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外來種問題日益嚴重,尤其以綠鬣蜥與八哥為代表,這些物種對本地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威脅,例如挖土的習性會破壞河堤、農田或其他基礎設施,衍生電線短路停電、道路塌陷或堤岸侵蝕、雜食性以植物的葉、嫩芽、花、果實及雛鳥、小型哺乳類、魚塭小魚蝦等動植物為食物,啃食農作物並與原生物種競爭,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而德國面臨浣熊過量的情況,當地居民則以「浣熊系列食品」作為減少數量的方案。然而,將外來物種直接加工成食品實在不敢苟同。以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雖然表面上能獲得短期效果,但卻可能忽視了外來種帶來的長期生態挑戰。

首先,將外來物種變成食材,容易助長過度捕殺的現象。台灣若效仿德國處理浣熊的方式來解決綠鬣蜥問題,短期或許能降低一部分族群數量,但也可能引發人們為了經濟利益而無限制捕捉,最終反而導致更多的生態問題。再來,並非所有外來種都適合作為人類食物。野生綠鬣蜥的肉可能有大量的寄生蟲與沙門氏菌,盲目推廣此類食品恐怕弊大於利,也無法真正針對台灣的外來種泛濫問題進行根治。

此外,解決外來種問題要以生態為全,以管理為重,須著重預防和監控。例如,針對綠鬣蜥等物種,從源頭進行管理,限制其養殖和銷售,更加加強對其生態威脅研究和防控措施。若僅依賴食品加工等方法解決問題,錯了主次,將來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我們呼籲有關當局審慎看待外來種的管理方式,制定更全面的生態保護政策,並加強公眾教育,推動外來種防治的長期解決方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