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電影快上演了,許多人都問我是不是我的《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改編?兩岸太多新聞媒體共同的疑惑。

一併回答:老實說,我不知道。

當吳宇森導演說他要改編太平輪時,我也一直期待可以貢獻什麼故事,《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大陸簡體版在2011年6月發表時,吳宇森導演劇組來了十幾位,但是並未表明身份。直到2013年初,吳宇森導演到台北,請工作人員約我見面,同行有胡幼鳳與譚端。

吳導說謝謝我的書,他不是拍我的《太平輪一九四九》,只是拍一個一九四九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裡有艘太平輪。吳導演說,他的劇本是請王蕙玲書寫。

我也就想到2000年家母往生時,替家母寫了追悼文名為「她從海上來」,登載於自由時報副刊,也是家母訃文中的主文,提及了家母與太平輪,也開始動念要書寫太平輪家族關係,後來因為工作關係到客委會工作多年而停筆。

有趣是2004年王蕙玲製作了公視連續劇-張愛玲傳奇,劇名即為「她從海上來。」當時朋友即提醒要不要提告?我笑了笑。我把「她從海上來」用在家母的訃文上,四年後,她用了此標題,也許只是巧合。況且我與家母都是張迷。

2005年尋找太平輪紀錄片問世,尋得了在香港生還者葉倫明。

2009年《太平輪一九四九》繁體出版,台灣生還者王兆蘭出現。

2010舟山海祭,第一次各地太平輪受難家屬回到六十一年前事發現場。

2011北京三聯發行簡體版,與北大退休教授周琦琇連絡,她也是中聯公司船東周慶雲女兒。在太平輪船難中,失去了表兄、表妹,她獲救。

之後在每座城市的分享會中,都有奇遇。

2011年採訪傳奇的梅娘。

2014到紐約訪問了張祖華並在威斯康新州與九十五歲的張魯琳訪談她們一家因為太平輪失事後的法國、中國、美國奇特家族故事。

2013年一月,吳宇森導演提及此片構想就是王蕙玲的劇本,朋友提醒維基百科說導演在2008年聽王惠玲談及太平輪事件即想搬上銀幕。吳導演說與我的書完全無關。他不會買我的版權。

當時我提供了書中沒有太多著墨的動人愛情,因為有些生存者與當時人都在世,不便寫入書中,以及後來沒有放入書中的真實故事,如北京的梅娘與在紐約的張祖華一家,吳導演並沒有表示任何意見。 

2014年一月吳導演的劇組到台北來拍片,有工作人員希望到家裡來訪談,並希望我介紹《太平輪一九四九》書中的受訪者,那天我問了年輕的工作者,記得她從北京來,我問:是要把這些訪談放入片花嗎?她說不是。只是自己有興趣。與吳導演無關。

我也提供了所有受訪者名單電話讓她訪問。今年大陸媒體朋友告知,詢問太平輪電影製作公司,有無做過事前受難者訪談時?電影公司說有呵!是張典婉提供的名單。

不過我心裡很納悶,今年電影劇組怎麼是電影開拍了,才做訪談呢?此外大陸朋友也告訴我,大陸有與電影同名的小說出版。

從過去到現在這麼多年的追尋,在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美國的尋找太平輪之旅,猶如一艘沒有終點的船,每一回的翻滾;都有新的故事、新的人物浮現。今年舟山群島的年輕朋友成立了太平輪研究會,積極爭取在失事地點-嵊泗島,蓋座太平輪記念碑。

台灣呢?我們曾經與吳漪曼教授、張昭雄老師、張和平、吳素萍、、、等人在基隆市文化局、國防部與文化部中;奔走傳達,太平輪受難家屬小小心願-希望在基隆碼頭附近,建立刻有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碑或是地景藝術。

基隆文化局回文;這是小眾的事。國防部副部長說;要取得所有受難者家屬共識,(不久這位副部長,因論文抄襲案下台),接見大家的文化部副部長,不久後也退休了。

今年二月淒風苦雨,站在基隆西二西三碼頭,抗爭現場,心中最不捨就是最具回憶的碼頭,曾經承載著一九四九大遷徙的港口,太平輪永遠到不了的終點,就要消逝?(不知道吳宇森導演聽過,太平輪昔日靠岸的碼頭要拆除了嗎?知道我們曾去抗爭嗎?那天還有書中受訪者姜思章老師,坐過太平輪的孫十八,今年都快八十歲了!) 

當許多人聚焦在太平輪是東方的鐵達尼號,或是用好萊塢情節比擬沉船災難時,大部份受難者家屬有不一樣見解。在紐約,李昌鈺博士及張祖華說;太平輪的記憶豈是愛情而己呀!是上千個家庭;妻離子散的人間苦難!是一個時代悲慘的印記。

吳漪曼教授日漸年邁,她常惦念:太平輪記念碑呢?在受難者家屬心中,沉船苦難帶來的生離死別,遠遠超越愛情。

這些年,受訪者一個個凋零,葉老在近日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梅娘、劉費阿祥都在去年辭世。周琦琇教授,目前行動不便,受訪者逐一年邁。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失事的太平輪,始終沒有靠岸。

歷史可以原諒,不可被遺忘。

PS:最近太多人問我會去看電影嗎?老實說我比較關心的話題,不是用美國商業片模式來消費真實歷史中的情感,與許多人的生死別離;我關心太平輪紀念碑何時可以建成,撫平昔日傷痕,而非電影票房。

只希望更多人關注這件史實,而不是亂世愛情多偉大。

我對電影是不是改編我的作品,我真的不知道。

有些朋友說!哦,也許這是在太平輪一九四九書中為基礎,奠立的愛情故事! 

我也疑惑今年吳導演在台北拍攝太平輪電影時,我曾委託來拍攝受愛難者家屬紀錄的工作者,可否在一月二十七日與太平輪受難家屬一起去基隆東十六碼頭太平輪紀念碑憑弔。

工作人員回答;吳導演很忙。老實說太平輪受難者家屬們還是有些小小的失望。據我了解吳導演在開拍電影之前,並沒有與太平輪受難者有過接觸。(當然很多人會說歷史與虛構的故事不同。)

此外我只是有些小小的疑惑;昔日大陸拍攝喬家大院,喬家後人也參與了編劇發想,陳凱歌拍攝梅蘭芳電影也曾詢過梅葆久,魏德聖在拍攝賽德克巴萊時更是做足了功課。

今年繁體版的《太平輪一九四九》,做了少許增添重新出版,臨印刷前我才看見封面竟與電影海報雷同,我向商周出版副總編輯說明了上述過程,她回信道歉,也表明只印三千本此版封面。

我很感謝大家對太平輪事件的關注。

但是我再三聲明太平輪電影是不是改編我的作品,我真的不知道。請大家關心台灣基隆西二、西三碼頭能不能保住?可否在基隆重塑紀念碑好像比較重要。

作者: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