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張典婉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張典婉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保留俞大維故居 讓世界看到台灣冷戰遺址

    新聞 保留俞大維故居 讓世界看到台灣冷戰遺址

    2017.09.05 | 12:42

    在一片都更聲中,曾經在台海兩岸擔起保衛自由堡壘的俞大維故居笈笈可危。許多年輕人也許不記得誰是俞大維,這位傳奇的國防部長,沒有加入過國民黨,也沒有進過一天軍校,卻在上個世紀冷戰期間,在第一線保衛了台灣本島的安全與和平。自從國民政府迫遷來台,俞大維歷經了九三砲戰一江山之役、大陳島撤退及幾場轟轟烈烈的空戰
  • 張典婉觀點》台灣還要文化創意園區嗎?

    新聞 張典婉觀點》台灣還要文化創意園區嗎?

    2015.05.08 | 19:38

    自從「文化是好生意」一書風行後,文化創意和產業生意似乎就成了連結,所有地方方中央都忙著文化是門好生意。 急須擺開文化是苦行僧的行列,在地產開發商中聞得到了商機。 其實各行各業看見了文化是好事。 可是我常想,長出來的文化園區要做什麼?曾經有幾年常在中國各地受邀看文化園區,每個地方政府都要做文創,於是中國長出了2千座以上的文創園區。 GDP成了說服政府扔錢的條件,好像每個人拿著日本村上龍與名牌包合作就是加值了,文化創意成為產業後,大家不是想著文化要如何被看見,而是文化可以賣多少錢?文化產值有多少? 文化成了計算的成本與產值,參觀人次數的數據,量化替代了文化欣賞的優美,然文化人創作的的孤寂成為上報的要素。 花東發展基金或是文化發展條例大量出爐,台灣也了各種文創基金,希望帶動台灣文化產業,實際上上許多文化人或是科技人,在小小種子沒有萌芽前就已被制度壓下,或自行向家人親友求投資往往是錢燒完,計劃也完了。比如台灣最擅長的電子戲或是app軟體設計者往往熬不到計劃成型,亦就己經宣告死刑。 但是彼岸卻有大堆的金主,來找台灣的明日之星,於是年輕好手都被推進對岸,有些人也幸運得到創投資金,於是我們看到馬雲來了!台灣的文創業者,軟體業者卻看不見,也曾在國外設計展場上看見羞澀的台灣年青人,努力展示自己的成果,問他如何知道有這個設計展?他說,是法國主辦單位邀請他們參展。每年台灣人在紅點及IF設計大獎,都有好成績,但是台灣文創基金有多少案例曾經扶值他們肯定與上市的機會? 那麼在台灣的藝術家、文化人、音樂人,戲劇表演者呢? 上週走了一回花東海岸,越來越多藝術家移民花東,加上東部海岸即有許多天才型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面對太平洋的湛藍海洋、古老傳說、山海民族,各自在部落培養出藝術種子。 但是部落生存不易,許多人是到大城市謀生,擔任過油漆工、搬運工或板模工。 心中仍有藝術創作的呼喊,沒有經濟固定收入,偶而靠一年幾回的藝術工作坊,或是零散的賣賣作品維生,部落裡小學也許不到20名,每天寂寞地沒有說話對象,這回遇見幾木雕藝術家,知名的即有貴婦包車來下單,名氣不大的,守著海邊默默等知音,又期待能收些部落年青人為徒,做為傳承者,他們沒有學歷,沒有顯赫知名度,當然在公部門活動及推展中,他們相對弱勢。 當西岸來的接案公關公司,更不會見到他們的作品,那麼每天在花東海岸呼嘯長揚的中國觀光客,更不會看見這些默默發光的藝術工作室,觀光客關心鳳梨酥與麻糬,城市的美食,在中國觀光一條鞭的實況中,東海岸藝術家仍然見不到開放觀光對花東部落有什麼實質效益。 在報上得知花蓮縣長對花東基金的理想;是大建設大活動,甚而是大山水劇場,我們見到花蓮王說花東發展基金,要投入建設,是起大樓或是投資硬體最划算,但是,對文化完全沒有任何想像與規劃。 其實原民會,文化部都有極大比例放在花東,可是成果有限,如果有心應是扶植及保障藝術家、音樂人、舞蹈工作者、有長期隐定收入,例如在各部落,依當地現涗開設小小工作坊,維持3年5年設供給出師的部落先行者的講師費用,以及工作坊年青人的生活費,好好學習,更不須要跑大城市職訓局去上課,才能留住人才在部落。 迷你人數的小學,應該全面用母語教學,以留住下一代的母語,並且鼓勵他們回部落任教,各地小學,也可以從小發展不同待色的混齡教學,培養各式音樂、文化、藝術舞蹈、運動的小小種子,而非追求大型學校的正規教學。全部改走多元混齡教育,甚而發展出部落長期的傳承,及培養藝術工作者的未來。 但目前各地短暫的創作坊及營隊,難以維持生計。 而政府更應積極媒合小工作室藝術家作品到國外或與城市的設計公司,或常見到台灣MIT之美,真實世界中卻是許多人要出國參展參加藝術季活動,都苦於沒有經費,一團出門表演申請補助只給10萬元,表演團體2人的機票都不夠,一副不要拉倒的官樣。 相對於各地政府,卻是各縣市長民意代表肯花大錢,美其名為考察,比如有些地方首長去俄羅斯考察什麼?很令人懷疑。真實情況是大吃大喝,一些行政部門如客委會,則是每年補助大家參加政治社交,大於一切的崇正會等百人團,卻不肯好培養傳統匠師,或是客家戲曲的表演者長期計劃。 說了這麼多,只是懷疑我們要那麼多文化園區做什麼! 沒有文化人,沒有藝術家,沒有音樂人,沒有優秀的表演者,我們蓋再多的文化園區不過是個百貨公司,披著文化的招牌,與浮士德交換了靈魂。 作者:張典婉(媒體人、文史工作者)
  • 張典婉觀點》太平輪電影改編我的作品?我不知道

    新聞 張典婉觀點》太平輪電影改編我的作品?我不知道

    2014.12.04 | 12:29

    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電影快上演了,許多人都問我是不是我的《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改編?兩岸太多新聞媒體共同的疑惑。 一併回答:老實說,我不知道。 當吳宇森導演說他要改編太平輪時,我也一直期待可以貢獻什麼故事,《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大陸簡體版在2011年6月發表時,吳宇森導演劇組來了十幾位,但是並未表明身份。直到2013年初,吳宇森導演到台北,請工作人員約我見面,同行有胡幼鳳與譚端。 吳導說謝謝我的書,他不是拍我的《太平輪一九四九》,只是拍一個一九四九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裡有艘太平輪。吳導演說,他的劇本是請王蕙玲書寫。 我也就想到2000年家母往生時,替家母寫了追悼文名為「她從海上來」,登載於自由時報副刊,也是家母訃文中的主文,提及了家母與太平輪,也開始動念要書寫太平輪家族關係,後來因為工作關係到客委會工作多年而停筆。 有趣是2004年王蕙玲製作了公視連續劇-張愛玲傳奇,劇名即為「她從海上來。」當時朋友即提醒要不要提告?我笑了笑。我把「她從海上來」用在家母的訃文上,四年後,她用了此標題,也許只是巧合。況且我與家母都是張迷。 2005年尋找太平輪紀錄片問世,尋得了在香港生還者葉倫明。 2009年《太平輪一九四九》繁體出版,台灣生還者王兆蘭出現。 2010舟山海祭,第一次各地太平輪受難家屬回到六十一年前事發現場。 2011北京三聯發行簡體版,與北大退休教授周琦琇連絡,她也是中聯公司船東周慶雲女兒。在太平輪船難中,失去了表兄、表妹,她獲救。 之後在每座城市的分享會中,都有奇遇。 2011年採訪傳奇的梅娘。 2014到紐約訪問了張祖華並在威斯康新州與九十五歲的張魯琳訪談她們一家因為太平輪失事後的法國、中國、美國奇特家族故事。 2013年一月,吳宇森導演提及此片構想就是王蕙玲的劇本,朋友提醒維基百科說導演在2008年聽王惠玲談及太平輪事件即想搬上銀幕。吳導演說與我的書完全無關。他不會買我的版權。 當時我提供了書中沒有太多著墨的動人愛情,因為有些生存者與當時人都在世,不便寫入書中,以及後來沒有放入書中的真實故事,如北京的梅娘與在紐約的張祖華一家,吳導演並沒有表示任何意見。  2014年一月吳導演的劇組到台北來拍片,有工作人員希望到家裡來訪談,並希望我介紹《太平輪一九四九》書中的受訪者,那天我問了年輕的工作者,記得她從北京來,我問:是要把這些訪談放入片花嗎?她說不是。只是自己有興趣。與吳導演無關。 我也提供了所有受訪者名單電話讓她訪問。今年大陸媒體朋友告知,詢問太平輪電影製作公司,有無做過事前受難者訪談時?電影公司說有呵!是張典婉提供的名單。 不過我心裡很納悶,今年電影劇組怎麼是電影開拍了,才做訪談呢?此外大陸朋友也告訴我,大陸有與電影同名的小說出版。 從過去到現在這麼多年的追尋,在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美國的尋找太平輪之旅,猶如一艘沒有終點的船,每一回的翻滾;都有新的故事、新的人物浮現。今年舟山群島的年輕朋友成立了太平輪研究會,積極爭取在失事地點-嵊泗島,蓋座太平輪記念碑。 台灣呢?我們曾經與吳漪曼教授、張昭雄老師、張和平、吳素萍、、、等人在基隆市文化局、國防部與文化部中;奔走傳達,太平輪受難家屬小小心願-希望在基隆碼頭附近,建立刻有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碑或是地景藝術。 基隆文化局回文;這是小眾的事。國防部副部長說;要取得所有受難者家屬共識,(不久這位副部長,因論文抄襲案下台),接見大家的文化部副部長,不久後也退休了。 今年二月淒風苦雨,站在基隆西二西三碼頭,抗爭現場,心中最不捨就是最具回憶的碼頭,曾經承載著一九四九大遷徙的港口,太平輪永遠到不了的終點,就要消逝?(不知道吳宇森導演聽過,太平輪昔日靠岸的碼頭要拆除了嗎?知道我們曾去抗爭嗎?那天還有書中受訪者姜思章老師,坐過太平輪的孫十八,今年都快八十歲了!)  當許多人聚焦在太平輪是東方的鐵達尼號,或是用好萊塢情節比擬沉船災難時,大部份受難者家屬有不一樣見解。在紐約,李昌鈺博士及張祖華說;太平輪的記憶豈是愛情而己呀!是上千個家庭;妻離子散的人間苦難!是一個時代悲慘的印記。 吳漪曼教授日漸年邁,她常惦念:太平輪記念碑呢?在受難者家屬心中,沉船苦難帶來的生離死別,遠遠超越愛情。 這些年,受訪者一個個凋零,葉老在近日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梅娘、劉費阿祥都在去年辭世。周琦琇教授,目前行動不便,受訪者逐一年邁。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失事的太平輪,始終沒有靠岸。 歷史可以原諒,不可被遺忘。 PS:最近太多人問我會去看電影嗎?老實說我比較關心的話題,不是用美國商業片模式來消費真實歷史中的情感,與許多人的生死別離;我關心太平輪紀念碑何時可以建成,撫平昔日傷痕,而非電影票房。 只希望更多人關注這件史實,而不是亂世愛情多偉大。 我對電影是不是改編我的作品,我真的不知道。 有些朋友說!哦,也許這是在太平輪一九四九書中為基礎,奠立的愛情故事!  我也疑惑今年吳導演在台北拍攝太平輪電影時,我曾委託來拍攝受愛難者家屬紀錄的工作者,可否在一月二十七日與太平輪受難家屬一起去基隆東十六碼頭太平輪紀念碑憑弔。 工作人員回答;吳導演很忙。老實說太平輪受難者家屬們還是有些小小的失望。據我了解吳導演在開拍電影之前,並沒有與太平輪受難者有過接觸。(當然很多人會說歷史與虛構的故事不同。) 此外我只是有些小小的疑惑;昔日大陸拍攝喬家大院,喬家後人也參與了編劇發想,陳凱歌拍攝梅蘭芳電影也曾詢過梅葆久,魏德聖在拍攝賽德克巴萊時更是做足了功課。 今年繁體版的《太平輪一九四九》,做了少許增添重新出版,臨印刷前我才看見封面竟與電影海報雷同,我向商周出版副總編輯說明了上述過程,她回信道歉,也表明只印三千本此版封面。 我很感謝大家對太平輪事件的關注。 但是我再三聲明太平輪電影是不是改編我的作品,我真的不知道。請大家關心台灣基隆西二、西三碼頭能不能保住?可否在基隆重塑紀念碑好像比較重要。 作者: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作者)
  • 張典婉觀點》從基隆西二西三碼頭到台中宮原眼科

    新聞 張典婉觀點》從基隆西二西三碼頭到台中宮原眼科

    2014.07.21 | 11:32

    基隆到台中不過是三小時車程,但是在對待歷史建築誠意上,好像是從非洲到紐約的遙遠。 台灣的古蹟保存,年年拉警報,房地產高漲或是打著都更名義,台灣各地古蹟就像火災一樣四處烽煙。 於是各地保護古蹟的教授、學者,學生,社會人士、、、就得南北奔波,久了文化人都變成了社運人士;近年來古蹟總是在半毀間,留下幾絲活路或是己經開膛破肚了,才得以恩惠留下幾片磚瓦,如四四南村卻早己失去古蹟保存的精神。 基隆西二西三碼頭也一樣。到現在公告都還不見蹤影,還有天天在臉書上救苦救難的老樹團體、老屋保護組織。 大家看見報紙,才發覺第二天就要被怪手拆除,蓋成全新符合公部門想像的一座國際化港口,有著挑高的玻璃帷幕或是一大片名店街的想像,才是國際化大港。 無視於歷史重要地標與建築結構的優美獨特,一座沒有靈魂的國際港國際標,在華麗的建設背後,再度上演官僚無知對抗歷史建物的殘酷。 基隆港是殘破的舊港,政客口中是座如同巴基斯坦破敗的都市,年年施政滿意度倒數第一的城市,回首基隆曾是最有港町情的城市(作家李欽賢論証),林炳炎老師考據:基隆築港工程在工法上創下了許多第一,例如用火山灰 在日據 時代最為繁華的盛時,基隆港進出口,曾在日本殖民年代,位居世界排名第六的重要港埠,古老明信片裡有美麗的建築,華麗的車站及郵局,及獨特鋼骨的八十年碼頭建築。還有看盡世態炎涼與戰爭苦難的見証者。 可是在歷任執政者的建設中,一幢幢精美建築被毀屍滅跡,原本有著海灣風情的港口,變成毫毫無美感的水泥瓷磚透天厝。甚至連有著台灣文學中最重要的地標都保不住,卻一心要拆建成港埠大樓遊客中心,賣起世界名品。 那麼坐車來去台中吧! 今年去了幾回宮原眼科二家店鋪,以日出集團為後盾,過去每家店開幕都有特色,包裝裡濃濃台灣味,向來是觀光客的最愛。前二年開張的宮原眼科,以老眼科大變身,一時驚艷,今年開幕的四信用合作社,又玩出另一番風景,後現代的老建築新變身,以第四信用合作社為質感的錢幣糕奌,有了新焦點,連茶品命名,都以流行音樂語彙增添了話題! 一年四季他們各自主題及節慶服飾,依季節主題播放歌曲,春季他們店裡天天放著老山歌;店員一進門是用客語問候;結帳也會用客語說;恁仔細,承蒙您。 曾經邀請過去客委會工作時的長官菊蘭姐一起來感受,她開心得不得了,曾經我們期待商業與流行環境中的客家流行元素,宮原眼科與第四信用合作社都做到了。 餅家創意,賦與老建築新生命,用老建築變身潮店、客家老山歌過場,老金庫、老收銀台、都是裝點到位。工作人員的客語訓練,也特別集訓指導,了解客家文化與茶文化。 假日是引來人潮滾滾!得管制才控制入店人數,文創應是玩出這般格局,相信他們從來沒有拿過文化部,或客委會補助。 也不用BOT,就玩出了驚喜及商機!印証了文化是門好生意。 聽著老山歌,每個人吃著冰淇淋,巧克力,幸福的笑容掛在臉上,外面是等排隊進場的客人,那些要拆基隆西二西三碼頭的.快過來看看人家怎麼讓老建築 玩出錢潮來, 那個說要拆老建築盖成五幢大樓的,最好去撞牆 。 作者:張典婉(媒體人、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