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人問我關於美豬進口開放政策,我一律都以問代答:此一政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應該台灣近8000個養豬大戶,怎麼似乎很少看到他們公開站出來搶天哭地的展開強烈抗議行動?

我再問:台灣經濟全面性起飛上升的戰略目標會不會比美豬進口議題更重要呢?台灣面對中共侵門踏戶的恫嚇威脅之現實存亡議題是不是比美豬進口議題更重要?只要政府把相關的食安措施徹底做好了,美豬進口跟任何商品進口有何差異?此一進口禁令涉及國際貿易公平制度與壁壘關卡,有得就必然有捨。進口美豬不表示人民會「被強迫」必須吃美國豬肉,台灣畢竟仍是一個自由國度。我可以贊成,你可以反對,如此而已。

逼瘋中共:《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

也藉此引用小英總統在9月2日公開講話做個總結。她說:「我們所做的這個決定是基於經濟的利益也符合未來我們總體戰略的目標.......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決定,向國際社會說明,我們有解決困難問題的決心與能力,我們答應的事情,我們也會排除困難來達成,同時我們也希望能盡最大努力來保護國人健康。」

我個人強烈認為,遠比美豬進口政策更加值得探討的應該是中共當前頻臨四面楚歌的危急處境,那才更加牽繫著台灣人民未來命運的上百倍重要性。特別是美國國防部才剛發布2020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所製造的波瀾。

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廈 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4.0

美國國防部每年都會例行性地對國會提交此類報告書,多數觀察家都會認為這是軍方援例向國會「要錢」的一次年度作文大賽。既然其主要目地是跟國會需索增加國防預算,自然要把首要戰略敵國的軍事力量盡其所能地合理誇大化。一方面趁機嚇唬代表美國人民的國會,一方面也對全球各國提供強烈警示作用,藉以提高美軍自身軍力擴張並佔據其正當性高地。

我的看法,美國幹這類事早在冷戰時期就是這樣對付過蘇聯的。其基本用心無非是:越是誇大中共軍力,中共的周邊國家(不下於10國,尤其是日本和印度)就必須跟著加大軍備預算以求戰略上的平衡;相對應,中共為了取得戰略優勢,也同時不得不跟著提高軍事戰備而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前者,讓美國軍工產業賺飽賺滿,後者則可以逐步把中共政權拖進填不滿的國防錢坑黑洞中。

中共海軍將會成為世界第一流軍隊?

這份厚達170多頁的《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中,我個人看法,較駭人聽聞的部分大致上有四個重點:

一、預計未來十年內,北京的核彈頭數量將從現在的約200多顆至少翻一倍,並且接近完成其進行從陸、空和海進行核打擊的能力(也稱核三位一體)。

二、解放軍將被建造成為「世界一流」的軍隊。該報告提到,為此,則共軍目標能夠在全球開展聯合行動,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部隊。「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部隊,裝備大約350艘艦艇,其中包括130多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到2020年初大約有293艘艦艇。」

三、中國國防預算不斷增加,至2019年時是台灣的15倍,而且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台。其對台的作戰方式可能採取海空封鎖、有限軍力或強制選項、空中與飛彈攻擊、入侵台灣等4項行動路線。海空封鎖部分,包括切斷台灣重要港口,迫使台灣屈服,並伴隨大規模飛彈攻擊與近海島嶼奪取。有鑑於兩岸軍力失衡持續擴大,美方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持續對台軍售,確保台灣有自我防衛能力。

四、中共很可能會在本世紀中葉之前,發展出某些情況下優於美軍或其它大國軍隊的軍事實力。若中共達成此目標,且美國未能提前予以解決,「將對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基於規則秩序的國際安全產生嚴重後果」。

如上所言,莫說台灣人民看到此份報告會大吃一驚,即使連遠在天邊的美國人民一聽都難免要錯愕半天:「原來中國海軍已經比美國更強大了?已經是全球最強海上戰鬥部隊了?」

中國軍事評論家陳光文則在新浪網提到,就在2018年4月12日,中國海軍曾在南中國海域舉行了大規模的閱兵式,當時共有48艘艦艇、76架戰機參加,即使不算上中國最厲害的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這些艦機也有能力在60分鐘內,將這艘被英國寄予厚望的新型航母「直接送入海底」。 圖:翻攝自環球網

女戰狼華春瑩何以否認「厲害了,我的國」?

報告一提出,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隨即在9月2日的記者會上,針對法新社記者提問:「美國國防部發布了中國軍力報告,其中具體提到中國在未來十年會將核彈頭數量增加一倍。你對此有何評論?」

被譽為外交女戰狼的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 圖 : 資料照片

被譽為外交女戰狼的華春瑩竟然不加思索地否認該報告提及中方在未來10年內將核彈頭數量翻番的說法。她即席答覆:「美國國防部的報告同以往類似報告一樣,罔顧事實,充滿偏見。對中國的國防建設妄加評論,蓄意歪曲中國的戰略意圖,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她還說:「大家都知道,中國軍力跟美國相比還相差很遠,美國的軍費是排在它後面的近10個國家的總和。美方渲染中國軍力問題無非是為其進一步謀求在軍事領域絕對優勢和霸權製造藉口。」

中共指責:美國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

狀況非僅止於此,中共國防部也於當天下午在其官網上貼出簡短的「國防部新聞局回應美發布《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全文如下:

針對美國防部發布2020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國防部新聞局9月2日應詢表示︰美方《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充滿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這是極其錯誤的,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我們將視情作出進一步回應。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本來大力宣揚「厲害了,我的國」的中共戰狼,被美國國防部讚譽為「已是『世界一流』的軍隊」的此際,何以趕快要撇清說「此言不實」?尤其荒唐的,還竟然指責美國「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這前後黑白對比的差異化也未免太強烈了吧!

這答案,我們可以試圖在軍方鷹派黨媒《環球時報》9月2日同步刊登的「社評:美《中國軍力報告》試圖削弱我核威懾」一文裡找到答案。在該社論的末段說道:

美國防部《中國軍力報告》歷來宣揚中國軍事威脅,這一次也不例外。不過新《中國軍力報告》暗藏了一個壓制中國核威懾的圖謀,相信中國的核政策制定者們一定能看穿這一點。中國該如何發展核武器,這是中國的議程,我們熱愛和平,同時很清楚和平不是求來的。華盛頓休想用它的輿論戰牽制中國的核政策。

中共黨媒:和平不是求來的?

馬英九最近新創的金句是:「常說謊的人未必永遠不說真話」,果然在上述文字裡找到了最佳註解。

首先,該社論說:「我們熱愛和平,同時很清楚和平不是求來的。」這話由最喜歡喊打喊殺的《環球時報》說出來,就是個極具諷刺的爆笑畫面。

8月28日,該媒體才剛刊出「社評:需要給蔡英文當局一個根本性警告了」揚言:

我們建議將台灣島上空宣佈為解放軍的巡航空域,解放軍的偵察機、戰鬥機將前往台灣島上空執行任務。這些軍機一方面宣示主權,一方面核查台灣各機場是否有美國軍機降落,各港口是否有美國軍艦停靠。如果台灣軍隊膽敢向解放軍飛機開火,打第一槍,就意味著挑起戰爭,解放軍應立即對台灣軍事力量給予全面摧毀,實現武統。......大陸方面應當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宣布這一決定,並且實施解放軍戰機飛臨台灣島上空的首航,那個時機可以是我們抓到了美軍飛機在台灣降落的把柄,或者美國更高層級官員訪台等等,那時大陸派戰機宣示主權更加順理成章,也會得到國際輿論的更多理解。......和平統一必須以軍事懲罰作為根本製約來推動,而不能用一種美好的願景來吸引。很不幸,台海的現實再次證明了這個道理。

和平不是求來的,《環時》想說的下半句應該是「和平是打出來的」?

我們不禁想請教馬英九,前後的兩段話,到底哪一句是實話?那一句是謊話?

當我們看到其最終結論仍未脫對台軍事武統的基本格局時,我們還相信「和平是求來的」嗎?

圖為中共人民海軍「呼和浩特號」等4艦編組成的「161支隊」。 圖:翻攝環球網

華盛頓猛擊中共核心痛處:核武政策

再者,《環時》另一句實話是:「華盛頓休想用它的輿論戰牽制中國的核政策。」

中共為何要花冗長篇幅對自己的「核武政策」積極辯護?用心想一想應該就了然於心:中共周邊國家都將因此而有權利聲稱要發展自己的核武政策。

美國今天上上下下的官員針對中共政權所發出的任何語言,確實都類似中共大外宣那樣是在製造全球輿論,並強力形成對中共圍堵的自由世界之集體共識。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一份2020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就讓中共如此緊張、如此氣急敗壞地口不擇言 不知所云,又再一次高度緊張地露出猙獰面目而張牙舞爪,不難想見其當前所正面臨的內憂外患已到了何等嚴重危機吧!

歲月靜好,只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率團訪台,在立法院道出「我是台灣人」,並且與捷克同根的斯洛伐克總統卡普托娃(Zuzana Caputova)在第一時間公開表態「與捷克站在一起」,都同時感動了被打壓太久的多數台灣人民而熱淚盈眶。順著這第一張骨牌被推倒的趨勢,我們因此而能想像台灣與歐洲的關係將會越來越緊密。

總統蔡英文追贈已故捷克前議長柯佳洛(Jaroslav Kubera)「特種大綬卿雲勳章」 圖:總統府提供

同時的,繼美國衛生部長來台後,台美關係持續快速進展,經濟部長王美花於9月2日已證實,將與美國國務院次卿

美國國務院次卿凱斯克拉奇(Keith Krach)(左)、總統蔡英文(右)。 圖:新頭殼合成(資料照片)

(Keith Krach)在年底前展開商業對話,克拉奇已表示有意親自率團訪台,有望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成行。

祈許莫忘:歲月靜好,只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作者陳昭南:畢業於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曾任第二屆、第四屆立委、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