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國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2025年家政興農行動工作方案》,旨在通過14項具體任務來促進家政服務業的提質擴容,並助力鄉村振興。然而,在失業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政策的實施及其潛在效果卻面臨多重挑戰。

此外,2024年中國發改委與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深化家政服務業產教融合的意見》,強調了「深化供需對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理念,並提出「促進家政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相銜接」,該文件還特別提到「鼓勵退役軍人等群體投身家政行業」,為家政服務業注入新的活力。

現正最夯:「彩蛋」被漢光演習洩底? 美軍秘密給台灣貧鈾穿甲彈? 專家 : 其實真相是…..

諷刺的是,許多中國短影音經常會出現「霸道總裁愛上保姆」、「俏千金穿越」這樣的狗血劇情,令人捧腹。這一情景不僅低俗,更在某種程度上暗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現實,對於名流企業家還是尋求向上流動的年輕人,似乎能搶占更多機會,不僅賭王、雙匯、娃哈哈等知名企業的領頭人物選擇了保姆作為小三,這是嚴重扭曲價值觀。

希望還是幻影?中國青年失業新現實與官方新招

中國青年失業問題嚴峻,尤其是畢業季的大量畢業生、職場內卷嚴重。最新的六月數據,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仍維持在5.0%水準,其中16-24歲非在校生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4.5%。面對這樣的壓力,中共當局舊瓶裝新酒,積極吸納大學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讓家政成為畢業生的新「出口」。

這一現象在中國網民中也激起了廣泛熱議。許多人諷刺大學生終於有了新賽道,更有網友感嘆「文憑快速貶值」,大學生紛紛轉行做保姆。這種社會現象,不僅揭示了學歷市場價值的下滑,也凸顯了青年在就業市場上遭遇的困境,就連官方也不得不藉助家政這個原本被視為低門檻行業,來消化就業壓力。

政策目標的模糊與執行困境

鄉村振興喊了多年,政策失誤下造成中國農民困境,政策中強調的「提質擴容」依然缺乏具體量化指標。例如到底什麼才算「質」的提升?服務標準還是從業人員收入?這些核心問題未給出明確答案,使政策執行面臨障礙。對於鄉村振興的論述也較為籠統,對家政業如何帶動鄉村經濟成長缺乏直接相關性。

在執行層面,家政行業規範化不足、標準不一。即便2024年文件試圖推動家政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現實是收入萎縮,人民不敢消費,更讓市場需求難以釋放,提升多少專業技能都難以轉化成穩定就業。

吸納多元群體與階層流動的隱憂

進一步來說,政策也強調要鼓勵退役軍人及特殊群體加入家政行業。理論上,這能為行業注入新血,暫時緩解部分就業壓力,但實際上,退役軍人或大學生等不同背景從業者能否適應家政行業,仍是一個挑戰。專業技能的轉換並非一蹴而就,且不少退役共軍對「當保姆」的心理落差依然無法接受。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流敘事總將家政行業描繪成「時來運轉」「灰姑娘翻身」的舞臺,這不僅體現在短影音的「霸道總裁愛上保姆」套路裡,也可見於現實名流家庭聘請保姆的現象,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然而,這背後是階層流動的幻象還是真實?當擁有大學文憑的年輕人進入家政行業,意味著中國「人才紅利」正加速耗損,而外賣騎手低價搶單與做飯保姆形成職業互卷,更是一種弱弱相殘的悲劇。

家庭結構、社會公平與未來挑戰

家政興農行動無疑加大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及女性的吸納。長遠看,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農村勞動力外流、家庭關愛功能弱化,尤其對留守兒童與老人造成新壓力。大量大學生、退役軍人、新市民和農村女性流向這一行業,會否進一步固化職業天花板、造成隱形的社會分層,也是這類政策最大的隱憂。

眾所周知,《2025年家政興農行動工作方案》從政策目標到執行細節,再到吸納群體與行業結構,方方面面都透露著現實的複雜與不確定。配合近年官方大力推進大學生、退伍軍人加入家政行業,進一步引爆網民關於「文憑貶值」和「新賽道」的群體焦慮。這條「新賽道」淪為社會焦慮的出口,才是政策制定者真正應該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