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賣新聞今日報導,中國、韓國很多人反日,曾被日本統治50年的台灣卻有很多人親日,原因之一是前總統李登輝推動歷史教育改革,李登輝的遺產是促使台灣與中國做了區分。

讀賣新聞報導,在中、韓,基於侵略、殖民統治的歷史,至今懷有很強的反日情感,但被日本統治過50年的台灣有很多人親日,理由之一是7月30日辭世的李登輝在當總統時推動歷史教育改革。

報導說,1895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從這一年起到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的1945年為止,日本統治台灣,有些台灣人取日本名字、講日本話、當日本兵參戰。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內戰中敗給共產黨後,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在戒嚴令下實施獨裁統治。主張中華民國正統性的國民黨身為「中國的統治者」,對原本是日本人的民眾強制教育是「中國人」。

網路「台灣Bar」經營者、當過歷史老師的蕭宇辰表示,當年台灣史是禁忌,如果學習台灣史,可能被視為企圖顛覆政權、台灣獨立的危險人物。當時教科書也沒有有關日治時期的記載。

報導說,生於台灣的「前日本人」李登輝1988年當上總統後,希望打造一個由台灣人作主的台灣,開始推動民主化,改變歷史教育。1990年代初期,在野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開始實施鄉土史教育,這成為台灣史教育的突破點。1997年李登輝催生劃時代的中學社會科教科書「認識台灣」,由歷史、地理、社會3冊集合而成。

「認識台灣」內容詳細記載日治時期,民眾對日本的反抗運動、有關壓抑民眾的描述。另一方面,也記載當時的經濟發展、義務教育的普及等正面的描述。對於守時、守法、衛生觀念的教育等也有記載。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表示,日本殖民台灣,人民反抗是事實;但日治時代台灣發展成為現代化社會也是事實,正視這兩方,是「認識台灣」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報導說,「認識台灣」不同於嚴厲譴責日軍殘暴行為的中國教科書。「認識台灣」問世的90年代,在中國,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實施愛國教育,以期提高對共產黨的向心力,「反日」成了歷史主流。

李登輝並非將「反日教育」改變成「親日教育」,而是希望民眾能冷靜地看待具有多重面向的日治時代歷史,將此視為「台灣歷史」,在這之中沒有「反日」或「親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