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86場活動(「看見台灣」系列第22場),主題是:「新年開始開啟新對話:青年影響力如何打破同溫層?」。

這場預錄直播是2025年第1場「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主持人、「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表示,新的一年是青年發揮影響力的新起點。他強調,數位時代的演算法讓人們容易陷入單一觀點,形成「沉默的同溫層」,但青年世代應透過文字、聲音、影像或社群媒體等多元方式,勇敢突破既有框架,紀錄自己、擴散聲音,並為社會帶來改變。董思齊說:「青年不僅要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更要學會以多元視角連結他人,創造真正的對話與改變。」

董思齊特別提到,過去一年,台灣青年在面對中國的統戰滲透與認知作戰時,展現了堅韌的社會參與力,無論是青鳥行動、公正轉型、數位主權倡議,還是在國防外交上的投入都令人振奮。他呼籲青年進一步提升媒體素養、突破資訊限制,並將行動熱情轉化為長期的政策影響力。同時,他也預告台灣公共策益即將啟動「再給我們一百場」募資計畫,為週三青年日下一百場活動募集資源,持續打造青年參與的平台,讓更多青年成為台灣新時代的行動者。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直言,政治學者應透過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政治學理和現實爭議,促進公共事務討論。「菜市場政治學」粉絲團因而誕生,運作至今已超過10年;而「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一開始希望彙集所有和台灣相關的美國國會法案,後來將觸角延伸到社群媒體,分析美國政府和智庫的最新動態。「菜市場政治學」和「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點是「科普」,扮演轉譯者的角色,將相對難懂的知識轉化為人人能吸收的資訊。陳方隅說,「在網路上只要堅持做專業且有趣的事情,都能發展出一片天地」。

中央社記者暨「空中小客廳」主持人張若瑤表示,傳統媒體的訓練經驗可以轉化為經營多媒體和自媒體的養份。當年《蘋果日報》剛進入台灣市場,要求編輯不只要編、還要改寫既有內容、甚至要拍街頭美女,連命理文章都由編輯一手包辦,對她來說是非常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張若瑤指出,準備議題時要看反面的意見,了解癥結點,也要傾聽中性的聲音,知道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知名YouTuber「波蘭ê台灣囡仔」斯坦,分享自己如何透過社群力量探討社會、政治和國際議題。他曾去駐美中國大使館申請台灣簽證,得到工作人員「你應該到不同大使館分別申請不同國家簽證」的回應,並將過程上傳網路,因此一炮而紅。斯坦直言,社群平台公司背後有強大的中國商業力量,不時會對「台派」議題「動手動腳」,限制相關觸及率,這時YouTuber要依靠強大的熱情和專業能力,努力求生。

律師李菁琪長期透過臉書粉絲專頁、Podcast節目等平台關注法律議題。她指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對某些敏感議題(例如大麻的使用與規範)通常具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而這可能導致相關內容的觸及率下降,甚至帳號面臨封禁風險。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動公共討論,她嘗試用更創新的方式突破限制,並親身參與選舉,以實際行動帶動更多元的社會對話。她說:「20萬的選舉保證金所產生的效益,遠超過等值廣告所能帶來的影響。」此外,李菁琪也積極參與音樂節等活動,透過串場機會傳遞理念,並以同理心融入次文化的語境,讓正確訊息在不同圈層中得到更深入的交流與共鳴。

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張竹芩,同時也是「鬼島之音-Z色派對」主持人,她強調,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非常重要,因此即使是「跨性別免術換證」這樣在同溫層內都缺乏共識的議題,她仍投入加倍的時間,精心撰寫腳本、後製和剪輯,希望促進更多思辨和討論。張竹芩坦言,倡議最重要的是熱情,專業部分則可以找有經驗的製作夥伴協助,準備好策略和規畫再上路。「投入公共議題,重要的是找到夥伴,長久走下去,細水長流」。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1月8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統戰面面觀:解析中共對台的隱形戰線」,邀請馬準威(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沈有忠(大陸委員會副主委)、劉玉皙(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余東栩(抗議中國交流團的台大學生)、蕭督圜(文化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郭恬妤(曾參與統戰團青年)一同參與。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知名YouTuber「波蘭ê台灣囡仔」斯坦,分享自己如何透過社群力量探討社會、政治和國際議題。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主持人、「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董思齊。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