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作726大罷免前哨戰、民進黨籍南投縣議員陳玉鈴罷免案於昨(13)日投票,結果揭曉,投票人數為1萬8,171人,投票率為31.76%,其中同意罷免票數為1萬2,160票,佔67.45%;不同意罷免票數5,867票,佔32.55%,但因未跨過同意罷免的1/4門檻,所以罷免案不成立。
這個結果,讓藍綠都有正向的素材可茲廣宣,藍營將失敗歸咎於制度,認為明明有超過一倍的同意罷免票,卻因著門檻而罷不掉,此乃非戰之罪,並藉此認定民意的風向站在自己這一邊,期許著接續的726也能延續戰果。
至於綠營則更加名正言順,畢竟,罷免案不成立,這還不夠激勵士氣麼?對此,民進黨發言人卓冠廷強調,鄉親對於真正的惡罷是不會認同的,證明公道永遠站在正義的一方。(*嗯!我也希望這句話成立,所有的惡罷都該失敗才是,這才是彰顯公理吧!)
在這看似雙方裡子與面子互有輸贏的結果,您能嗅到絲毫關於726的訊息麼?就個人解讀,坦白說,藍營恐已現敗象,而綠營則可暗自竊喜了,怎麼說呢?
首先,陳玉鈴議員2022年當選票數為5,028票,而罷免卻獲得了更高的5,867票,在投票率約僅當初大選近七成的一半都不到的前提下,都還能開出這種票數,代表著綠營的投票動能是有被激發出來的。
相反的,南投本就是藍營的優勢區,而本案更是唯一罷綠民代的案件,按理,應該傾全黨之力打出漂亮一仗,務必得一雪被完封之恥。但端看結果,居然連四分之一門檻都催不出,顯然組織動員能力在非選舉年要全面啟動,實有其難度。
再來,從先前各家民調針對政黨認同度的調查來看,民進黨仍舊優於各政黨,在當前政黨對決情勢如此緊繃的當下,照理說,遇到可以將理想付諸行動的投票活動,踴躍參與應可預期。但結果顯非如此,代表綠營的反罷免一方,票數遠遜於同意罷免,某種程度,代表著要反對罷免者出來投票,本質上確實是有困難的。
畢竟,台灣的罷免制度很奇特,核心在於「仇恨值」,同意罷免者,很容易藉由仇恨動員來凝聚選票,這心態表現在目前各家民調「同意罷免投票意願遠高於不同意者」一項,反罷免方要麼對民代本人沒特別好惡,抑或認為不差這一票,總之有林林總總的理由,讓自己選擇沉默。
如此一來,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似乎已成罷免投票的定局,唯獨就端看能否跨過1/4的門檻而已,然就現階段所嗅到的肅殺之氣,726投票率肯定不低,還怕跨不過麼?基此,藍營若再不正視票投不出來的危機,屆時恐怕是血流成河了。
最後,選舉最終的殺招,就是「搶救」。每位候選人無論自身的局勢優劣與否,總會使出搶救的招數,企圖喚醒支持者的危機意識。而單看713罷免案的票數如此懸殊,即便如本文前述、綠營實則站了上風,但按民進黨精於廣宣的路數,接下來絕對以此為戒,呼籲青鳥們要買好車票回鄉投票,一整個氣氛絕對搞得像亡國滅種般的如喪考妣。
還記得當年蔡前總統2020年是如何創造出史上最高的817萬選票麼?當時不就是極盡的去醜化韓國瑜、將其與中國惡行做各種連結,製造出選給韓、台灣就等著變香港的恐懼,藉此激發出青年學子們的愛國情操,最終悉數出籠返鄉投票,創造奇蹟。726再搞一波愛國運動,會難嗎?
綜言之,罷免投票的型態,不同於一般「以人為主」的選舉,它比較像是一種「理念」的選擇,端看您對於當前各政黨的表現,給予著甚麼樣的評價。726的大罷免投票,您就把它想像成是給各政黨的補考,喜歡綠色執政的朋友,就投同意罷免,認為藍白的監督表現還行的,就投不同意罷免,讓政黨可以針對投票的結果,拿回去深切的檢討一番。
唯最忌諱的,就是不投票,因為不投票的結果,只是讓真正的民意無法彰顯,讓具有制度性偏差優惠的一方莫名得利而已,千萬別讓您手中可以發聲的權力睡著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