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夢市集」搬新家後,確立了全新的事業核心價格,聚焦娛樂科技領域,為台灣新創提供更深入的加速器服務,持續與台灣新創團隊一起創夢,一同打造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 2017年成立的「創夢實驗室」每半年招募一次,每次邀請十二家新創公司加入,成立至今,已連結超過 200 家新創公司,其產品與服務橫跨遊戲、社交、影音、大數據、圖像渲染技術、翻轉教育以及商業服務等領域。 這個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的大水池裡,究竟都滋養出了什麼新種子?開出了的什麼芬芳花朵?就讓《新頭殼》為您一一解夢吧!

第一時間把握設計師的需求,網絡效應就此發生

依據過去 Hairbook 的經驗,程瀚平認為「美髮資訊平台」是值得再嘗試的方向。2016 年夏天他們推出全新 App 服務「HairMap 美髮地圖」,雖然平台依舊是以上傳、展示美髮作品為主,但 HairMap 改以「個人設計師」為服務對象,而非過去的沙龍店家。HairMap 讓設計師用自己的名義經營個人品牌、自由上傳作品,平台再對這些作品進行管理與線上策展。

流暢的介面很快擄獲許多設計師與客人的心。HairMap 不僅在隔年四月就擁有 2,000 名設計師加入,平台更晉身成為消費者與設計師溝通髮型的管道,甚至為設計師帶來新顧客。

程瀚平認為,這也代表他們最初先專注在設計師客群與行銷需求,是對的選擇,「因為有專業設計師加入、有漂亮的作品呈現,顧客自然就會被留下來。」

但隨著平台成長,他們也該思考如何建立商業模式、帶動平台收入,「畢竟,做平台燒錢真的很快。如果不能自己先賺錢,很可能等不到投資人想看見的量級與代表性,我們就先倒了。」程瀚平說。

從獨有的服務價值,找到最適合的商業模式

最初 HairMap 先針對設計師推出月費 350 元服務,付費設計師將會得到更多廣告曝光,帶動客人的點擊與諮詢數量。但試驗一陣子,廖珮箴發現許多設計師對此服務無動於衷,不僅付費人數有限,原先願意付費的設計師也非常容易流失。

「我們才意識到這個定價讓人太『無感』。雖然便宜,但設計師並不認為自己能得到什麼回報,彼此都知道 350 元的效益有限。但當時平台剛起步要收費,我們擔心定價過高將流失這群設計師。處在動彈不得的狀態,讓我們非常沮喪。」

廖珮箴說,為此他們所有人都迷失了一陣子。「後來想嘗試做髮品電商的形式轉單創造收入,甚至是用舉辦活動的方式收費,都沒有起色。」程瀚平接著說,當時許多人都給了他們不同意見,但其實「雜訊」非常多,整個團隊簡直無所適從。

「拖了一陣子,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還是要回歸服務本身的價值怎麼與營收做結合。我們才意識到原先的收費方式是可行的,但平台應該提供設計師更完整的服務,讓他們有感,進而收更高的費用。」

自由上傳髮型作品,是設計師建立個人品牌最好的利器。   圖:StyleMap 美配/提供

自由上傳髮型作品,是設計師建立個人品牌最好的利器。   圖:StyleMap 美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