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罷免24位國民黨立法委員以及新竹市停職市長高虹安的運動,從開票結果來看,確實是沒有成功。儘管藍白陣營馬上露出獠牙,其支持者也到處出征訕笑,值得注意的是,罷團志工並沒有因此崩潰。台灣的「民主韌性」(Democratic resilience)再次於逆境中呈現。

根據「歐洲民主夥伴」網站的定義,「民主韌性」指的是「政治體系在不損害其核心原則、制度或程序的情況下承受和適應挑戰、威脅和危機的能力」。這次的大罷免正是公民社會面對藍白以及他們背後的中國共產黨勢力對台灣民主價值的威脅,採取憲法所賦予的公民權,在體制內展現的反抗。儘管沒有成功拉下違憲濫權的藍委,公民社會並沒有就此潰散,而是表態要繼續監督選區民意代表,要求他們交代與中國共產黨的往來。

延燒焦點:國際賽事中國又施壓 林楚茵批:沒普選沒資格評論民主

「韌性」是面對具有敵意的強大勢力最好的選擇。人性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多數人在面對不講理的強者時,容易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保,甚至充當爪牙試圖分一杯羹。在環境惡劣時願意挺身而出的,是少數。美德也是眾人都知道該這麼做,卻不去做的。面對艱困的局面,失敗的機率本來就很大,重點在失敗後仍能堅毅守住原則,這需要的是「韌性」。

這次罷團志工以女性居多,更使得「韌性」這個特質能夠彰顯。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歷史教訓讓我們看到的是,相對於男性較為衝動卻在遇到挫折後容易灰心的傾向,女性在遭遇失敗後面臨高壓環境更能夠展現「韌性」,守住家園。

失敗後放棄很容易,發現台灣社會半數人只愛錢後管他去死也很容易,笑罵由人寧可被當傻子也要堅守原則卻很困難。然而台灣的民主不就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傻子」守住的?野百合學運時,我們其實不知道台灣因此走向國會全面改選、總統民選;太陽花學運時,也沒多少人有把握能制止全面執政的馬英九政權將台灣與中國綁在一起。但三十年前和十年前的大學生做了,當時的社會先進也出力了,奇蹟就發生了。

如今的青鳥和罷團也是如此,大半年在街頭流汗承受言語乃至肢體暴力,希望能改變台灣。儘管結果不如人意,但這股「韌性」正是台灣出黑暗入奇妙光明不可或缺的意志。

當台灣社會展現出「民主韌性」,國際友人也會看見。白宮稍早在X上貼出老羅斯福總統的話,說「榮譽屬於真正站在競技場上的人,他的臉上沾滿塵土、汗水和鮮血;他英勇奮鬥;他奮鬥,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因為沒有努力就不會有犯錯和缺點,但他確實努力去做事。他懂得偉大的熱情,他有偉大的奉獻,他知道為有價值的事業奉獻自己。在最後的情況下,他最終會感受到巨大成就的勝利;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他失敗了,至少是因為他勇敢地失敗了。所以他永遠不會和那些既不知道勝利,也不知道 敗的冷漠膽怯者並列。」

英國國防部長海利(John Healy)也於稍早表態:「大英已經準備好為台灣而戰。」

罷團讓我們看到,台灣仍有許多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哭完之後,「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