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百思不解並高度詫異於:賴清德上任一年多來,並未犯下嚴重的政策錯誤,經濟穩健、半導體產業持續帶動出口,國際關係依舊在蔡英文時期的基礎上深化。台灣的內政並未出現「倒行逆施」,外交上也沒有重大失誤。然而,民調卻節節下滑,輿論風向被侵蝕到宛若「過街老鼠」的窘境。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答案並非來自政策失能,竟然只是政黨間的攻防戰略而已。國民黨與民眾黨在蔡英文八年執政中嘗過無數挫敗,卻也累積了寶貴經驗,他們似乎意識到,與其提出可行的政策解方,不如把政治鬥爭導向「反民進黨」的集體情緒。當賴清德接任,藍白迅速結合,把在蔡英文時期的挫折轉化成戰術優勢,將「打擊民進黨」變成唯一共識,並在國會和社會輿論戰場上全面出擊。
更複雜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角色。中共這些年在對台認知作戰上早已駕輕就熟。假訊息、網軍操作、外交封殺、經濟威脅,多管齊下。當藍白在台灣國會內外大肆攻擊民進黨時,中共的宣傳與統戰訊息恰好與之合流,讓輿論場快速形成一股「賴政府無能、民進黨敗壞」的既定印象。這種「藍白共聯手」的合擊,讓台灣內部輿論失衡,鋪天蓋地的親中、親藍白、反綠媒體聲浪,進一步把賴政府描繪成「十惡不赦」。
反觀賴清德,問題在於他仍舊沈浸於蔡英文的成功模式之中。蔡英文靠「抗中保台、民主防線」的論述,確實在國際場域發揮極大效果,但那是建立在民進黨掌握國會主導權的基礎上。如今朝小野大的格局已經完全不同,賴清德卻選擇「以不變應萬變」,延續過去的論述與治理節奏,結果顯得保守而被動。這種戰略遲滯,使他在面對藍白與中共的聯手攻勢時,顯得缺乏即時調整與靈活轉圜。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矛盾的局面:台灣經濟數據不差,國際地位也並未下滑,卻在國內輿論上彷彿陷入一片敗象。民進黨沒有犯下大錯,但藍白與中共卻能成功營造出「民進黨就是不對」的氛圍。這正是認知作戰與政治攻防合流的威力。
賴清德政府的困境,正是因為他不是一個失能的總統,而是一個「過度守成的總統」。人民期待「新氣象」,卻只看見蔡英文模式的延續;對手早已換了打法,賴清德卻還在用舊的招數應對。這種「執政並未失誤、卻無法掌握主動」的落差,才是賴政府最大的危機。
未來若要突圍,民進黨必須在三個方向上調整。第一,建立新的治理敘事,針對房價、低薪、能源轉型這些切身議題提出鮮明回應,而不是只停留在「民主防線」的宏大口號。第二,在國會與媒體攻防上必須更主動,揭露藍白共的政治算計與中共的認知戰連結,讓人民意識到這並非單純的政黨攻防,而是對台灣民主韌性的系統性攻擊。第三,民進黨需要建構新的政治語言與戰術,而非英規德隨的複製勝利經驗。
賴清德政府的困境,歸根究柢不是「做錯事」或「做壞事」,而是「未快速調整戰略」。當藍白聯手結合中共,迅速部署政治與輿論新戰術,民進黨卻仍然用守舊的方法應戰,才會陷入今日的被動與低迷。真正的危險不在賴清德本身,而在於台灣民主若繼續被這種「外部助攻、內部夾殺」的合流戰術所左右,民進黨失去的將不只是民意,還可能是整個台灣將淪陷於紅潮勢力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