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倪匡昨(3)日驚傳病逝,享壽87歲,倪匡生前罹患皮膚癌,雖然總是樂觀說「不怕死」、「早日解脫」,但腿部的皮膚癌腫瘤潰爛又發炎,讓他相當晚年相當不舒服,醫師曾建議他化療,但被他拒絕「要與疾病同歸於盡」。其實皮膚癌在台灣也越來越常見,根據衛福部今年初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皮膚癌高居國內十大癌症第8位,且男女癌症排名都名列第8,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醒,皮膚癌與老化、紫外線照射息息相關,進入夏季之後日照強烈,無論長波紫外線(UVA)或短波紫外線(UVB),長時間曝曬都會導致皮膚細胞老化甚至癌化,民眾千萬不可輕忽防曬準備。
趙昭明說,常見的皮膚癌分為3類,最普遍的是「基底細胞癌」,通常是隨著老化、長時間紫外線照射導致癌化,皮膚周圍會有突起,這類型比較多屬於良性腫瘤,比較少轉移,切除之後就可以痊癒,不太需要進行化療。第2種為「扁平細胞癌」,又稱為「鱗狀細胞癌」,這種皮膚癌會發生在身體上任何地方,除了紫外線是危險因子意外,免疫系統問題、遺傳、慢性傷口也可能引發,通常傷口容易潰爛,除了切除以外,還必須伴隨化療避免轉移。
而皮膚癌中惡性度最高的就是「黑色素癌」,經常發生在手腳、眼睛等部位,與體質、基因有關,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出來的癌症,相對來說比較罕見,有時會從痣慢慢演變出來。趙昭明說,黑色素瘤的惡性相當大,且很容易轉移,必須透過化療或放療控制,現在也有些免疫療法,但對病人影響就相對大很多。
趙昭明提醒,皮膚癌越來越普遍,民眾要把握「ABCDE」五大原則觀察,首先是「不對稱性」(Asymmetry),如果身上的黑痣左右不對稱、形狀不規則,就要先提高警覺;其次是「邊緣不規則」(Border),如果痣或是皮膚突起邊緣有突起或不規則形狀,也要特別留意;第3則是「顏色」(Color),如果出現黑色、咖啡色交錯的情形,或是痣的顏色開始改變,就要擔心是否有病變的可能;第4點則是「直徑大小」(Diameter),如果痣或病灶突然增大,超過0.5~0.6公分以上,就要特別小心;最後則是觀察「有無突起」(Eelevation),如果原本平整的皮膚突然突起,就要小心可能發生癌變。
趙昭明強調,如果觀察皮膚出現上述問題,優先要找醫師診斷,並且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認原因及治療方式。而一般人平常最重要就是做好防曬,夏季紫外線強烈,無論戶外是否有大太陽,都要做好防曬準備,適度塗抹防曬乳保護,才能做到最好的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