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大陸以「依法懲戒台獨頑固分子」為由,於今年7月16日正式撤銷沈伯洋父親沈土城名下中國註冊公司——Sicuens International CO. LTD(即兆億有限公司相關登記)——的海關登記。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公開表示,不允許「一邊在大陸賺錢,一邊支持台獨」。然而,從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與實務操作觀點,這樣的政治干預,不僅有違國際投資自由、亦侵犯市場機制,甚至與中國國企在全球廣泛投資的態度產生巨大矛盾。

 

回顧近年情勢,中國資本已涉足全球重要產業,包括電信、礦業、基礎建設,以及與關鍵基建有關的融資模式,遍布世界各地,並獲各國以自由市場制度保護。然而,當中國視野縮回其境內,卻採取政治作為阻止台資、不公開檢視法律程序、公然干預企業經營與登記,這正凸顯中國在投資制度上的「兩套標準」矛盾。

 

中華民國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嚴正指出,撤銷沈父公司登記登記,是典型的「以政治理由制裁台商」。此舉打破了兩岸經濟互信基礎,提醒所有赴陸經商者必須充分評估「政治風險」。另一方面,負責人沈伯洋仍堅持依法辦理,其法律途徑與政治立場,顯示對我國市場制度的信任與尊重。此種態度,正是民主國家應有的理性與程序精神。

 

若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名,對特定個體與企業採取懲戒式手段,中國仍須面臨其自身國際投資政策的質疑:若中國認為他國支援台獨為「敵對行動」,為何不首先回應中國企業於海外遭遇之政治與法律風險?統一對待應為公認之國際法原則,才能提升中國在全球投資版圖上的信賴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