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4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的一份研究說,基因研究顯示,冠狀病毒流行於大約 25,000 年前在東亞爆發,東亞地區居民的DNA裡面留下了感染冠狀病毒後留下的特徵。
據澳澳洲廣播公司(ABC)的報導說,在 6 月 24 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 26 個人群的數千人的 DNA,以尋找古代冠狀病毒流行的跡象。這份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地26個社區居民的DNA,發現了其中東亞地區居民兩萬多年前抗擊冠狀病毒留下的證據。
這些區域包括中國、日本和越南,說明那裡居民在大約2萬年前遭遇過一次冠狀病毒瘟疫,直到距今5000年前才結束。2002 年,一種冠狀病毒在中國引發了眾所周知的 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爆發,感染了 8,000 多人並導致 800 多人死亡,四年後,中東呼吸綜合徵 (MERS) 冠狀病毒爆發,導致 2,400 多例病例和 850 多例死亡。目前全世界正在面臨 SARS-CoV-2 毒株——導致 COVID-19 的病毒。
《紐約時報》的報導說,冠狀病毒需要依賴人體基因的微觀機制感染人體,所以這份研究通過聚焦人體內幾百個基因與冠狀病毒的互動,能看出數萬年前這些地區人口被感染後在基因內留下的印記。科學家五組人中,發現其中 42 個基因具有足夠的突變能力,顯示它們是與一場瘟疫鬥爭後演化的結果。這些基因可能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變得更好,或者不太適合病毒用來複製自身。具有這些突變的人更有可能在疾病爆發後倖存下來,並且把這個基因傳給下一代。
這份研究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的生物信息學專家蘇伊米(Yassine Souilmi)告訴ABC「幾代之後,(對於抗病毒)有益的基因變形版本出現的頻率就會增加。這在後代人口的基因裡面留下了明顯的標記。」該標記至少需要 500 到 1,000 年才能成為一個明顯的、共同的人口特徵。
但是幾千年前,人們只能依靠避免傳染的措施和自身原有的基因與病毒對抗。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統計遺傳學家傑克遜(Vicki Jackson)表示,在這波瘟疫下,一個人是否感染冠狀病毒,社會因素的影響超過此人自身基因因素的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內容、基礎健康狀況和所在社會經濟階層等因素,對這個人染疫風險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