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局在 2024 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將「提振消費」列為 2025 年九大經濟任務之首,顯示政策重心發生轉變。然而,經濟學者史鶴凌警告,中國經濟政策如同碰碰車般缺乏穩定性,這正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
自習近平 2012 年執政以來,中國多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提振消費」的目標,但過去政策重心始終偏向「重投資輕消費」。隨著出口受關稅和國際環境影響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債務高企以及公共投資模式難以為繼,提振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走出低谷的主要希望。
2024 年 3 月,中國政府推出「兩新」政策,投入 3000 億元人民幣進行補貼,並於 2025 年 1 月擴大補貼範圍。然而,全年 CPI 僅上漲 0.2% ,顯示消費意願未見明顯改善。《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近乎零的 CPI 增幅表明決策者在促進消費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美國之音(VOA)中文網「縱深視角」在 11 日播出澳洲蒙納許大學( Monash University )商學院教授史鶴凌的專訪。節目中,史鶴凌認為,中國消費不足的核心原因是普通家庭缺乏消費能力。高儲蓄率背後是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源於醫療與養老保障的缺失;房地產市場低迷進一步削弱了家庭財富和消費信心。此外,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佔 GDP 的比例僅 48% ,遠低於美國( 80% )和歐洲國家( 75%-78% )。
史鶴凌指出,北京並未採取「藏富於民」的策略,財富依然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這抑制了中產階級的形成,從而削弱了整體消費能力。
為刺激經濟, 2024 年底,中共政治局將貨幣政策定調從「穩健」轉為「適度寬鬆」,人民銀行也計劃在 2025 年「擇機降準降息」。然而,史鶴凌指出,目前中國貨幣流通量已是 GDP 的 3 倍,但這些資金多在銀行體系中空轉,並未有效進入實體經濟。
史鶴凌警告,如果外部條件改變,這些閒置資金可能迅速引發通貨膨脹,而中國經濟正處於通縮與通脹並存的風險中。「現在是通縮,但如果條件變化,通脹也可能迅速爆發,並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