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盛傳「一顆普拿疼會殘留在身體5年,有人經痛時就吃普拿疼,30歲就洗腎了」對此,前台大醫林氏璧透過社群平台澄清,強調普拿疼(乙醯胺酚)為醫界使用超過百年的老藥,代謝機制清楚,健康成人服用後通常在12-15小時內藥物濃度已大幅下降,長期服用也不會直接導致腎病變。

林氏璧在臉書上發文指出,上述針對普拿疼的謠言,類似於「不要再相信拔獅子的鬃毛,掉落的頭髮就能長回來!」他提醒民眾不要再相信這樣的網路謠言了。他指出,普拿疼的主要成分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是解熱鎮痛藥物,長期被用於退燒及止痛,對於無法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者而言,是相對安全的選擇。其藥物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瞭,可能透過中樞神經作用或抑制環氧合酶(COX),但已確定其退燒及止痛效果有限,且不具抗發炎作用。

針對代謝過程,林氏璧解釋,乙醯胺酚主要經肝臟代謝,而NSAID則多由腎臟代謝。正常情況下,乙醯胺酚的半衰期約為2至3小時,即藥物濃度減半所需時間,一般需經過4至5個半衰期後才算完全排出。換言之,健康成人在服用普拿疼後,約12至15小時內藥物濃度已大幅下降,並不會殘留5年。

林氏璧提醒,雖然乙醯胺酚相對安全,但過量使用可能對肝臟造成負擔。成人每日安全劑量為4公克(約8顆500毫克的普拿疼),若超量服用恐引發肝毒性,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此外,B型、C型肝炎患者或有長期飲酒習慣者,應謹慎服用,以免增加肝損傷風險。

另一方面,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服用止痛藥時需特別留意。林氏璧指出,長期使用NSAID會提高腎臟衰竭風險,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應避免使用,或經醫師指示調整劑量。而乙醯胺酚的影響相對較小,對腎功能受損者而言,仍是較安全的選擇。

針對不同國家的使用劑量,林氏璧比較,日本藥廠推出的乙醯胺酚產品單顆劑量為300毫克,建議每日最高服用3次,共900毫克,劑量保守;而台灣販售的普拿疼單顆則為500毫克,建議每次服用1至2顆,每日最多4次,總劑量不超過4公克(8顆)。因此,日本的使用方式可能導致解熱鎮痛效果較為有限。

林氏璧強調,普拿疼作為常見的止痛藥,其代謝過程明確,安全性高,民眾無須因網路謠言而過度恐慌。若有服藥疑慮,應諮詢醫師或藥師,確保用藥安全,避免因錯誤資訊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