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鄭平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鄭平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沒事亂補維他命  專家警告有生命危險

    新聞 沒事亂補維他命 專家警告有生命危險

    2012.01.17 | 15:07

    德語區發行量最大的周刊「明鏡(Der Spiegel)」最新一期封面故事,對於濫服維他命丸發出嚴重警告。根據「明鏡」的訊息,瑞士醫學教授余尼(Prof. Peter Jueni )估計,在德國每年有數千個案例,可能是因為服食維他命丸而導致死亡。「明鏡」的消息指出,余尼教授的估計,是根據許多比較維他命丸與安慰劑的研究,經過評量所獲得的結果。 例如,一個針對29,000個從50歲到69歲的男性抽煙者所進行的研究顯示,服用Beta胡蘿蔔素(在體內會轉化成維他命A),得到肺癌的風險會提高18%。另外一項專家報告,評量了70個總共有23萬志願受試驗者參加的研究,也得到下列的結論:多服用維他命A、Beta胡蘿蔔素以及維他命E,都顯著地提升死亡率。不過,在維他命C及微量元素硒,則未顯示有這樣的情形。這個報告的作者因此認為,服用維他命丸是沒有效益的,他們甚至認為應該避免服用維他命丸。 位於柏林的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也明白地建議健康的民眾,避免沒有必要吞食維他命丸。該所飲食風險部門主管魯嬪表示,「原本的假設,說維他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抗癌,結果證明是毫無根據的。」 德國國會社民黨衛生政策發言人勞特巴哈認為,這項風險對一般民眾的威脅己經相當嚴重,他認為聯邦健康宣教局應該更清楚警告維他命丸的服用。他說,醫生和藥局對這方面的無知,經常讓他嚇一跳。「科學的新知,往往需要好幾年,才會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上來。」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 老貝辭職後  義大利下一步往那裡走?

    新聞 老貝辭職後 義大利下一步往那裡走?

    2011.11.09 | 19:25

    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8日表示,將在2個星期後的經濟改革方案在議會投票通過後宣布辭職。未來義大利的命運不再掌握在貝魯斯柯尼的手裡,讓歐盟多數國家的領袖鬆了一口氣。不過考量義大利政治現實,恐怕也無法樂觀。 義大利為什麼重要?義大利是歐元國家裡的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德國和法國,但國家負債比例(GDP的120%)卻只輸給希臘。2011年義大利國內生產毛額(GDP)第一季只成長0.1%,第二季則是0.3%,而青少年失業率高達27%。一旦義大利財政出現狀況,即使現在好不容易才擴增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也會被撐破。因為希臘債務危機已經吃夠苦頭的歐洲銀行,實在無法再承受一個更大的驚嚇。 過去幾年,貝魯斯柯尼一再向他的歐洲夥伴承諾要進行經濟改革,卻始終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兩週後義大利的上下院能否通過具體方案,繼任的總理能否執行方案成功,都將是非常嚴酷的考驗,歐洲夥伴也必須屏息以待。 誰會是貝魯斯柯尼的繼任者? 才通過的2010年決算案證明,貝魯斯柯尼在國會已經失去了絕對多數,原本和他合作的北方聯盟已背棄他,他們用保留票讓決算案通過,是避免已經夠糟的國家處境雪上加霜。 貝魯斯柯尼可能希望由他一手提拔的現任自由人民黨黨魁、前司法部長阿凡諾(Angelino Alfano)接任,先決條件是北方聯盟願意繼續合作,組成一個脆弱的多數。以目前情況看來,這最有可能,因為北方聯盟領袖波希(Umberto Bossi)周二已表達正面的意向。 不過歐洲夥伴及金融市場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有更大執政基礎的過渡政府,而且最好是像希臘現在商談中的專家政府。如果是這個方向,經常被提起的一個名字是前歐盟委員蒙蒂(Mario Monti)。 在與各政黨領袖談過之後,總統納波里塔諾(Giorgio Napolitano)也有可能決定解散國會提前改選。可是在野黨不見得就會因此佔到便宜,因為他們內爭劇烈,始終難以產生一位共同認可的領袖。 二次大戰後的義大利共和體制一直不太穩定,65年當中組過60個不同的政府。貝魯斯柯尼在位期間雖然爭議不斷(挺過50次信任投票),卻是執政最久(縱橫政壇先後17年)的總理。後貝魯斯柯尼的義大利政治顯然不能樂觀。
  • 打書翻車  倫斯斐德槓上半島電視台

    新聞 打書翻車 倫斯斐德槓上半島電視台

    2011.10.07 | 17:39

    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德(Donald Rumsfeld)與阿拉伯半島電視台(Al-Jazeera)關係緊張所來已久,在伊拉克熱戰期間,倫斯斐德曾指責半島電視台透過它的報導,例如播出伊拉克反抗軍將人質斬首的鏡頭,鼓舞伊斯蘭恐怖主義。 現在兩方爭端又起,但這回是在拍攝中的鏡頭前。半島電視台華盛頓辦公室主任福卡拉(Abderrahim Foukara)在專訪倫斯斐德過程中,雙方起了言語衝突。半島電視台周四將過程影片不加評論地po上YouTube影音網站,立刻引來網友熱烈討論。 影片中,福卡拉問這位美國前國防部長,他是否覺得必須為那麼多伊拉克平民的死亡負責,因為當時派出的13萬軍隊似乎不足以處理戰爭帶來的混亂以及隨後的內戰。福卡拉說,國防部內部早有警告,這樣的兵力是不夠的。 「你說的不是事實」,倫斯斐德起初雖然不悅,但還能克制,他說,五角大廈裡沒有人認為當時的兵力不夠。 福卡拉追問,「所以當時在伊拉克的兵力是適當的?」 這下子倫斯斐德不爽了,「你到底是要挑釁,還是要專訪?」接下來兩人互相打斷對方的話,並且擺動手臂助勢。 福卡拉再做一次嘗試,「我再問一次,當時的兵力是適當的?是有能力阻止那麼多平民死亡的?」 倫斯斐德說,「你對我的回答嗤之以鼻」,福卡拉說,「不,我尊重你的回答」。倫斯斐德說,「你顯然不是,那是你的本性,我看得出來,你樂在其中」。 然後又是你一言我一語。 福卡拉說,「你修理我是半島電視台的人,沒關係,你只要給我一個清楚的答案」,倫斯斐德則是回說,「為什麼你要求甚麼,我就要給你」。 福卡拉一再重覆他的問題,倫斯斐德不再理他,「這沒意義,這不是訪問」。 這場訪問如何結束,影片沒有交代。不過無論如何,這幾個月,倫斯斐德為了他的回憶錄,到處上電視台打書,可能要後悔也上了半島電視台。
  • 連串疏失  維基揭密擺爛攤子

    新聞 連串疏失 維基揭密擺爛攤子

    2011.09.10 | 19:00

    在「新頭殼」網站9月5日刊出維基揭密這波所公布的AIT外交密件,指馬總統綠卡效力「複雜」這則新聞之後,過去一個星期,台灣政壇不分藍綠的「爆料者」和「被爆料者」,都陷入一片驚慌。尤其是維基揭密所掌握的三千多件AIT密電以及其他提及台灣的總共六千多件,現在一下子全部公布,各個媒體現在都組成「重案組」全力挖掘,後面還會跑出那些勁爆的材料,很多過去在AIT官員面前多話的人現在都「挫著等」。 不過台灣拜這二十年來民主發展之賜,這些顏色人物現在頂多是處境尷尬或前途無亮而已,不會有人人頭落地。可是維基揭密取得的25萬份美國國務院外交密電,也有來自於阿富汗、伊朗、中國及阿拉伯等一些不尊重人權的國家,公開密電中那些「爆料者」或「線民」的身份,事實上已對這些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本來維基揭密以及和它合作的媒體夥伴(包括紐約時報、衛報、明鏡周刊等)先前的作法是,在公布密件前,會先掩飾掉密件中所提「爆料者」的身份,以保護他們的安全。可是最近一批維基揭密公布的密電,則是赤裸裸、全都露的原件,所有好心的、壞心的「爆料者」、「告密者」都現形了,所有被掃到的國家,都必須緊急應變。 這是一場世界性的政治大災難。大家都在問︰維基揭密這個「密電門(Cablegate)」超級爛攤子是怎麼產生的? 事實上,由澳洲駭客亞桑傑(Julian Assange)所領導的維基揭密,現在已經失去了對這個大到1.73Gigabyte的外交密件檔案的控制力,檔案經由一連串的疏失和意外,被散置到連亞桑傑也無法掌控的伺服機上,而有關檔案密碼的資料則是在網路上流竄,電腦專家要取得密碼,進入檔案讀取原始資料,困難度並不大。最新的說法是,現在要進入到這個名為cables.csv的檔案,連密碼也不需要了,所以亞桑傑索性就將所有未公布的密電檔案,未經任何處理就一次全po到網上,因此才引起這麼大的震撼。 雖然未經證實,但一般推測,這個美國國務院外交密件檔案是由一位目前已被逮捕的美國軍方情報分析員Bradly M.所洩露出來,因為在911事件後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可以分享某些層級的情報,而M.經由國防部電腦取得這些資料並且將它上傳到維基揭密的網站。 亞桑傑為了擴大維基揭密的影響力,決定公布這些密件時與一些著名媒體合作,一連串疏失便是從亞桑傑與英國衛報記者David Leigh見面時開始的。亞桑傑同意交給David Leigh全部外交密件檔案。他把這個檔案放在一個特定伺服機上,並且把要進入檔案的不完整密碼寫在紙條上,密碼不完整的部份是一個顯然意義相連的字,亞桑傑問David Leigh說,「這樣你懂嗎?」David Leigh當然懂。 David Leigh後來把他和亞桑傑見面的過程全部寫到一本叫做《Inside Julian Assange’s War on Secrecy》的書裡,包括寫下的密碼和口頭補充。 亞桑傑後來強烈譴責衛報,指David Leigh洩露密碼的行為背叛了彼此的保密約定,而衛報則辯稱亞桑傑當時表示,交下的密碼只是暫時的,只有幾個小時有效,怎麼會時間過了這麼久,密碼都沒更換。更何況Leigh出書時,維基揭密沒有任何反應,真有疑慮亞桑傑也有七個月的時間移除檔案,可見問題出在維基揭密那邊。 為甚麼亞桑傑沒更換密碼?沒移除檔案?因為檔案旅行去了,亞桑傑再也無法控制這伺服機裡的檔案。 亞桑傑在見過Leigh之後,就沒有再去理這個檔案,他大概以為沒有人會發現這個檔案。可是一位原本亞桑傑的重要工作夥伴,一度也擔任維基揭密對外發言人的德籍Daniel Domschelt-Berg,在修理一部伺服器時,取走一個硬碟,其中便藏有這個檔案。 在維基揭密公布第一批外交密電之後,揭密網站遭受不明駭客攻擊,為避免網站完全癱瘓,維基揭密利用BitTorrent機制把公開過的檔案分散到許多支持者的伺服機上去,其中卻也包括這一份全都露的外交密件檔案。於是這個外交密件檔案從此在散佈在網路上,只是這時候不太有人曉得這是什麼檔案,還有怎麼進入而已。 後來Domschelt-Berg與亞桑傑鬧翻出走,帶走了一批資料,包括這個外交密件檔案。Domschelt-Berg和亞桑傑愈吵愈烈,雙方互揭瘡疤。Domschelt-Berg指亞桑傑是一個狂妄自大,又不顧揭密者安全的人。亞桑傑則指控Domschelt-Berg搞破壞,從維基揭密盜走文件。這些指控導致Domschelt-Berg被逐出德國的Chaos Computer Club。爲了證明亞桑傑不可信任,Domschelt-Berg身邊的人開始散播網路中存在一份未經處理的美國國務院外交秘密檔案的事。 在衛報記者Leigh出書後,對知情者而言,進入檔案的密碼不再是秘密。一個和Domschelt-Berg後來創設的OpenLeaks合作的記者,不久前在《Freitag》週報寫了一篇有關網路上外交秘密檔案的故事,並且說「密碼已公開」,「對了解這份密件的人來說馬上可以指認」。馬上網路上一片討論的聲音,大家都在揣測究竟檔案密碼公布在哪裡。然後有關Leigh書裡的敘述,有關網路這份密件檔案的位置,連同網路連結很快就透過Twitter到處散播。這時候對每一個人來說,只要稍作努力,秘密檔案都不再是秘密了。 8月25日維基揭密通知英國倫敦美國大使館以及美國國務院,告知即將公佈完整外交密件,請必要時向密件的「爆料者」預作警告。但這顯然只是做做姿態而已,至少台灣政壇一片驚惶失措,不像有人事先知情而預先做好準備的樣子。 維基揭密扯爛污的故事告訴我們,技術再好也沒有一個網站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最大的安全風險顯然是在人,而不是設備或技術。
  • 節省方案動搖美國超強地位 台灣須未雨綢繆

    新聞 節省方案動搖美國超強地位 台灣須未雨綢繆

    2011.08.03 | 15:35

    美國在國債跳票大限前幾個小時達成預算妥協方案,雖然讓全世界鬆了一口氣,但10年內刪減2.4兆美元政府支出的節流方案,也將使美國的國際角色大受影響,尤其是大幅國防預算的刪減,一定會動搖美國世界超強的地位。台灣的國防安全與美國息息相關,不能不未雨綢繆。 2.4兆的撙節方案會分兩階段來執行,第一階段國防預算將被刪減3,500億美元,這符合原先的規劃。真正關鍵的是第二階段,這部分牽涉到1.5兆美元的節流內容,將由一個跨黨派委員會在今年聖誕節之前協調出來。如果這部份談判擱淺,則未來10年聯邦政府的社會支出和國防支出將各減6,000億美元。 兩個階段相加,國防預算縮減的幅度高達1兆美元。 面對這麼大幅度的國防預算縮減,美國前副國務卿波頓(John Bolton)批評說,這個方案已形成「國家安全風險」。 不過也有政治觀察家認為,真正的刪減不會到這個程度。他們推測民主黨人是要用共和黨人在意的國防預算,逼迫拆除他們堅守的「不加稅」防線。 即便如此,美國國防預算的進一步刪減已經勢無可擋。這一定會嚴重影響到美軍的以下作為︰ . 美軍數目將明顯減少。 . 美軍可能降低在東亞的部署。 . 美軍將不再有可能同時進行兩個戰爭。 . 武器現代化(如新戰艦、隱形戰機等的建造或開發)的速度會減緩。 對美國國防工業來說,這有如被「逐出天堂」。這10年,從2000年開始,美國政府的國防預算增加一倍有餘。2010年,美國國防支出佔全世界國防支出的43%。2010年,美國國防工業花了將近1億5千萬美元,用來做國會遊說工作。 可是現在整個趨勢改變了︰阿富汗駐軍逐步撤出了,太空計劃削減了,軍事戰略改採最具效能的空海聯戰,利比亞的戰事美國自己退到第二線。未來這個趨勢在財政的壓力下還會更加強。 對台灣的國防安全而言,或許武器會更好買,可是美國的協助更加不可恃了。
  • 【焦點人物】美國債危機的綁架者--諾奎斯特

    新聞 【焦點人物】美國債危機的綁架者--諾奎斯特

    2011.08.01 | 11:00

    經濟學人雜誌形容目前美國的財政危機是「切腹式」的自殺,因為不像「歐豬(PIGS)」國家(指葡萄牙、愛爾蘭、希臘及西班牙),它的國債並沒有讓投資人失去信心,美國的國債一直到不久之前,仍然是資金最可靠避風港,沒有人會擔心美國政府會還不起它的債務,可是由於政治人物私心自用,政黨對峙,美國政府財政破產的日子已經倒數計時。一旦美國國債跳票,全世界金融都會被拖下水,其後果比2009年引發的金融危機更加嚴重。 美國當然有財政問題,它複雜的稅制漏洞一大堆,嬰兒潮的一代開始老化,大幅增加政府的社會支出負擔,可是這是中期必須解決的問題,現在美國需要的是政府支出以加速金融危機之後的復甦。可是一個把「不加稅」當做信仰的遊說團體,在選舉期間綁架了多數的共和黨議員,讓他們簽下「不加稅」的承諾,現在則是以政治恐嚇綁架眾議院,連補稅制的漏洞都不准,使得提高政府舉債上限的法案遲遲無法通過,讓美國政府面臨破產,而全世界也跟著顫抖。 諾奎斯特(Grover Norquist)是這件「綁架案」背後的關鍵人物。他可以稱上是今天美國最具權勢的說客,他立志要把共和黨掛上「無稅政黨(No-tax-Party)」的品牌。 作為遊說團體「支持稅改美國人(Americans for Tax Reform)」的頭頭,諾奎斯特事實上是歐巴馬總統最可怕的敵人。美國參眾兩院總共287位共和黨議員之中,277位簽署了這個團體的盟約,承諾絕不加稅。諾奎斯特還在有計畫地努力,要把剩下的十位也趕入列。 這個盟約超級可怕,「不加稅」的口號在選舉期間擄獲不少民心,讓共和黨議員大有斬獲,但現在卻讓國會裡的政黨沒有轉寰空間,沒有妥協餘地,其實也就是失去能夠考量現實的政治能力。 想要違反與諾奎斯特盟約的議員,必須考慮後果。老布希總統曾經簽過類似盟約,可是擔任總統期間迫於現實還是加了稅,結果1992年總統選舉,諾奎斯特撤掉對老布希的支持,結果布希輸給了柯林頓。 這期間諾奎斯特甚至還加強了他對加盟議員的控制。誰違反承諾,諾奎斯特便在下次選舉時,找另外一位對手到他的選區,提供巨額選舉獻金,跟他打對台。這個壓力,使1991年以來,凡是共和黨佔多數的眾議院都不曾加過稅。後來小布希總統更是學乖了,為了感謝諾奎斯特選舉期間的的支持,他在任內大幅為富人減稅,今天美國政府的巨額赤字部分來自於此。 一位政治顧問曾在《商業周刊》裡如此形容諾奎斯特,說他就像「羅馬皇帝」,在政治競技場裡,他拇指向上或向下,就決定一個競賽者的政治生命。只是現在關係到的不只是一個美國議員的政治生命,全世界的金融穩定也被捲進美國政治的競技場裡,不可思議,卻無比真實。
  • 一個週末搞定  荷蘭出現離婚旅館

    新聞 一個週末搞定 荷蘭出現離婚旅館

    2011.07.01 | 19:47

    收拾行李,結束一段破碎的婚姻:一對怨偶check-in住進荷蘭的一間「離婚旅館」,在48小時之後,走出來的便是兩個離了婚的人。這樣一個週末花費2,500歐元(約10萬新台幣),兒童心理諮商和兩間單人房的服務都已包涵在價格內。 這對怨偶會不會在旅館大廳裡就吵了起來?花瓶會不會在房間裡飛來飛去?經營「離婚旅館」的哈芬斯(Jim Halfens)不擔心這個。他說,要在這裡進行這樣的「玫瑰戰爭」,時間恐怕不夠。 德國網路媒體《明鏡線上》報導,幾個月前,哈芬斯開始經營這種「傷心旅館」。他承諾,他和一個包括律師、心理學家以及公證人所組成的團隊,在一個週末裡,就可以幫忙搞定離婚手續。週五晚上住進旅館時,還帶著婚姻鎖鏈的一對怨偶,週日離開旅館時,就已經是兩個掙脫鎖鏈的單身者。 哈芬斯解釋說,整個的想法是要讓婚姻這條路走不下去的怨偶,可以有更適合的方式,讓彼此分開。他認為,婚姻破裂已經夠悽慘了,不應該讓離婚的過程造成更長時間的痛苦。 「傷心旅館」沒有單一的地址,哈芬斯是和若干既有的旅館合作。「傷心連鎖店」還在增加、構建中。現在,有一些在荷蘭的旅館已經可以提供離婚的服務,不久前,比利時布魯塞爾也開始有這樣的「離婚旅館」。 不過,這種服務是針對已經知道他們要甚麼樣的設計,還有他們的情緒應該是已經冷卻下來的,他們大致上已經知道誰會得到那間房子,孩子會跟誰住。那些要吵架的人來這裡,可能就搞錯地方了。 因為這會是很累人的過程,所以,對於住進來的夫婦不會是輕鬆愉快的週末。在check-in之前就先有一場說明性的會談,以確定他們需要那一類的專家。在旅館裡面等候著有一位公證人、一位心理專家和一位協調人。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幫每個人找一位律師。此外,一位房地產仲介也會在現場等候,以協助賣房子或找新房子。 Check-in之後會有行程緊湊的安排。第一天,一位律師會向這對夫妻說明離婚的法律後果。接下來便是公證人和房地產仲介上場。然後,心理專家會解說未來生活如何安排。有小孩的話,當大人談判時,有心理專家會全程陪伴。 第二天,所談的一切就要寫成文件,雙方必須簽署協約。雖然文件還必須送到法庭,以完成法定程序,可是對這對怨偶而言,在從旅館check-out時,這段婚姻已經告終。整套服務收費2,500歐元。
  • 阿敏娜失蹤  大馬士革的部落格幽靈浮現

    新聞 阿敏娜失蹤 大馬士革的部落格幽靈浮現

    2011.06.13 | 11:46

    阿敏娜(Amina Abdallah Arraf)是「阿拉伯春天」中最知名的女部落客之一。她利用她的部落格「大馬士格的Gay女郎(Gay Girl in Damascus)」,嚴厲批評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上周一傳出阿敏娜已遭敘利亞秘密警察逮捕,可是同時也捲起一陣疑雲,很多人在問:真的有這麼一位敘利亞反抗運動的女英雄嗎? 阿敏娜有一張漂亮的臉。在網路及其他媒體中流傳的五張不同照片,顯示阿敏娜是一個三十出頭、短髮的女郎。她的黑眉毛經過精心描畫,左邊眉毛上方有一顆小痣。過去一個月,這張臉幾乎是敘利亞反政府運動的象徵。由於阿薩德總統的政府軍無情鎮壓,人權組織估計,至今幾場動亂已經造成1,300人以上的死亡。 不久前,阿敏娜才在部落格中報導,情治人員過來她家想要逮捕她,不過被她父親英勇地阻擋,然後父女兩人遁入地下。從地下她繼續經營部落格。 然後上星期一,阿敏娜一位堂(或表)妹上了她的部落格,說阿敏娜在街道上受到三名秘密警察攻擊,接著被綁架推進一部車子,從此不見人影。這個消息立刻引來國際媒體,如紐約時報、衛報、CNN、ABC、CBS、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還有網路媒體Huffington Post等數百篇,有的還連同照片的報導。 「大馬士格的Gay女郎」部落格,2011年2月19日開始時,先是登一些小說片斷及詩篇,然後也開始政治批判。由於部落格主人相貌姣好、個性開放,是半個敘利亞人、半個美國人,又冒著被捕或被殺的危險,認同同性戀及反政府,馬上就吸引了媒體的青睞。CNN跟她做了專訪,時代周刊報導她,Huffington Post甚至轉貼了她部落格文章。 阿敏娜被捕前所發出來最後的文字,是對未來自由憧憬的一首詩。她寫道,她將自己的名字和聯絡地址寫在手臂上,如果被害時可供辨認。她發E-Mail給在加拿大蒙特婁的女朋友,向她告別,說是要去和反對陣營成員會面。然後,在路上她被綁走了。 或許過程真的是如此,只是現在沒人能確定。紐約時報在發出最後一篇有關阿敏娜的文章後幾個小時,突然登出一則通告,表示它對之前有關阿敏娜事情的報導有所保留。 原因應該是在阿敏娜被捕後不久,一位英國倫敦女子聲稱她的照片被盜用了。她說,全世界各大媒體所登的阿敏娜照片,其實照片裡的人是她。她說,那個部落客大約在一年前盜用了她的身份。 這位在倫敦醫事大學擔任行政人員的克羅埃西亞裔女子名叫潔莉娜(Jelena Lecic)。她說,一年前一個朋友打電話給她,說在Facebook上有人使用她的照片,卻不是她的名字。她向Facebook抗議,Facebook也拿下了她的照片。她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上星期她在衛報有關阿敏娜的新聞旁邊,又看到上次被冒用的照片。 潔莉娜發表聲明說,「我祈禱阿敏娜能安全回家,不過我要講清楚,我不是她,雖然有關她的報導旁邊都放我的照片」。 後來的追查發現,確實在阿敏娜Facebook及Twitter的網路圈裡,沒有一個人跟她有過直接的連繫。美國媒體跟她所做的專訪都是透過電子郵件。她所寫有關家庭中的種種完全沒有線索可循,沒有任何一位朋友可以出面證實阿敏娜本人或其家人的存在。 被稱呼是阿敏娜女朋友(伴侶)的那位蒙特婁女性,後來證明從未和阿敏娜見過面,她們只是彼此用E-Mail通訊。不過她這幾年都在媒體擔任網站設計師,所謂阿敏娜的照片是從她這裡流出來的。阿敏娜被捕後的Facebook救援網路社群FreeAmina也是由她所設置。 即使如此,紐約時報還是說明,「部落格的女主人被捕的事仍有可能,過去部落格所寫的也可能是事實」,畢竟在一個高壓統治下的國家,寫作者若要保護自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後6月12日,這個星期日,真相大白了。「大馬士格的Gay女郎」竟然是一個來自美國喬治亞州的40歲大男人。 麥克瑪斯特(Tom MacMaster)在他自己部落格上po了一篇道歉文,他說,「雖然部落格裡敘事的聲音是虛擬的,但所陳述的事實是真的,對於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情況是沒有誤導的。」他說,他不相信有傷害到任何人。他覺得他是為他所關心的事情,創造了一個重要的聲音。 麥克瑪斯特的母親年輕時曾到過土耳其教書,讓他對中東充滿憧憬。他本人是支持中東和平的積極份子,現在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修碩士,太太則是研究敘利亞經濟發展的博士生。2008年兩人一起訪問過敘利亞。在阿敏娜被宣稱失蹤後,各方追查阿敏娜部落格寫過的各項生活細節,終於讓麥克瑪斯特這個人逐漸浮現。 不管是否真有阿敏娜這個人,或者她只是麥克瑪斯特託言的一個替代名字,似乎還是可以把阿敏娜看作是一個敘利亞反抗運動的象徵。即使阿敏娜沒有真的被捕,甚至於不存在這個人,在敘利亞監獄裡,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估計,還是大約有一萬個人被關,他們沒有臉孔、沒有名字,也沒有外界的奧援。在傳出阿敏娜被捕前,不存在任何國際性的救援網頁要求釋放敘利亞反對派人士。 現在他們有了國際的關懷,是拜「阿敏娜」之賜。要產生有影響力的行動,還是需要象徵性人物,不管他(她)是虛擬,還是真實。 (取材自明鏡線上、msnbc.com及華盛頓郵報)
  • 紐時換老總 進入網路新時代

    新聞 紐時換老總 進入網路新時代

    2011.06.06 | 20:18

    上周四(2日)上午11點,紐約時報編輯部成員被召集到紐約第八大道紐約時報大樓的三樓。當天稍前,紐時老闆沙茲柏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才利用公司內部備忘系統事先透露,總編輯凱勒(Bill Keller),62歲,將於今年9月去職,接替的人選將是現任副總編輯雅柏拉遜(Jill Abramson)。今年57歲的雅柏拉遜將是紐約時報160年以來第一位女性總編輯。 已經當了8年的總編輯凱勒強調,他是自願去職的,接著他在紐時同仁面前對雅柏拉遜說︰「這是妳的時代了」。雅柏拉遜同時也將是美國大報中第一位女性最高編輯主管。 雅柏拉遜過去以強悍的調查記者著稱,她在紐時編輯部備受畏懼,也備受尊敬。但她獲得這項職位最重要的條件可能是︰她擁抱網路。 去年一年中,雅柏拉遜花了6個月在加強紐時的網路地位。她也共同主導了備受關注的今年3月的紐時網路文章付費機制。她不斷灌輸她的團隊「網路是未來」的觀念。她說,紐時網站首頁的一篇文章,和紐時紙本頭版的文章同等重要。 雅柏拉遜前年在美國文化雜誌《Daedalus》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未來幾十年內,有可能最後的一些質報也將不再印行紙本」,「但新聞專業還是會繼續繁衍下去」。 「雅柏拉遜和網路的關係?」紐時網路編輯評論說,「雅柏拉遜懂得網路,而且她無所畏懼」。突然間,雅柏拉遜成為全球性的Twitter趨勢議題。 相反的,紐時現任總編輯凱勒一直與網路有隔閡。雖然紐時提供全球最好、最專業的網路新聞,但凱勒始終認為網路是兩刃刀。 在一篇給紐時雜誌的文章《Twitter陷阱》裡,凱勒把臉書和毒品冰粉相提並論。他抱怨Twitter和YouTube吞食了我們太多注意力。他開玩笑地發Twitter說︰「Twitter Makes You Stupid(Twitter讓你笨)」。 凱勒對網路的敵意反映出許多紐時人的「生存恐懼」。就在今年2月新聞網站Huffington Post以3億1千5百萬美元的高價賣給美國線上(AOL)的同時,紐約時報卻無法為其報份和營業額的下跌止血。2011年第一季,紐時的盈餘掉了41%,從5千3百萬美元掉到3千1百萬美元。 報份方面,紐約時報還是無法與其永恆的對手華爾街日報抗衡。以每日發行量916,911,紐時仍然在華爾街日報(2百10萬)及今日美國(1百80萬)之後,屈居第三。 3月間引進的網路新聞成效如何還很難說。付費的障礙,讓紐時網站訪客掉到一年最低水平,市場佔有率掉了24.4百分點,到10.6%,不過也爭取到10萬個新的網路訂戶。而4月間,紐時的4千6百萬不重覆訪客(unique visitors),讓它仍稱霸所有美國報紙網站。 在此背景下接任總編輯的雅柏拉遜清楚了解自己在歷史的角色。她辦公室掛著一張1904年瑪莉‧塔芙特(Mary Taft)的照片,塔芙特是紐約時報史上第3位女記者。在紐約長大的雅柏拉遜說,「孩提時,紐約時報就是我的宗教」。她的新工作,將讓她登上美國新聞業的名人堂。
  • 梅克爾廢核  翻攪德國政治一池春水

    新聞 梅克爾廢核 翻攪德國政治一池春水

    2011.06.02 | 19:37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聯合內閣上周日晚上,經冗長的會議後決定,在2022年底之前,關閉所有國內核電廠,成為所有工業國家中最早宣佈放棄核電的急先鋒。這個決定公布之後,不僅震驚周邊仍不放棄核電的國家,德國國內政治也是一陣翻騰。 梅克爾內閣的這個決定,顯然是對五月中旬巴登.符爾騰堡邦選出德國史上第一位綠黨邦總理的回應。梅克爾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CDU)在這個富庶的邦已經統治58年,卻必須在日本福島發生核災之後讓出政權,交給清楚反核的綠黨。民意向背實在太過清楚,面臨接下來其他各邦選舉壓力的梅克爾,於是希望在核能議題上儘快止血。 梅克爾政治性的廢核決定,卻讓長期以來反核、要求廢核的社會民主黨(SPD)和綠黨(die Grünen)一時之間不知所措。社民黨主席蓋布里爾(Sigmar Gabriel)和綠黨黨鞭特立亭(Jürgen Trittin)周日晚半夜被召進總理府,告知這項決定。出來後接受訪問時,蓋布里爾說,「還有許多問題未獲解答」,特立亭則指出,方案裡有一些「後門」還沒關上。 在接下來幾天的討論中,綠黨人士擔心主要以火力發電取代核能的作法。他們也質疑,廢核方案中有「隱藏的修正條款」,未來可能被核能游說團體所用,以能源供應發生瓶頸,要求核電廠延後除役。社民黨人士更懷疑梅克爾政黨不具備「反核的基因」,所以沒有為轉換到再生能源做好足夠的準備。 政治上來說,過去反核、擁核陣線清楚,社民黨靠反核賺得不少選票紅利,今後界限會逐漸模糊。對綠黨而言,做為單一議題政黨,它尤其擔心由於右派政黨也加入反核行列,而被解除武裝。 即便如此,可是社民黨和綠黨都曉得,在國會裡終究是要支持這個方案。畢竟這個議題對他們的選民太過重要,全然的反對將賠上政黨的信譽。 對梅克爾來說,她終於贏得一點清靜,可以將政治議題轉移到對她的政黨比較有利的方向。
  • 世衛專家會議認定︰手機可能致癌

    新聞 世衛專家會議認定︰手機可能致癌

    2011.06.01 | 12:18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一個國際專家會議在檢視過數十個已出版的研究報告細節後認定︰手機對人類可能致癌。 這項聲明是癌症研究國際總署(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周二在法國里昂,經過一星期的專家會議後所發布的。他們檢視了在手機、微波爐還有雷達所發現的不同形態的電磁波與癌症之間的可能關聯。 這個研究總署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癌症研究特別設立的分支機構。而這項評估結果將送達世衛組織以及各國衛生主管機關,以做為手機使用的相關指南。 這個會議將手機劃歸為2B類,意指它可能對人類致癌。其他被歸類到此項的物質包括農藥DDT以及汽油引擎排放物。
  • 德國出現第一位綠黨邦總理

    新聞 德國出現第一位綠黨邦總理

    2011.05.12 | 20:18

    歷史性的一刻!克勒契曼(Winfried Kretschmann)今(12)日成為德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綠黨邦總理。 在德國南部,屬工商重鎮的巴登.符爾騰堡邦(Baden Württemberg)邦議會今天選出62歲的綠黨元老克勒契曼出任內閣總理,他屬於務實派的綠黨成員。138位議員中,他得到73張票,比綠紅(社會民主黨)聯盟的71個席次還多出兩票,顯然反對黨(基民黨及自民黨)中有人跑票。在這個邦統治了58年的基督教民主黨政權從此中斷。 由於日本核災以及民眾抗議耗資不斐(數十億歐元)的斯圖卡特(Stuttgart)21鐵路計畫的影響,綠黨在3月27日的邦議會選舉中大有斬穫,取得歷史性的24.2%高得票率。 由綠黨及社民黨組成的邦聯合政府,首要政策便是退出核電,另外便是要建構完整的完全學校(Gesamtschulen)體系。至於鐵路計畫,紅綠兩黨意見並不一致,將由10月中旬的公民投票來決定。
  • 中國還沒變富  將先衰老?

    新聞 中國還沒變富 將先衰老?

    2011.05.01 | 20:00

    去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顯示,中國正面臨非比尋常的人口轉型。人口數量依然巨大,大於其他任何國家,總共13億4千萬人。人口增長速度比起上回普查(2000年)已有減緩。同時,中國人口老化的速度也更快,中國有可能成為第一個還沒變富,就先衰老的國家。 「經濟學人」線上新聞指出,中國長達30年的「一嬰政策」,已經讓人口成長和總生育率(即每一婦女一生中生育嬰兒的平均數)穩定下降。2001-10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0.57%,這只是1991-2000平均成長率的半數多一點。 總生育率是多少,這有些爭議。在2000年及2010年,這數字都被估計在1.8%,反映出「一嬰政策」並沒有被嚴格遵守。這政策從來也不是一體適用,鄉下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嬰,是可以生第二胎。少數民族也被允許生更多的小孩。夫妻都是獨生子,也可以不只有一個小孩。 如果這些規定在全國都被遵守,那總生育率應該是在1.5%左右。一些人口學家相信,1.8%的數字是被高估了。即使沒被高估,它還是表示中國勞動力幾年之間就會開始下降,而「人口依賴比」,即老年人口對年輕人口的比例,會開始攀升。現在60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從2000年的10.4%增加到13.3%。而16歲以下人口,則是從2000年的23%掉到16.6%。 「經濟學人」認為,這次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有迫切需要,必須改變目前仰賴投資及勞動密集製造業來驅動成長的經濟結構。可是希望內需帶動成長,面臨人口老化時,卻更難實現。 此外,普查結果也顯示,現在略低於半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相對於2000年時只有36.1%。外來工人的數目則是從1億2千1百萬增加到2億2千1百萬。每6個人當中,有一個必須到戶籍地以外的地方工作。 該報導指出,中國領導人經常擔心社會動亂,而且一天到晚強調安定,看了這個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恐怕不會讓他們睡得更安穩。
  • 美國指責格達費  發威而剛助長強暴惡行

    新聞 美國指責格達費 發威而剛助長強暴惡行

    2011.04.30 | 18:14

    目擊者報導格達費部隊進行大規模性暴行已有一段時間,現在美國也提出這項指控。根據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萊斯(Susan Rice)的講法,這個利比亞獨裁者配發他的士兵壯陽藥物威而剛,好讓他們強暴平民女子。 德國明鏡線上從紐約報導,說一位外交官透露,萊斯是在一次聯合國安理會的閉門會議裡,提出這項指控。 另一位外交官則是說,萊斯是在與其他國家駐聯合國大使辯論時,為了證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和一個犯下重大罪行的對手打交道時,做了這樣的發言。 對付格達費的武力介入,在國際間有爭議。部份安理會國家,例如俄羅斯,指責聯軍逾越了安理會的授權。美國則辯稱,空襲行動符合1973為保護利比亞人民所做的決議文。 萊斯沒有說明這項指責的來源。不過數星期以來一直有有關大規模性暴力的報導。根據一位醫生的說法,光是在叛軍盤踞的班加西,即有上百名婦女遭到強暴。強暴的目的是在羞辱,並因此削弱對手的氣勢。紐約「周日時報(Sunday Times)」也指稱其他多個城市也傳出政府軍組織性性暴力的消息。
  • 【YouTube最夯】Keenan Cahill︰靠嘴唇紅上網

    新聞 【YouTube最夯】Keenan Cahill︰靠嘴唇紅上網

    2011.04.23 | 19:29

    他今年16歲,身高126公分,是重症病人,卻在YouTube上大紅大紫。基楠.開喜兒(Keenan Cahill)動動嘴唇,對上熱門歌曲,然後把短片po上網,結果風靡YouTube世界。現在一些大明星,像Katy Perry、50 Cent及Jennifer Aniston,都樂意和他一起上節目。 基楠和許多16歲男孩一樣,迷上了Katy Perry,當播放她的歌《Teenage Dream》的時候,基楠也動著嘴唇跟著歌,跟得這麼緊,就像是他自己在唱歌一樣,同時他錄影後po上網。在YouTube上,多的是這類的短片,差別是基楠有一條跟唱Perry的影片,在YouTube上被點閱了3千7百萬次。 基楠正是這條歌裡面的Teenager,整天生活在夢想裡,夢想到巴哈馬開俱樂部,夢想和電影明星Jennifer Aniston共同拍廣告片,夢想被邀請上談話性節目。 現在基楠的美夢成真了。當基楠在YouTube上攪動雙唇的時候,影片裡的門忽然打開,然後跑出來嘻哈大明星50 Cent,唱著自己的聲部,與基楠在鏡頭前搖擺起舞,默契十足。 在基楠13歲得到一台電腦及網路攝影機前,他的生命是黑白的,充滿痛苦,因為基楠患了一種叫做拉米氏症的罕見疾病,全世界患者不超過1千人。他的身體無法分解複合性醣分子,結果便是骨骼發育不健全以及皮膚上的疾病。更糟糕的是,壽命會受到影響。 雖然成長過程十分痛苦,但基楠從來沒有失去過娛樂朋友的樂趣,他最喜歡搞笑,最喜歡上鏡頭。 13歲開始,他丟影片到YouTube上去,起先幾百個來看,後來幾千個,然後有一天,Katy Perry在她twitter上寫「我聽到你了@KeenanCahill」,一下子點閱數暴增到好幾百萬。 現在基楠本身已經是網路風雲人物,圍繞著他可以看到許多大明星、小明星。16歲生日時,Katy Perry捎來網路祝福,後面跟著一群或大或小的知名人士。 不過儘管有這些虛榮,現實還是緊抓著他不放。每星期他必須打點滴,然後今年夏天他的腳部和髖部需要開刀。這時候,他就必須放下鎂光燈下的生活。他的「演藝生涯」會不會因此結束?基楠說︰「我不喜歡談結束的事」。他的媽媽則是說︰「無論它會如何結束,都ok了!」 影片說明:罹患罕見疾病的16歲男孩基楠,喜歡在鏡頭前攪動雙唇並搞笑,這一天,基楠的夢想成真,在YouTube影片裡,門忽然打開,然後跑出來嘻哈大明星50 Cent,唱著自己的聲部,與基楠在鏡頭前搖擺起舞,默契十足,這則影片創下了超過3千萬次的點閱數。
  • 男性奢華「血拼」 意在速食性愛

    新聞 男性奢華「血拼」 意在速食性愛

    2011.04.20 | 23:09

    很多人認為,「血拼」是女人專利,可是一項新研究顯示,男性也是喜歡奢華消費的。不過,這種炫耀式的消費,目的不在顯示自己的養家能力,而是意在取得快速性愛。 一部保時捷(Porsche)跑車對一個男人的意義,就像華麗的羽毛之於孔雀。這裡所說的汽車,也可以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奢侈品,都是用來讓女性印象深刻的。時下一般的看法是,男人炫耀財富,目的是要證明自己養得起別人。可是最新美國德州大學一項研究卻指出,男人展示華麗,要的是快速性愛,不是長期關係。這樣的炫耀甚至也能得逞,不過只限於所求相同的女性。 在傳統家庭模型裡,男性是單獨或主要財務來源,所以流行的一個理論是說,男性購買昂貴的東西,目的是要向女性證明他養家的能力。 為了檢視這個論點,德州大學由桑戴(Jill Sundie)領導的研究團隊邀請兩性的學生參與一系列的測驗。測驗的作法是利用不同情境,導引學生去想要跟吸引他們的對象發展長期或短期的羅曼蒂克關係,然後調查這些學生,看他們究竟會把錢花到那一些商品上。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一個問卷,來評量個別的學生基本性向上是傾向那一類的關係。學生們並不清楚這些測驗的真正目的, 結果是非常清楚的︰追求短暫浪漫情的男學生,對設計師服裝、限量香水及華貴名錶特別有興趣。這對後來被導引轉向這種關係的男生,效果更加明顯。相反地,對那些原本就追求穩定關係,或是後來被導引追求安定的人,奢侈商品就顯現不出吸引力了。在女性方面,不管她們偏好那一類的異性交往,都不影響其購買行為。 進化心理學家認為,這項關於產品性訊號的研究,很精妙地顯示,這類的求偶儀式被運用來求取短暫恩愛是特別有效的。因為只有這樣,男人才會被吸引去進行奢侈炫耀的購買行為。 在另外一項試驗中,同一個研究團隊也發現,女性對這類訊號很能夠清楚辨認。接受試驗的女生,認為面貌吸引人的保時捷買主作為短暫情愛對象很有意思。當見到一位同樣好看的本田汽車買主時,她們卻覺得這是適合的結婚對象。
  • IMF質疑比利時財政不穩

    新聞 IMF質疑比利時財政不穩

    2011.04.08 | 20:18

    葡萄牙剛剛因國家財政危機,遁逃到歐盟救援基金的保護傘底下,馬上又有另外一個歐元國家出來製造不安。根據南德日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比利時也已步入險境。 國際貨幣基金這項判定來得有點突然,因為金融專家老早認定西班牙和義大利是下波危機的候選人,沒想到現在竟然還多出來比利時。南德日報引述一個最新國際貨幣基金的分析報告說,「考量比利時過高的債務水準、政府債劵的到期日以及對國外資本的依賴,一旦投資氣氛惡化,比利時會有再融資的風險」。 諷刺的是這項風險在目前的借貸利息上根本看不出來。比利時現在十年借款的利息約百分之四,這比德國政府必須付給投資人的利息高不了多少。再做個比較︰有關愛爾蘭及葡萄牙在歐盟救援基金傘下必須支付的利率,目前的辯論是從百分之七起跳的。 而比利時的國家財政負債現在已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百,這在歐元區內僅次於希臘和義大利,排名第三。
  • 性別失衡  印度中國同樣嚴重

    新聞 性別失衡 印度中國同樣嚴重

    2011.04.05 | 13:51

    經濟學人雜誌報導,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顯示,0歲到6歲人口中,男女比例是914個女孩對1,000個男孩。偏愛兒子的文化,以及產前性別檢查的盛行,使得性別失衡的問題日趨嚴重(2001年上回普查時的女童比例是927對1,000)。 性別失衡嚴重的國家不限於印度。去年中國社科院就警告說,2020年時,5個中國年輕男人中就有一個討不到老婆,因為年輕女性相對減少的緣故。
  • 福島核災  最擔心3號反應爐

    新聞 福島核災 最擔心3號反應爐

    2011.03.28 | 11:29

    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愈來愈清楚,3號反應爐是最危險的問題。有可能它的高壓爐體已經受損,偏偏就是這個反應爐所使用的混合燃料,除了鈾之外,還有高毒性的鈽。 相關外電報導分歧而且彼此矛盾。上周五上午8:02法新社發出訊息說:「根據東電消息,福島核電一廠3號反應爐高壓爐體有可能受損」。 不過9:35路透社卻報導:「根據核安機構說法,3號反應爐並沒有損毀跡象」。11:06路透社又進一步鞏固這個說法:3號反應爐爐體本身及圍阻體應該都沒有裂痕。 兩個來源,兩種說法。 在造成嚴重傷亡的日本大地震及核廠災變2個星期過後,究竟現在核電廠的情況如何,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法。從不同管道透露出來局部、短暫的訊息,有些正確,有些錯誤,但想要獲得全面觀照的訊息,以及從這些訊息去判斷可能的後果,卻是十分的困難。 這個出事的核電廠是否還能夠控制得住,絕大多數專家都無法回答。日本首相菅直人的說法是「非常難以預料」。 不清楚的還包括現場工人會受到怎樣的健康傷害。3名工人周四在3號爐鋪設電纜時曝曬到170毫西弗(Millisievert)的幅射量。其中兩人是腳部受到污染而且灼傷。 3號反應爐的情況更讓人不安,是因為這裡使用包含鈽239的混合燃料棒。吸入40個10億分之一克的鈽239,就足以在體內產生15西弗(Sievert)的輻射量,而讓人在數天之內致死。鈽239是一種高毒性的重金屬,它會在骨頭中釋放出來,而且它的半衰期高達24,110年。如果大量的鈽散佈到環境開來是十分堪慮的。 現在3號爐裡的鈽是否有洩露出來不清楚,而究竟3號爐裡還有多少鈽也不清楚。新的混合燃料棒通常含有3-6%的鈽,隨著使用鈽成份會降低。鈽成份愈高突然發生連鎖反應的危險也愈大。 按照國際核能事故評等(INES),福島災變現在被列為第5級,屬「嚴重事故」。最高等級是7,屬「災難事故」,車諾比核災即是。福島事故依其發展不能排除還會更上一級。 影片內容為日本25日所公佈,福島第一核電廠毀損的狀況。
  • 遊說團大方出手  美國親核路線屹立不搖

    新聞 遊說團大方出手 美國親核路線屹立不搖

    2011.03.21 | 11:05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美國總統歐巴馬只是要求所有核能廠進行檢查,可是像德國一樣要求放棄核能,幾乎沒有一個政治人物說得出口,甚至媒體也把這議題做小,其背後原因就在於一個勢力龐大的核能遊說集團,它把華盛頓的政治機器緊緊網住。 在災變後周三的眾議院聽證會上,美國能源部長朱隸文本來還在找模擬兩可的辭句應付,可是在茶黨親核議員Joe Barton 的逼問下,他還是不得不說出歐巴馬仍然支持新建核電廠的話。核能監督機構NRC首長Greg Jaczko雖然發出警訊,提到福島核電廠致命的輻射,不過他還是不認為必須放棄核能,「因為美國核電廠是安全的」。 德國明鏡線上駐美記者Marc Pitzke觀察到,坐在朱隸文和Jaczko證人席後第一排,仔細聽每一句話的便是Alex Flint,他是政治勢力龐大,關係無所不在的美國核能遊說組織Nuclear Energy Institute(NEI)的首席遊說員。 目前美國電力20.2%來自核能,104個核能電廠中有24個採用和福島相同的設計。 明鏡線上報導指出,多年以來美國核電業者灌注到兩黨好幾百萬美元的選舉獻金,它同時運用宣傳把核能吹捧成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唯一解決方案。這使得相反的聲音微弱,媒體畏縮不前,而反核運動也日漸衰竭。 美國線上新聞Huffington Post的媒體評論者Norman Soloman稱呼這種現象叫做美國的「核能狂熱病」。藏在現象背後的,第一眼望去,是冷硬的現實政策;可是再看一眼,則會發現其實還有金錢、貪婪和權力。 茶黨的Barton在日本核災發生前,盛讚核電業和政治圈的密切合作,「為這個國家核能產業的復興闢好道路」,「現在是從冬眠醒來的時刻了」。 說這些話的背後動機,經明鏡記者調查顯示:Barton是從核電業者拿到最多錢的政治人物,迄今140萬美元;緊接在後的是民主黨的John Dingell(130萬美元)。 過去幾年以來,美國核電業者對國會及白宮的影響力遽增。其中最有力的是核電業者公會NEI。從2005年以來它已經匯了953萬美金給美國國會議員。上回總統選舉它就花了236萬美金。2010選舉年則是169萬美元,在選舉完隔天,歐巴馬總統和眾院議長John Boehner,即便在其他議題上難有共識,他們卻都宣稱在核能政策上是一致的。 NEI所代表的不只是核電廠業者,還包括所有從核能獲利的種種行業,像是鈾礦業者、核廢料處理業者、核燃料供應商、核醫、工程師、大學以及實驗室等等。為了這350個會員,遊說人員穿梭在華府政治機構和媒體間,以「加強公眾及政策決定者對核能的支持」。 為了當做門神,NEI爭取到前美國環保署署長及後來成為紐澤西州女州長的Christie Whitman,此外還有當年綠色和平組織創辦人之一的Patrick Moore。 環保人士批評NEI長久以來的公關活動都在蓄意誤導,而綠色和平則指責NEI「核能是乾淨而且安全」的說法是在「漂綠」。 除NEI的遊說活動外,核能企業集團們也做自己的公關,以爭取在與火力發電廠的競爭中可以保持領先。其中Duke Energy2010年遊說支出高達650萬美金,Entergy則是460萬美金, Exelon370萬美金以及Florida Power & Light120萬美金。此外,還要加上另外打點國會重量級議員的支票。 在重金護持下,美國核能工業的復興,即使受到日本核災的影響,也只會稍緩而不會停止。歐巴馬總統對核能新蓋電廠360億美元貸款保證的承諾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