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這個於一九四七年於中國南京制定生效,七十餘年從未被動用過的憲法本文條文,到了二0二五年的今日終於有了被總統動用的機會。這個堪稱臺灣憲政史的大事件,自然也不免引來各方論者的諸多議論。

陳長文大律師日前投書媒體之〈院際協調成功之鑰─端望賴總統辭黨主席〉,尤富趣味。該文大抵主張總統兼任黨主席乃角色錯亂,無法同時兼顧執政黨主席及全國人民的領袖之責云云,並期待賴總統於會前宣告「為確保憲政秩序不受政黨牽絆,並彰顯總統超然中立之立場,本人即刻辭去黨主席職務」等語。只是,這次賴總統召集五院會商國政的憲政初體驗大抵圓滿落幕,會中也達成三項共同目標。陳大律師的前述期待,當然也無人理睬。

話說臺灣打從一九九六年以來,歷屆總統大選那次不是顏色旗幟分明的高度政治對決?各總統候選人當選前,莫不許下經緯萬端的政治承諾。而一旦獲得選民託付當選,總統則戮力行使行政權,期盼將政治承諾轉化成政策實際落實,藉此博取選民於下一任期繼續相挺。換言之,從憲法以增修條文改正、總統直接由人民選舉以來,以全國為選區、得票數為民選公職人員最頂的總統,怎麼會是個虛位角色?在當前憲政運作下,陳大律師所期盼的那個立於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權之上,地位超然公正的政治吉祥物,坦白說從來不存在於這個宇宙。

再者,若更細緻追問此次總統啟動院際調解權緣由,在於立法院在審議中央政府二0二五年度總預算案之際,因疑似過渡刪減而釀成其他憲政機關無法運作的迫切憲政危機。這也是三項共同目標開宗明義何以特別提到「憲政機關應當恪遵憲法,肩負本身的憲法忠誠義務,彼此監督制衡,但要互相尊重,更要相互扶持」的原因。更簡俗地說,「立法院沒有比較大」,刪減預算固然是立院職權,但藉機使其他憲政機關幾近停擺空轉,讓公務員空領薪水卻沒錢做事,顯逾越了立院預算審議的憲法界限。

會商的過程中,韓院長表示,希望賴總統能以黨主席的身分呼籲不要發動大罷免,總統則引用佛經「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來回應。韓院長顯然非常清楚,罷免的熱潮是來自於藍白兩黨在立院的作為,會後記者會才會與江啟臣一起坦承,總預算應該是因。

賴總統表示「朝野競爭,不能犧牲國民」。關鍵還是繫於立法院韓院長願不願意協力收拾這個殘局。

解鈴尚需繫鈴人。院際協調後球在韓國瑜手上,兩件事是關鍵,第一,立法院如何處理選罷法身分證加嚴的覆議案,可惜,今日結果仍然是藍白碾壓表決否決覆議剝奪民權,第一顆球在野黨沒有好好打出,回應民意。

第二顆球則是總預算惡刪凍,韓院長於會後承諾本周末前送出總預算案審查報告,並召集朝野黨團協商,解決各院預算被刪減狀態。這個迫切的憲政危機能否落幕,且看韓院長如何發揮政治智慧。


作者:羅承宗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