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7日電)被視為極端氣候下的「超級未來食物」油芒,不僅耐乾旱、耐鹽,農民意外發現它還不怕淹水,永續團體建議推廣,乾旱時可減少水稻栽種,以油芒替代。
油芒外觀與小麥類似,生長具野性易存活,早期就是布農族的食物之一,族語是「Dill」。根據鸞山部落布農族長輩說,過去布農族人在山上都會種,1941年發生內本鹿事件後,日本政府將住在內本鹿的布農族人強制遷移到海岸山脈鸞山部落,當時族人也帶著傳統穀物一起移居。
剛遷移到鸞山部落時還有人種,後來就消失半世紀,一心想找回原住民傳統作物的布農族年輕人意外找到種子帶回部落培育。
布農族青年邱曉徵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中研院投入數年研究,油芒是在氣候變遷下的「超級未來食物」,「我原本只是要找回傳統穀物,沒想到挖到寶」。
邱曉徵說,他種油芒5年多,2019年10月台東下一場大雨,油芒田淹水30公分,已抽穗約60公分高的油芒在水裡泡了4天。水退後油芒竟沒死,倒伏的枝條則往上彎繼續成長,讓他訝異「油芒不僅抗旱還能熬過淹水」;不過,就只有這麼一次,他日後也沒再試驗是否真的能「抗旱抗淹水」。
台東縣青銀共創社會暨環境關懷協會理事長林耿弘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近年飽受極端氣候影響,水資源分配不均,出現農田搶水和溪流缺水狀況,為減緩用水並符合適地適種精神,建議高密度種植水稻的縱谷地區,某些旱田當中的一期稻作可以種植類似油芒等高經濟且用水量較低作物,有效調節水資源。
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黃子芸表示,在氣候變遷下,乾旱會比較嚴重,油芒是原住民傳統作物,適應環境能力很強,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農政單位目前很積極投入研究。
油芒是瀕臨絕跡的台灣特有植物,中研院8年前提出復育計畫已有小成。除了商品化能幫助原住民部落,也希望透過油芒抗旱耐鹽的特性,為世界上糧食缺乏的地區盡一分心力。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徐子富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最初找到油芒時,全台只剩6株,這種植物在國外都沒有,且抗旱、耐鹽,加上營養豐富、全株都可使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植物。
徐子富說,2021年台灣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大旱災,西半部因缺水造成大面積停灌休耕,雖然不能說油芒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但相較於其他依賴水耕的農作物而言,油芒受到的衝擊的確較小。
他強調,現在氣候變遷議題獲得各界關心,油芒是3年生作物,每次收成只需要從莖桿部切除後,就可以再次生長,只需要3年翻1次土、犁,減少原先在土壤中的碳被釋放到大氣。相較於水稻100至120天、小麥約半年就需要犁田一次,更具固碳效果。
徐子富表示,團隊希望能將油芒提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已向文化部提案,接下來會再與英、日學者合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案,未來希望在全球糧食上,台灣也能為世界盡一分心力。(編輯:謝雅竹)1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