的大傘下挺中國挺中共,這些人已經成為損害美國利益的來源。

在川普展示的巨幅稅率表格中,台灣與中國分別列於不同國家欄位,引發各界討論。 圖:翻攝自X帳號@@DschlopesIs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