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大罷免」行動於2025年7月26日進行第一波投票,針對24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以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這場被稱為「大罷免」的政治運動,起源於2024年立法選舉後的「朝小野大」政治格局,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推動爭議性法案,引發民間團體與民進黨支持者的強烈反彈。然而,罷免案的全面失敗,顯示出選民對這場運動的態度並非全然支持。從「討厭罷免行動而非支持被罷免者」的觀點來看,選民的投票行為可能反映了對罷免行動本身動機與方式的不認同,而非對被罷免對象的高度滿意。同時,選民更關注基層服務的實際作為,例如台北市信義、南松山地區的都市更新(都更)問題,卻未見立委積極協助地方首長或民間推動相關進展。這種現象揭示了台灣選民在政治參與中的務實傾向:相較於高調的「反共護台」論述,民眾更在意柴米油鹽的日常需求。本文將從選民對罷免行動的質疑、立委基層服務的不足,以及未來選舉的檢驗三個面向,分析這場罷免案失敗背後的意義。

選民對罷免行動的質疑與反感

國民黨支持者參加在凱道舉行的「不同意罷免」選前之夜造勢大會。 圖:張良一/攝

「大罷免」行動被部分團體與民進黨包裝為「反共護台」的民主運動,試圖將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貼上「親中」標籤,進而號召選民支持罷免。然而,罷免案的失敗顯示,這樣的論述並未完全獲得選民認同。原因可能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罷免行動的動機被質疑為政黨鬥爭的工具,而非純粹的民意表達。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開批評罷免為「民主之恥」,指責民進黨利用罷免改變國會「朝小野大」的現狀。這種觀點在藍營支持者中獲得共鳴,甚至部分中立選民也可能認為,罷免行動被過度政治化,淪為民進黨試圖奪回國會主導權的手段,而非真正反映民意;甚至部份中間選民在評論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不分區立委沈伯洋時,其「仇恨值」更高於被罷免人。例如,X平台上的貼文顯示,民調顯示多數台灣民眾反對這波罷免行動,認為其耗費高達12億元的公帑,且撕裂社會氛圍,代價過高。這種反感使得選民在投票時選擇「不同意罷免」,並非因為支持被罷免者的政績,而是對罷免行動本身的反彈。

延燒焦點:楊宏基觀點》遠來的和尚會唸經?糗事說成優勢 過度簡化不是好事

其次,罷免行動的「反共護台」論述被部分選民視為「打高空」,缺乏具體性。雖然民進黨與公民團體試圖將國民黨立委的爭議性法案與「親中」掛鉤,但對於多數選民而言,兩岸關係的抽象議題並非日常生活的迫切問題。相較之下,選民更關心經濟、民生與地方發展等具體議題。罷免行動過於強調意識形態,忽略了選民對實際問題的關注,可能導致動員效果不如預期;甚至如在路上質疑自拍民眾、指控知名樂團親中等。例如,台北市信義、南松山選區的選民,可能更關心都更進度、房價問題或交通改善,而非立委在國會中對兩岸政策的表態。

此外,罷免行動的規模空前,涵蓋24位立委與1位市長,涉及全台多個選區,這種全面性攻勢可能讓選民感到疲乏或質疑其正當性。過去台灣的罷免案多針對特定人物的明確爭議,例如高雄市長韓國瑜或台中立委陳柏惟,但此次「大罷免」涉及數十人,卻未明確區分每位被罷免者的具體問題,給人「一網打盡」的印象。這種策略可能讓選民懷疑罷免的針對性,進而選擇不支持。

立委基層服務的空虛與選民期待的落差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順利挺過罷免危機,27日啟動車掃謝票。 圖:周煊惠 / 攝

雖然罷免案未通過,但這並不代表選民對被罷免的國民黨立委表現完全滿意。相反,許多選民可能因為對罷免行動的不認同而投下「不同意」票,但對立委的基層服務工作仍抱有不滿。以台北市信義、南松山選區為例,都市更新(都更)問題長期困擾當地居民,卻未見立委積極協助地方首長或民間推動解決方案,顯示出基層服務的不足。

都更問題在台北市尤其棘手,特別是在信義、南松山這樣的老舊社區與新興商業區並存的地區。許多老舊公寓亟需重建,但因產權複雜、居民意見分歧以及法規限制,進度緩慢。選民期待立委作為民意代表,能夠積極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源,推動修法或提供政策支持。然而,部分被罷免名單中的立委,如王鴻薇、李彥秀或徐巧芯,雖在國會中表現活躍,但在地方上的都更議題上,鮮少見到具體作為或公開承諾。這使得選民對立委的基層服務感到空虛,認為他們更專注於國會中的政治表態,而忽略了地方民生需求。

這種現象並非僅限於台北市。其他選區的選民同樣可能對立委的基層服務感到失望。例如,新竹市長高虹安因涉貪停職,其罷免案雖未通過,但選民對其執政能力的質疑並未消散。即便選民不支持罷免行動,他們對高虹安或國民黨立委的實際政績並非全然肯定。這種矛盾心態顯示,選民在投票時可能更傾向於「懲罰」罷免行動的過激手段,而非為被罷免者的表現背書。

選舉連任的檢驗與選民的務實選擇

國民黨被罷免的24席立委全數挺過,雖任期內不能再罷免,但仍必須面臨2026選舉檢驗。 圖/取自中國國民黨 KMT臉書粉專

罷免案的失敗並不意味著被罷免者已完全通過民意考驗。選民對罷免行動的不認同,可能只是暫時讓國民黨立委與高虹安保住席位,但未來的選舉連任將是更嚴格的檢驗舞台。正如論述中所提,選民更在意「柴米油鹽」的日常需求,而非高調的政治口號。立委若無法在基層服務上展現實績,特別是在都更、經濟發展或社會福利等議題上,恐難在2026年或之後的選舉中獲得選民青睞。

以信義、南松山選區為例,都更問題的解決需要立委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法規鬆綁、提供資金支持或促進居民共識。選民對立委的期待,不僅是國會中的法案審查或政治表態,更是能否為地方帶來實質改變。若立委持續忽視這些需求,選民可能在未來選舉中以選票表達不滿。這種務實的選民心態,也解釋了為何罷免行動的意識形態訴求未獲廣泛支持:選民更希望看到具體的民生改善,而非抽象的「護台」口號。

此外,罷免行動的失敗可能促使民進黨與公民團體反思策略。未來若要推動類似行動,需更聚焦於具體議題,並避免過度政治化的操作。同時,國民黨與民眾黨也應意識到,選民對基層服務的期待不會因罷免失敗而降低。立委若無法在選舉前展現實績,恐難抵擋選民的檢驗。

2025年「大罷免」第一波投票的失敗,反映了選民對罷免行動動機與方式的不認同,而非對被罷免者政績的全面肯定。選民對「反共護台」論述的冷淡,顯示出其更關注柴米油鹽的務實需求。立委在基層服務上的能量,例如信義、南松山選區的都更問題,凸顯了民意與政治人物作為之間的落差。雖然罷免案未通過,但選舉連任的挑戰仍將考驗立委的表現。對選民而言,罷免行動的失敗並非政治參與的終點,而是對政治人物提出更高要求的起點。未來,無論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民眾黨,都需更加重視基層服務與民生議題,才能在選民的檢驗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