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逐步將「台灣有事」轉化為一場區域共同防衛的戰略現實。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國防部政策次官柯爾比近期向日本與澳洲國防當局傳達訊息,要求在台海衝突發生時明確自身角色與參與方式,並同步施壓提高國防支出。這是美國在印太戰略布局上的一次重要進展,也象徵著「戰略模糊」正在讓位給更清晰的安全聯盟網絡。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對台政策一直維持「戰略模糊」,既不明確保證會在台灣遭遇攻擊時出兵,也不排除軍事介入的可能。這種模糊策略旨在雙向嚇阻——讓北京不敢輕舉妄動,也讓台北不致冒進。但隨著中國軍力崛起,並不斷在台海周邊進行軍事演訓,美方高層對於維持現狀的可行性已日益悲觀。
在這樣的情勢下,美國不再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維持對中國的嚇阻能力,而是尋求透過日澳等盟友的角色明確化,來構建一個多邊的應對框架。這並非只是戰略上的調整,更是對「台海危機國際化」的實質推進。若日本與澳洲明確承諾參與台海有事的應對,不僅強化了對北京的威懾,也將台灣納入一個更具體的安全聯盟之中。
然而,這種轉變也並非毫無代價。對盟邦而言,明確角色意味著更深的風險承擔與外交壓力,特別是對日本來說,憲法限制與國內反戰聲音仍是一大掣肘。澳洲則在《奧庫斯協議》後已走在安全整合的前線,但真正參與台海衝突仍將引發國內辯論。
對台灣而言,這些動向有如雙面刃。一方面,多國參與的威懾力將強化台灣的安全保障,也展現民主陣營對抗威權擴張的集體意志;另一方面,台灣也勢必成為區域緊張的焦點,成為中美戰略博弈中更難卸下的「核心引信」。
當美國要求盟邦明確立場時,也是在對世界發出訊號:台灣問題不再只是台灣與中國的雙邊問題,而是整個印太戰略平衡的支點。這種戰略清晰化雖非正式宣告,但其效果與聯盟動員早已開始實質發酵。對台灣而言,理解這場轉變的深意,將是下階段外交與國防布局的關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