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昨(22)日宣布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含氚廢水排放工作將在24日啟動,因此也有很多人關心是否會影響台灣,對此,中央氣象局原能會也模擬含氚廢水排放後,在周遭海域的擴散情況,結果顯示,台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的1至2年,以及第4年出現2次較明顯的氚濃度,但對台灣海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氣象局解釋,受到地球由西向東自轉的影響,海水在繞行至大洋「西側」時,會在陸棚邊緣匯集,形成強勁、流向高緯度地區的洋流,洋流會影響許多海洋廢棄物、污染物的傳送,讓科學家們對海洋運動的更多理解,可以幫助科學家們建立更準確的電腦模型,模擬這些物質受洋流影響的擴散、傳輸情況。

而這陣子引發討論的福島含氚廢水和洋流擴散的原理一樣,透過原能會和氣象局共同建置的放射性物質資訊平台,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利用 2011 年日本福島事故後,2011 年至 2020 年的歷史海流資料,以此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規劃為依據,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初步評估含氚廢水的傳輸路徑以及對台灣的影響程度。

分析結果顯示,「假設」從 2011 年日本福島開始排出含氚廢水,廢水主要會隨著「黑潮延伸流」與「北太平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西岸傳輸,而在向東傳輸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廢水會順著這條強勁海流兩側反向流動的渦旋向南傳送,再隨著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影響台灣周遭的海域。

根據模擬的結果,台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 1-2 年、4 年,出現兩次較明顯的氚濃度。不過原能會表示,對台灣附近海域影響輕微,已至可忽略的程度。

洋流會影響許多海洋廢棄物、污染物的傳送,包含福島含氚廢水。   圖:取自報氣候 - 中央氣象局

經過模擬含氚廢水在周遭海域的擴散情況,結果顯示,台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的1至2年,以及第4年出現2次較明顯的氚濃度。   圖:取自報氣候 - 中央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