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 報導,科學家近期揭露,根據1991 年至 2023 年間地震數據的分析,地球內核形狀正在發生變化。
地球內核是一個高溫、由金屬組成的固體球體,被液態外核包圍。早前的研究顯示,地球內核的旋轉方向在 2010 年左右開始放緩,並逐漸呈現相對於地球的逆向旋轉。如今,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內核形狀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形的證據來自足夠強烈的地震波,能夠穿透地球中心。
根據《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近日發表的研究,科學家透過對比來自不同時期的地震波,確認內核表面發生了變化。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教授約翰·維達爾(John Vidale)表示,內核形狀變化的觀測結果或將有助於理解內部動力機制。
該研究發現,某些地震波的振幅變化顯示出內核表面可能存在地形起伏,甚至可能像山崩般發生滑移。這些變化可能是液態外核對固態內核施加壓力的結果。
「這幾乎就像科幻小說一般。」維達爾對《CNN》表示。「內核的環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它的時間尺度、材料和力量都極為特殊。但透過地震波的分析,我們正在揭開內核的神秘面紗。」
科學家分析了來自 42 個南大西洋南桑威奇群島地區的地震,並追蹤了 168 個震波。這些數據顯示,地球內核的旋轉變化可用來估測其相對位置,進一步識別內核表面的形狀變化。
內核的旋轉與地球磁場的形成密切相關,磁場則是保護地球免受太陽輻射的重要屏障。隨著內核形狀變化,科學家希望進一步理解這對地球磁場的潛在影響。
維達爾指出,液態外核正在逐漸縮小,而固態內核則持續從外核吸收熔融金屬,這一過程可能已持續數十億年,並將在未來繼續進行。「最終,當整個內核完全冷卻並固化時,地球的磁場可能會消失。」維達爾補充道。不過,這一變化可能還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遠在人類壽命範圍之外。
地球內核變形的持續研究,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地球內部運動如何影響行星的演化。美國羅格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副教授宮崎義(Yoshi Miyazaki)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這一研究為內核動力學提供了新的視角,並可能推動未來更多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