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是選民透過選票選出政府,和民意代表,政府負責編列預算,推動政務、建設;而民意代表,則是審議預算,監督政府施政,或反映民意,各司其職,而是否能夠連任,全看各自的表現,能否受到青睞。不過,我們從近期立院的預算審議來看,國、眾兩黨的委員諸公,顯然是把責任政治,硬是搞成了不負責任政治,不僅試圖透過預算的刪減,讓行政單位跛腳,更是想要用「通刪案」,來逼迫行政體系,自行刪除預算,想要把鍋甩給行政院

行政、立法兩院,針對總預算問題,已經爭執許久,甚至賴清德總統還對此召開了史上第一次的院際協調,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立法院韓國瑜院長,在院際協調之後,也再次見面,並且達成了立法院針對總預算召開朝野協商,但遺憾的是,在國民黨民眾黨的堅持蠻幹下破局,照樣將荒腔走板的總預算,送到行政院內。

為什麼說這次立法院審議的總預算非常荒謬? 除了刪除的總預算數,是史上最高,比前三年平均刪減數增加6倍,以及針對特定單位如行政院新傳處、監察院、數發部、通傳會等毀滅式刪除、或凍結預算,造成行政困難,更離譜的是,立法院決議通案統刪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如果扣除通刪的300多億,行政院還要自行調整刪減數高達600多億,簡直就是破壞責任政治的原則。

正常來說,政府編列預算的目的,就是要推動政策或建設,如果不需要,何須編列這筆預算?也就是說,如果立法院覺得某項預算不需要,就應該要明確地指出,例如前段時間在爭論的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的手語翻譯服務,就是被立法院給刪除,那民眾該指責的對象,就是立法院,這就是責任政治。

今天,立法院要求行政院自行調節刪除,不就等於把鍋甩給行政院嗎?當然,過去也有通刪案的例子,只是這次是600多億,不是600多塊,更何況前面已經大幅刪除許多預算,到底要再怎麼分配?

而且到時候會不會衍伸父子騎驢的問題,如果行政院將刪除預算分配在教育部,國民黨、民眾黨會不會說政府不在意教育?如果刪在文化部,會不會說不在意文化?這根本就是預先挖洞給執政黨跳,不是嗎?如果國、眾兩黨認為自己的刪除預算,這麼站得住腳,那麼就請負起責任,說明到底要刪除哪筆預算,也好讓民眾看看,到底什麼才是立院諸公們,覺得不重要的項目!

作者:陳湧(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