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疫情持續至今,雖然確診、重症、死亡人數從攀升到逐漸控制,但對所有從事健康照護的醫療人員而言,長時間工作的疲憊、穿脫防護裝備帶來的不便、擔心染疫風險及傳染給家人或造成其他同仁困擾、因病患健康惡化與過世而自責、醫療暴力事件、防護設備及保護措施不足等因素,讓這些工作人員承擔極其嚴峻的身心壓力,甚至造成心理耗竭,最終影響工作表現與健康。

如果我們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下,發現自己已有些身心症狀,例如生理上可能出現頭暈、肩頸或腰酸背痛、耳鳴、腸胃不適、免疫系統下降等狀況;心理方面可能過度焦慮、擔心、憂鬱、難以維持專注、易怒、冷漠疏離等;甚至生活作息的改變,包括失眠或嗜睡、食量明顯變化、濫用酒精等物質…。

有時候,身體健康和情緒反應都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去注意那些地方需要調整,並重視自己的需求。在防疫工作期間,除了好好吃飯、休息沉澱、適度休閒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緩解壓力造成的影響:

1.身體方面:當我們覺得睡不好、神經緊繃、焦慮或擔憂時,可以透過專業人員學習或自行練習放鬆技巧,像是腹式呼吸、肌肉放鬆、自我暗示放鬆,甚至常聽到的瑜珈或冥想,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減輕身心緊繃的程度。

2.情緒方面:在防疫和健康照護工作的壓力下,常隱藏著複雜的情緒,而我們可以先學習觀察這些情緒,例如「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我對這個情況有什麼感覺」,並以不評判對錯的方式,去傾聽、允許這些感受的存在;這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為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做準備。

3.想法方面:在特殊壓力狀態下,一些原本有幫助的想法可能讓我們更難調適壓力,像是「我絕對要仔細、不能出錯」、「我一定得把事情都做好」,對辛苦工作的自己來說反而是種嚴苛對待;我們可以善意地告訴自己,「疫情走到現在,我們所做的….多麼不容易,謝謝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謝謝我們的身軀所承擔的一切…」,重拾內在的力量。

假如上述的身心壓力症狀已經嚴重到難以自我調適,或持續兩週未緩解並影響到日常生活,仍建議須進一步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作者:魏敬嶸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