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線上直播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14場(「認識中國」系列第24場),主題:「情理法的交鋒:中配除籍的國安與人權意涵」。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中配除籍的議題引起廣大關注,就連外國學者和記者也非常關心,我們可以藉此機會理解政策的來龍去脈。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指出,週三青年日曾在四月探討過,當言論自由遇上國家安全時,民主社會的紅線在哪裡;兩週前也曾從中籍配偶與兒童權益的角度切入,討論我們如何在維護民主價值的同時,也捍衛台灣的民主制度。
陳璽安說,民主制度與民主價值兩者不該是衝突的,只是台灣對外面臨中國獨裁政權的威脅,對內有在地協力者製造混亂,更需要審慎面對。台灣的自由民主非常可貴,我們期待多元觀點的討論,也必須適度節制政府的權力,不該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草率指責任何人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我們要理性辯證,在對話中尋找共識與解方,而不是互相攻擊,這也是為什麼週三青年日持續從不同角度討論同一主題,讓真理愈辯愈明。
大陸委員會副主委沈有忠首先澄清,中配除籍政策絕非「針對任何族群貼標籤」。我國早在2004年已有中配除籍相關政策,於法有據,前幾年因為疫情難以入境中國辦理,現在則持續進行。移民署在清查時發現1萬2千多名中配尚未完成相關程序,為在兼顧情理法的情況下圓滿處理,才要求補件。
沈有忠強調,台灣是法治國家,政府絕不會片面將尚未完成手續的中配除籍,且公務人員正在全力逐一聯絡,協助中配取得完整權益。事實上,這1萬2千多名中配已有超過一半完成相關手續;因具體宗教或醫療理由無法入境中國者,則可在具結後放寬、放緩處理;目前僅有1千多名中配處於失聯、未完成的狀態。
沈有忠說明,中配可以自由選擇保留哪一邊的戶籍,「但九成九以上的中配,都果斷選擇台灣籍」,因為在享受過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後,都會偏好臺灣生活,想要持續下去。中配除籍後能取得完整的國民待遇,無論是開小吃店或遺產繼承,都可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保障國民權益。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李依靜直言,之前網路氛圍對中配頗不友善,移青陣持續透過「新二代留聲機」專欄發聲,盼讓社會大眾更認識移民家庭和這群新二代。在中配除籍通知單發出後,移青陣陸續協助上百位中配及子女完成相關程序,陪伴並聆聽他們的心路歷程。李依靜發現,許多新二代收到通知單的當下相當錯愕,「覺得自己的身份被否定」,甚至讓他們回憶起成長過程中因口音或飲食習慣而被指稱「不像台灣人」的負面經驗,引發心理創傷。移青陣希望藉由這次事件,讓大眾給予台灣社會中的這個族群更多關注。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國民身份反映主權,彰顯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聯和契約;只有主權覆蓋下的國民才能享受憲法保障的權利,包括醫療社福等公共服務,當然國民也必須付出忠誠義務,在國家危難時,挺身捍衛自己的國家和國民權利。中國當局極力模糊台灣主權與國民身份之間的關聯,但台灣則必須釐清邊界,全力捍衛台灣國民。國民身份和司法管轄權的不對稱,已造成台灣國民在台灣違反中國法令而被中國司法機關起訴,這是非常嚴重且嚴肅的問題,我們應建立共識,肯定政府直面問題的決心。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7月23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何謂『臺灣人』? 從『臺灣漫遊錄』尋找身分認同」,邀請楊双子(《臺灣漫遊錄》作者)、張竹芩(北美台灣研究協會理事)、郭玫岑(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一同參與。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李依靜。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