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美國軍方據稱向台當局提出要求,一旦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台灣必須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堅守 30 天,以等待美軍支援到位。而中媒也報導分析,認為美國只是將台灣國軍作為「試水溫」,來判斷是否要出兵協助台灣。
美國參議院近期舉行聽證會,五角大廈與美軍印太司令部戰略顧問奧里安娜·馬斯特羅(Oriana Skylar Mastro)發表看法,認為中國可能在未來三到四年內完成對台武統準備,而台灣單獨對抗解放軍的可能性不大。她強調,美國必須介入台海戰事,但台灣仍應具備獨立撐過 30 天的能力。

馬斯特羅建議,台灣應提升國防預算至 GDP 的 3.4%,與美國相當,但資金不應用於購買潛艦、戰機等昂貴武器,而應專注於防空、反艦及反坦克導彈等裝備,以進行「非對稱作戰」。
中媒分析,美方希望透過「台灣牌」牽制中國,但面對解放軍日益增強的反介入作戰能力,美國不得不考慮直接參戰的風險。透過讓台灣國軍死守 30 天來爭取決策時間,並觀察解放軍的實力,以決定是否直接介入台海戰事。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解放軍現有戰力讓美軍難以低成本獲勝。如果美軍付出慘痛代價,例如損失多個航母戰鬥群,即使獲勝也將重創美國全球軍事霸權。而若美軍戰敗,則美國將失去西太平洋主導權,並嚴重損害其國際聲望。

美軍從全球調遣兵力也需要時間,倘若台灣能透過「不對稱作戰」拖延戰事,美國或許會親自下場;反之,若解放軍以迅雷之勢完成統一,美國則可能選擇不介入,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
然而,根據兩岸軍力對比分析,台灣要獨立撐過30天恐怕過於樂觀。據分析,台灣國軍近年來面臨兵員短缺、訓練不足等問題,軍事專家普遍認為,若解放軍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台灣恐難以組織有效抵抗,主要戰事可能在數天內結束。

此外,解放軍與中國海警持續對台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強化圍台與封鎖能力,而台灣的戰略物資儲備有限,一旦補給線被切斷,島內能源、食品等關鍵物資恐無法維持30天,特別是液化天然氣的儲量僅足以支撐一週,進一步削弱持久抗戰的可能性。
中媒分析人士指出,美方一直強調的「不對稱作戰」,本質上是要讓台灣承受巨大戰爭代價,無視台灣民眾的死活。美方的真正目標並非保衛台灣,而是將其當作戰略籌碼,為美國的利益服務。

美軍專家分析,中國或在三至四年內做好武統台灣的準備。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