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師範大學早在去年11月時就爆發「抽血換學分」爭議,而至近日事件才開始延燒,女足隊學生指控參與校內研究計畫時,被要求連續14天接受抽血作為訓練與課程條件,若拒絕可能被扣學分或退隊。而在研究與教育的交界地帶,學生往往既是被研究的對象、也是制度疏漏的承擔者,學生只能緊握有限的「權利」去抵抗上層無限的「權力」。
儘管校方已對涉事教練採取停職處分,並配合國科會進行調查,但實質上教練仍保留在校的職位並未實際開除,令學生與外界對此回應多感不足。
根據女足隊球員簡奇陞等人公開說明,台師大女足隊員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被要求參與由教練主持的「精準運科」研究計畫。實驗要求連續14天抽血,有時甚至每日兩次,部分採血由非專業人員執行,造成學生身體不適與心理壓力。學生指出,這些抽血與課程表現、隊員資格綁在一起,導致參與具有事實上的強迫性。
精選報導:台師大抽血案錄音檔對話曝!周台英咆哮恐嚇學生:妳大一大二就應該要退學
違反學術倫理及知情同意原則
學生與外界質疑,這樣的研究方式是否違反學術倫理與知情同意原則,學校又是否盡到應有監督與保護責任。尤其當事件經媒體披露、社群發酵後,校方初期的低調處理與遲來的懲處,引發社會更大不滿。
簡奇陞為對外發聲的代表,她在多場記者會、受訪中詳述實驗內容與個人經歷,卻也面對來自社會的質疑—「怎麼口條這麼清楚、不像受害者?」她公開回應:「這正是我們正在對抗的偏見。」她解釋,為了避免被指責誇大、情緒化,她必須壓抑情緒、理性表述,甚至擔起替學校與研究單位「說清楚」的責任。
台師大說不清 國科會神隱 將制度責任轉嫁學生?
而台師大校方對外表示配合調查,並對教練停職、禁止出國及停薪等。但截至今日僅有周台英教練簡短的手寫致歉,校方仍未公開道歉,也未釐清研究審查與知情程序是否合規,引發外界質疑:當受害學生在公開說明實驗內容時,真正應出面說明的計畫主持人與國科會,依舊神隱,是否已將制度責任轉嫁到學生個人身上?此外,有媒體報導指出,部分研究資料已被銷毀,使司法與監察機關調查受到阻礙,進一步削弱外界信任。
簡奇陞一週前在個人threads公開此件事時,台師大運動生物力學副教授劉錦璋直接留言:「整個師大都要跟你道歉嗎?我是必修科運動生物力學的老師,我也要跟你道歉嗎?」又引起外界與學生一陣撻伐。
學生反映的不只是個別委屈,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壓力。當制度失靈時,第一線的學生被推向輿論前端,卻得反過來扛起溝通、澄清與教育公眾的責任。這樣的角色轉換,本身就是一種負擔。
制度監督鬆散 權力失衡的縮影
在任何教育與研究場域中,學生的角色應是被保護、被賦能,而不是被動承擔風險或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台師大抽血換學分」這起事件更像是制度監督鬆散與權力失衡的縮影,受害學生能站出來,是一種勇氣,但我們不能讓「勇氣」變成體制修補的唯一手段。

「我不是要博取同情,我只想讓大家知道發生了什麼。」簡奇陞記者會發言,為自己與同儕站出來,訴說制度之下學生的無聲與壓抑。 圖:取自民進黨立委范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