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今日下午邀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是,期盼凝聚朝野共識,化解政治僵局,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這是回應社會主流民意的一小步,也是扭轉動盪政局極具象徵意義的一大步。
他在臉書表示,去年從517到528,中間包含新總統就職大典,朝野政黨立委在國會大打出手,血濺五步,最後通過所謂【國會改革或擴權法案】,奏出賴總統四年執政的序曲,舉世錯愕。
5月29日,他深有所感在臉書以【黨爭之後,誰來化解憲政僵局?】為題,呼籲賴總統善用憲法第44條,「站在總統的高度,堂而皇之出面,徹底釐清相關憲政問題,有效化解政治僵局」。時隔八個月後,賴總統終於從善如流,踏出關鍵的第一步,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於國於民,都是好事。
游盈隆說,總統行使院際協調權,歷任總統除李登輝外,陳水扁總統有三次,馬英九和蔡英文各一次;但這不代表李前總統不重視政治整合,事實上,在他任內確曾積極透過正式與非正式機制打造朝野共識,促進各項重大改革。由此可見,總統適當扮演朝野與社會共識的創造者是多麼的重要。
事實上,隨著台灣民主化帶來的政治與憲政變遷,當今五院實質上已非平起平坐,總統召集主持的院際會議已轉型成總統對內排困解紛、指引國家發展方向的平台,一言以蔽之,那是專屬總統的舞台。
游盈隆指出,睿智的總統一定也明白,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今日台灣政治上的根本問題是政黨衝突不斷,不是院際之爭;同時,民主政治是民意政治,不能以一人之私或一黨之私強加諸民意之上。團結國人與社會是總統的憲政責任與義務,但促成團結不能只靠道德喊話,必須真誠與無私的權力分享與付出。造成今日台灣政治過程的亂象,執政當局固須負相當的責任,但在野黨的心胸氣度和視野格局也有值得檢討改進的地方。
他舉例說,第一,在野陣營不能正視我國憲政體制具有「二元民主正當性」(Dual democratic legitimacy)的特質,執意以立法院或國會才是唯一代表民意的最高機構,卻忽略總統也是人民選出的,總統也代表民意這一客觀事實;第二,在野黨執意或刻意主張賴總統只代表四成民意,而在野陣營有六成民意支持;坦白講,這是極大認知上的盲點,不了解民意具動態的、流動的特質,會隨總統執政表現好壞而變動。
游盈隆說,回顧1990年代相當受美國人民歡迎的柯林頓總統,第一任只獲得四成三選民票,沒有人懷疑他統治的正當性,更不妨礙他執行總統的職務,而且四年後還順利高票當選連任。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他強調,執政黨更需反省檢討,怎能一朝大權在握,便自我膨脹,甚至懷抱強烈的、虛幻的歷史使命感,鬥爭在野黨,恣意抹紅所有在野黨成員,視在野黨為寇讎,拒絕承認並接受自己在國會已淪為少數的客觀事實。這樣的集體心態是不健康的,要不得的,最後演變成力推大罷免,走火如魔、誤導廣大善良支持者,製造社會對立與不安。
游盈隆說,今天正月十三,是新春過年時節,賴總統邀五院院長會商國是,希望一掃去年政治混亂不安的穢氣,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讓新年出現新氣象,也帶有不鼓勵大罷免野火的嚴肅意涵,這才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