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陳文成基金會、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01場(「看見台灣」系列第32場),主題為「2025政治分手擂台:大罷免潮為何烽火燎原?」

主持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表示,全台罷免潮烽火燎原,但許多政黨透過媒體放話抹黑,發表似是而非的理論,今天透過「週三青年日」的機會,邀請罷免團體參與者現身說法,讓青年第一手了解這項公民運動的緣由、現況和未來目標。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於開場時公布「週三青年日」百場活動成果報告,宣告第一階段20萬元小額募資正式啟動,期盼社會各界持續支持這個以民主、青年、行動為核心的平台。

郭玫岑表示,這場由公民主動發起的罷免潮反映出人民對國會現狀的強烈不滿與捍衛民主的決心。她指出,十年前的太陽花運動曾成功阻擋《服貿協議》,如今面對藍白過半國會的不當擴權與親中傾向,台灣人民再度選擇站出來,以連署罷免展現主體意志。

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立委的不滿意度是三黨最高,滿意度三黨最低。郭玫岑強調:「這不是『惡罷』,而是正當行使民主權。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罷免就是民主的分手權。」她進一步警告,藍白陣營不僅試圖拉高罷免門檻、干預行政權與憲政制度,更推動與中國統戰邏輯一致的法案,令人質疑其真正效忠的對象。

最後,郭玫岑提醒大眾,儘管罷免行動展現民主活力,但中國的威脅不會因此停止。社會「不能失去信念,更不能失去自信」,唯有罷免成功,才能為台灣民主帶來真正重生的可能。

「山除薇害—罷免王鴻薇」發言人阿美分享,自己從去年五月國會擴權開始,就對國會政治感到焦慮和心慌,「政治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法擺脫」。身為選民,她透過立法委員王鴻薇的服務電話、拜訪服務處、以及社群媒體三個管道,試圖詢問國民黨團領銜修法造成的影響,卻得到空號、拉下鐵門、以及被封鎖的無言結局,因此決定挺身而出,參與罷免活動。阿美說,投入實際行動,就能紓解無所適從的焦慮,鼓勵青年站出來支持罷免。

雙和罷團發言人Kevin分析,國會擴權、濫刪預算時10多萬人聚集街頭,「但國民黨怎麼樣都不理我們,一意孤行」,讓抗議群眾意識到「公民不服從」難以推動改變,而全台大罷免的活動,就是讓台灣從農運、學運發展至今的公民力量「昇華」,在體制內發揮到極致。Kevin分享一路參與公民活動累積經驗的過程,打造全台罷免活動的組織框架,號召全台青年投入新世代的公民行動。

新北市議員陳乃瑜直言,自己的政治啟蒙始於2020年「罷免韓國瑜」行動,在採訪時被年輕媽媽的一句「我不能不為了孩子站出來」而感動,進而反思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更努力,因此投入政治工作。陳乃瑜沒想到的是,自己5年後竟然成為「被罷免」甚至被恐嚇的對象;她的選區是全台唯一兩案罷免選區完全重疊的地方,暗示「被報復」的可能性。陳乃瑜說,自己決不退縮,一定繼續堅持捍衛台灣人的言論自由和民主的生活方式。

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秘書長黃思維細數公民團體和個人在罷免行動中遇到的無數困境。公民人權聯盟是全台第一個開放公民連署罷免的場站,資訊公開之後立刻遇到國稅局針對這個「非營利組織」查稅,再過幾天則是勞動局勞檢、建管處稽核室內裝修、環保局檢查廚餘處理⋯⋯輪番上陣,明明白白地「查水表」。除此之外,公民團體在設置罷免攤位和申請路權時,常受到各地方政府的刁難,甚至有罷免支持者的個資遭到惡意公開,顯示國民黨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撓罷免,阻撓台灣人行使公民權。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大罷免如何團結人心」、「立委被罷免的原因」、「大罷免是撕裂社會嗎」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4月23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氫能如何可能?打造解鎖氣候危機的新鑰匙」,邀請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陳彥升(台灣氫能產業發展聯盟理事長)、陳世芳(麥斯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璽安(台灣智庫研究員)一同參與。

雙和罷團發言人Kevin。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山除薇害—罷免王鴻薇」發言人阿美。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秘書長黃思維。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新北市議員陳乃瑜。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