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現場:新聞自由遭嚴重踐踏的一夜

    新聞 重回現場:新聞自由遭嚴重踐踏的一夜

    2014.03.24 | 14:56

    我是在行政院後門內那區,被鎮暴警察抓住後衣領,身體在地上拖著出去的,算幸運沒被打,但在我後面的一位男子,額頭上一個洞,滿臉滿身都是血。我出來後問識與不識的別人,這區也有不少人被拖出來後還拖去打。但看不出打人有什麼標準,我所見的任何人都沒有抵抗,大家坐著,勾緊臂膀,都覺悟要被拖被抬了,更多的肢體動作毫無必要。這是純粹的蓄意施暴。 說實在,對於在解嚴前後獲得政治啟蒙我來說,這個場面並不特別震驚。最震驚的是:鎮暴警察準備開始動手前,竟強制把媒體記者趕出場外!我們的右側本有一群電視攝影記者,即將遭遇鎮壓的群眾向他們喊著「拍下來!拍下來!」然後,他們看來好像是突然被場外的某位重要人物吸引去,警察立刻隔離開他們,往外推,愈推愈遠,不見了。 警察又要來趕一批在牆邊持照相機的記者,但在群眾高喊「新聞自由!新聞自由!」聲中,這批記者當時沒有就範。 我被拖到後門「放生」之後,又繞回前門再跑進來。我們原先那區已被清除,剩角落的一區,遭前後包夾,戰友們仍坐著手勾手、呼口號,前方已經開始拖人,但在台聯立委(我不認得,事後查新聞應該是周倪安)的阻擋下,進度停滯。我遇到一位認識的平面媒體記者,站著聊了一下,突然一位警官過來拉扯我,命令「記者從這邊出去!」我說我不是記者,他說「不是記者也一樣!」用力把我推到一條警察排成的通道,我就這樣和那位「前同業」走了出來。(我還想,我是已經長成怎麼看都像記者了嗎?) 才走到外面,後面就跟來大批被清場的群眾了,再度證實先驅離記者的SOP。 在場外我又遇到另一位記者,他說,稍早電視記者被引開那幕,是警方的詭計,還有我認識的一位報紙女記者被抬出來。 這是新聞自由遭到嚴重踐踏的一夜。藉此我也提醒,透過媒體訊息而得到「支持警方,譴責暴民」觀點的朋友們,再想一下,您們看到聽到的東西,是怎樣過濾出來的。 (作者為前媒體人)
  • 歐巴馬讚台核能可靠? 中央社誤導原文

    新聞 歐巴馬讚台核能可靠? 中央社誤導原文

    2014.01.08 | 17:06

    為繼續向台灣出售核電設施與燃料,美國白宮7日向國會提出台美核能協定案,肯定台灣在防止核擴散上的表現。但中央通訊社今(8)天報導時,卻出現「台核能紀錄佳 歐巴馬讚可信賴」的誤導標題及內容。 中央社8日上午發自華盛頓的這則報導,導言寫道:「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正式向國會發出信函,稱讚台灣處理核能有可信賴紀錄,籲請聯邦參眾兩院展開90天的諮商,並同意美國對台輸出核燃料相關協定。」 實際上,在白宮的這份致國會文書中,相關說法是:「過去20年來,台灣當局在核不擴散(nonproliferation)及致力核不擴散方面,建立了可信賴的紀綠」。 換句話說,台灣的「可信賴」是關於防止核武器擴散,而不是核能發電。美國政府認為,台灣對核設施跟核原料的管制,符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等國際條約和美國相關法律,這些敏感性物料不會用來做核武,也不會流向其他可能構成核武威脅的國家或組織,所以美國繼續可以對台出售這些物料供核能發電用,「符合美國外交政策利益」。 從白宮文件中可以發現,並沒有評價台灣對「核能(nuclear energy)」的處理。 據新頭殼記者在社群網站上的觀察,中央社這篇報導被轉貼處,留言的網友大部分都誤以為歐巴馬是讚揚台灣的核能發電安全可信賴。誤導的客觀效果明顯。 這份文件說,雖然台灣當局由於其政治地位,無法正式加入多邊的不擴散條約或協定,但仍志願遵守這些條約。它舉出,中華民國分別在1970年跟1972年批准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跟「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台美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協定」是雙方去年12月簽署,需獲兩國國會通過才生效,以取代即將屆滿40年終止的舊協定。國內環保團體反對此一協定,指其違背反核民意。
  • 調查報導:台灣囡仔的台語課 (下)

    新聞 調查報導:台灣囡仔的台語課 (下)

    2013.12.17 | 10:05

    (編按:前中央社日內瓦特派員周盈成,為了瞭解台語教育進行的現況,在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募資了經費,就此議題進行深入的現場調查和訪談。新頭殼將分上、下篇刊出。今天是下篇。所附影片,為廣播稿,可搭配文章,亦可單獨收聽。) 教學訪視的爭議 2011年11月,台灣北社等團體指控教育部惡意取消對各縣市的本土語言教學訪視。由於教育部的年度統合對地方教育事務有監督作用,批評者說,本土語言項目訪視自2012年起遭取消,顯示馬政府打壓本土語言。 教育部則立即回應,說因為各縣市推動本土語言教學成效卓著,在2011年都達到優等,按部內規定,「年度訪視項目評定優等之地方政府,該項目得免除次年之訪視」,所以2012年才不實施訪視。 其中曲直,我並沒有查出究竟如何。不過,到了2013年初,教育部主管官員受訪時明確表示,該年度的本土語言訪視已經在1月完成。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閱讀及語文教育科),是2013年元旦才由前身國語推行委員會整併成立,科長吳中益說,除了前年各縣市都優等,又加上五都整併,去年才跳過一次訪視,「按照這個遊戲規則,今年又是恢復要看,所以我們今年是全部都有看,並沒有取消這回事」。 吳中益說,「有訪視,對縣市來講確實有差」,但話說回來,各縣市現在都已是常態性推動了,所以影響也不是絕對性的。 他說,教育部對各縣市的訪視,是書面審查各縣市自行訪視轄內各校後所作的報告;由於已詳列各項評鑑指標,包括行政、研究、教學、網站等,加上負責訪視的人員相當專業,所以各縣市有沒有認真做,還是看得出來。 縣市層級的訪視,則各有不同。紀清珍說,台北市現在是先由各校書面自評,再由教育局輔導團針對做得特別好跟特別不好的學校,進行實地複評,好的加以表揚,差的或有問題的則追蹤要求。 陳豐惠則質疑訪視的普遍落實程度,對於教育部所稱2011年各縣市皆獲優等,她很不以為然:「優等的分數是按怎拍的?若是看逐个縣市交的紙面報告,當然逐家攏做甲足好看,紙面作業逐家攏會曉做啊!」 她認為,重點是老師和學生實際使用這個語言的狀況如何,「是照課本唸爾?抑是老師佮學生有自然咧用這个語言對話?」,甚至,在其他課堂或團體活動時,老師們是否有多多少少混合著使用一些本土語言?  陳豐惠說,她所參與的高雄市訪視,注重各校的這些面向,避免流於形式。但各地情況不一,有些縣市預算不足,就沒有年年全面訪視。 廖輝煌認為,真正要落實,本土語言也該有考試,「有教學就要有驗收啊!」應該要各縣市舉辦題目統一的會考,跟英語一樣,這樣學校才會當一回事教。 學拼音 小孩比大人會 目前國小台語課程中,最具挑戰性的,或者應該說,對「大人」最具挑戰性的,就是書寫,包括拼音跟漢字。畢竟台語文的書寫,一直缺乏公認標準,過去在正式教育裡也從來沒有教。遲至2006年,教育部才公布了「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2007、2008年公布「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 對於原本只會「聽跟說」台語的大人而言,這些都是新生事物,自然引起一些畏懼跟排斥,甚至很多人還毫無所悉。現在的課綱規定,原則上,拼音在三年級才教,只是學校也可視情況提前。 小學生對台羅拼音的接受度怎麼樣?台北市葫蘆國小五年級的張小朋友說「好寫」,對於記憶發音有幫助,如果沒有寫拼音就不好記。看到拼音就能夠唸出來嗎?「一半一半,有些會,有些不會」。 台中市何厝國小五年級的柯小朋友說拼音「不錯啊,很好用」,「看到字母就會唸」;如果沒有拼音,漢字就會「比較難唸」,要看平常認不認得那個字。 在高雄市瑞祥國小的現職教師閩南語初階研習班上,負責拼音課程的講師黃素梅帶著學員唸p、ph、b、m。 「這四个攏是用你的雙唇發音,仝款,我昨昏有講過,如果切音,就是入聲,就是共音束起來,喙的某一个部分就會束起來,佮這嘛有關係喔,比如我若共雙唇束起來,講『練習(liān-si̍p)』、『學習(ha̍k- si̍p)』,是毋是喙共音切予斷?喙合起來,按呢你的符號就愛按怎?就是這个p。所以這是對應的關係,咱愛知影伊的原理,你會記你就會曉寫。」 黃素梅在下課時間受訪說,她教過多場教師研習,學員普遍認為拼音很困難,「其實這並無足困難,伊是足有規則的一套音標」,她透字卡等道具教學,提高學員興趣,讓他們由淺入深,即使仍感到有點難,但已經建立概念,有學到東西。 在五天共36小時的研習課中,這門「音韻系統與拼音練習」是時數最長的科目,分上下兩集,共占7.5小時,在我訪問或閒聊的學員中,普遍覺得這門課最難跟上。 例如五甲國小附設幼稚園老師王慧君,她說所有課程中,「我感覺較困難的,就是標音,伊(台語)有七个音 其實像阮今仔(tann-á)學,今仔接觸,進前無接觸過,其實對阮來講,有一點仔困難」。 廖輝煌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國小教師對台羅拼音教學的適應程度。據他說,這麼多年來,正式教師通曉拼音的沒多少,很多老師都沒在教拼音。 另外,教育部並沒有規定台語課必須使用哪一種拼音。雖然台羅拼音已是主流,但教師也可能採用TLPA音標、通用拼音、注音符號等,被抱怨造成混亂。 母語家庭不簡單 在我的採訪過程,或曾經見聞的輿論中,沒有人認為國小裡面的每星期一堂課40分鐘就足以學好母語。除去根本無意提倡本土語言者不論,其他人的意見,或認為家庭應該負起主要責任,或主張增加節數,並延伸至幼稚園跟國、高中。 家庭當然重要,但現實是:台灣歷經為時長達兩代以上的語言壓迫政策,如今身為小學生父母的世代,很多人從小就已被剝奪了母語環境。尤其在城市裡,裡裡外外早就把講國語視為理所當然。要這樣出身的父母在家跟小孩講本土語言,別說自己的能力恐怕都成問題,會講的,除非抱持堅決信念,否則也是知易行難。 為了對抗母語流失,還是有少數家長堅持在家講母語,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邱花妹就是,她跟丈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邱毓斌,在小孩出世前,就已決定對小孩實行母語教育。暱稱「小蓮霧」的女兒現在國小二年級,台語流利。 「因為阮有這个家庭政策,伊自小baby的時陣,就是佇一个講台語的環境內面」,邱花妹說,包括唸繪本給小蓮霧聽,即使書是用華語寫成,他們也是用台語來講。 小蓮霧是一直到進幼稚園幼幼班,才開始會說國語。邱花妹說,當時在高雄市的幼稚園,她特地向老師說明自家的母語政策,老師們也都相當支持,在學校盡量跟小蓮霧說台語。她向老師推薦一些兒童台語CD,老師也放給全班小朋友聽。 學校的語言最強勢 「所以,我感覺母語欲保持,就是學校參家庭一定愛合作,才有機會做較好」。 小蓮霧接著有一段比較特殊的語言經驗,她三歲到四歲半之間,隨著留學攻讀博士的爸媽,在英國住了一年半。 邱花妹說,在那階段,在家仍是台語為主,但為了幫助小孩適應英國的幼稚園,也開始說一些英語。在這期間,小蓮霧漸漸遺忘國語,英語則突飛猛進,回家講英語的比率愈來愈高,高到連台語都有點退步了。 這段經驗教給他們的重要一課是:「學校的教育,是支配性的」,「囡仔佇學校學的語言,真容易會變成伊一直欲用的語言」。 同理,小蓮霧回台灣上了小學後,換成國語很快展現了類似的強勢影響力。即使她從英國回台時已完全不會講國語,但三年多下來,國語現在已成了她的「核心語言」,運用最靈活,把台語、英語都比了下去。 所以,堅持在家講台語的小蓮霧爸媽,其實是面臨著一場苦戰。邱花妹說,有時她會要求小蓮霧,把用國語講的話,用台語重講;或者是她在應答時,會特地用台語去引導小蓮霧切換語言。 比方,小蓮霧回到家說「我今天在學校……」,邱花妹就會故意問:「妳今仔日佇學校按怎?」 母語家庭常遇到的一個難處是「我們講,但別人不講」。小蓮霧在學校遇到的同學,大多不會或不習慣講台語,她也只好跟他們講國語。她能夠意識到哪些小朋友是會台語的,跟這幾位同學就可以用台語交談,有時候。 還有就是跟爸媽朋友家的小孩在一起時,因為家長們「氣味相投」,這群小朋友能在一起講台語的機率比較高。 小蓮霧說:「我有一寡時陣參我一个朋友Yoyo,阮講話會講台語,但是毋是逐擺攏會講台語,就有一寡時陣會講爾。」 李江却基金會的陳豐惠感嘆,講本土語言的人,好像「海洋內的孤島」。少數家庭注重母語,也只是勉強保留一個孤立的環境,小孩一到外面,到處都是國語,小孩也會覺得講母語「麻煩」,跟同伴講不通,還是講國語比較快。 事實上,多位受訪者都指出,家長往往形成本土語言教育推行的阻力,因為他們覺得讓孩子學主流科目,特別是學英語,追求「國際化」重要得多。 紀清珍做的前述台北市2011年研究也發現,在學生、教師、家長三方之中,家長對於本土語言課的反應最為冷淡。研究結論指出,這結果「顯現出家長原本相對比較不重視本土語言教學的狀況依舊存在,尚待學校及教師更加努力」。 如何努力?紀清珍說,把家長們納入學校的活動,「讓家長影響家長,是最快的」,應該要多舉辦家長的本土語言比賽。 他說,幾年前他在台北市福德國小任職時,辦很多親子本土語言活動。有一次,一位志工媽媽擔任闖關遊戲的「關主」,用台語考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都過關了,但輪到她自己的女兒上場,反而答不出來。這個平常各科成績名列前茅小女生覺得很沒面子,一急,當場淚汪汪,向關主媽媽抗議:「因為妳沒有教我,所以我不會!」 這位媽媽深受震撼,從此志願經常來班上為小朋友用台語講故事、帶遊戲。 紀清珍說,不同於傳統上認為母語就是由父母教小孩,在當前環境下,教學任務有時反而需要換個方向,「由學校反推回爸爸媽媽那邊去」,影響觀念。 往小學之前與之後延伸 在很不一樣的條件下,高雄市鳳山區的仁仁幼稚園,也做著這種反推的工作。高雄市從幼稚園就開始推行本土語言,教育局會實地訪視,已經行之有年。位在五甲地區,與原高雄市只隔著一條前鎮河的這家私立幼稚園,也在縣市合併後,於2012年春天接到教育局通知,要開始實施本土語言教學,於是從零開始摸索。 園長陳靜美說,園裡採行「浸潤式教學」,「阮無分母語日才(tsiah)來講母語,我會當的時陣我就來講母語,比如囡仔食飯、洗手,遮的(tsia—ê)足日常的物件(mi̍h -kiānn),咱就會當講母語,無一定就愛講國語」。 她說,一開始家長也是很懷疑,「尤其阮這區,是較勞動階級的區,家長感覺因為家己冊讀較少,所以做較辛苦的工課(khang-khuè),所以我送囡仔來,愛予伊受較好的教育,愛學我袂曉的,比如英語、國語,哪會學校內逐工咧講台語?」 好在,慢慢和家長解釋,而且孩子們講得高興,回去也能跟阿公阿媽交談,爸媽才漸漸覺得不錯,能夠接受。 午休時間過後,陳靜美站在走廊,跟列隊前往教室的孩子們打招呼。據我觀察,孩子們第一反應還是講國語,要師長特意引導,才以台語回答。 依目前的九年課綱,國中的本土語言課列為「選修」,學校可以開或不開,開的話一般是列在社團活動時間。所以基本上,一旦小學畢業,母語教育即告中斷。 國教署林祝里科長說,101學年度全國的國中小的台語課共開課5萬3722班,國中開班只占其中的大約1.4%,明顯偏低。原因很現實,除了它是選修,國中生要面臨升學考試,而本土語言不是考試科目,所以家長多不鼓勵子女花時間學習。 台灣母語教育學會會長張淑真在台中市指導二所國中的台語社團課,她說,主要是在培養參加台語文競賽的選手。同時,她不諱言,這是較冷門的社團,有些同學來參加,是因為沒抽到熱門的社團,或只是覺得這裡日子很好過,來「罔度」。 還要努力走下去 蔣偉寧日前已表態支持本土語言延伸至國中,和國小一樣列為必選,部分回應了本土語言團體長期以來的訴求,但12年國教總綱仍須經研擬和審議程序,預計在2014年7月出爐。 陳豐惠說,本土語言團體希望爭取,12年國教,包括國、高中,都要有至少一節母語課,列為必選,才能夠維持最低限的延續。 回顧國小本土語言教學的推動歷程,紀清珍說,其實他剛開始也曾懷疑,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可是幾年下來,政策已經明朗,「今後不管誰執政、誰當部長,都不敢拿掉,誰如果要取消,會被視為時代的罪人」,本土語言教學的推廣應該會繼續前進。 假設一個孩子在2001年,也就是本土語言課程實施那年入小學,2013年也剛好讀完高中了。觀察一種語言的活力,有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就是選一個地點,聽人們講話。2012年6月的一個下午,我站在台中一中門口,目標是記錄50個放學的學生,有開口講話的,第一句是講什麼語言。 結果呢?全部是國語,沒聽到半句本土語言。這種情形,未來是否可能改變? ◎採訪後記 這篇報導得以完成,除了感謝WeReport平台、所有贊助人,以及報導中出現的所有受訪者,作者還要特別感謝李勤岸老師和洪惟仁老師。在報導題目形成之前及最初,二位台語文復興運動中的重量級老師,都欣然接受採訪,在本土語言相關理念和背景知識方面給了我重要的啟發,對於我接下來採訪報導的進行有極大的幫助。只是,在接下來的邊採訪邊規畫中,我逐漸確立把焦點聚集在小孩學習本土語言的直接環境(學校、家庭)上,割捨了較大的理念和歷史等問題。因此,從結構考量,二位老師的訪談,變得比較難以適當呈現,實在非常可惜。在此要特別再向二位老師致意與致謝!
  • 馬核能路不轉  羅淑蕾籲思考停核四

    新聞 馬核能路不轉 羅淑蕾籲思考停核四

    2012.05.20 | 15:32

    馬英九總統昨天稱,他半年前提出的核能政策「沒有人反對」,要繼續走。對此,反核團體批評他無感,國民黨立委羅淑蕾也說,隨著核四弊端接連浮現,馬的心態應與時俱進,重新思考核四未來。 馬英九的519就職前夕臨時記者會,有記者藉發問「訓馬」長達3分鐘,成為媒體焦點。其實,在僅開放的二次提問機會中,另一個問題是有外媒問到,台電的核能管裡頻頻出包,核四又不斷延長工期、追加預算,馬英九心裡對核四有沒有停損點? 馬英九未回答停損點問題,而是重提他去年11月發表的核能政策,以2分鐘複述「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低碳綠能環璄、逐步邁向非核家園」四項要點。然後說,「我們這個政策提出來之後,我們的感覺是當時並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反對,因此我們還是會照著這方式來走」。 在去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半年多之後,續建核四等政策竟無人反對?當時的多則新聞報導即可驗證並非事實。當時馬的競選對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批評馬執意核四運轉,非核家園將遙遙無期,馬陣營還有回批。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今天說,不提反核團體,就連國民黨立委也已有多人從擁核轉向反核,馬的說法,「絕對是個大錯誤」,再次顯示馬「搞不清楚狀況、搞不清楚民意」。 轉向的藍委之一羅淑蕾今天也接受《新頭殼》採訪表示,不管去年11月時是怎樣,到現在「時空背景已轉換」,許多專家都指出核四確實安全堪慮,尤其是台電自行變更設計1000多項,連原廠奇異公司都不敢保證安全,還有機器設備泡水等等。 她說,「既然安全有問題,總統的政策應該隨著改變」,「心態上不要墨守成規」。她說,「很多人揀好聽的給他(馬英九)聽,這樣不好」,馬英九應約見以《核四論》揭發核四種種缺失的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等持反對立場的專家,好好談一談,傾聽他們的意見。 羅淑蕾期望馬英九在新任期內,重新思考核四未來,雖然核四已花了很多錢,但「寧可虧錢,也不能拿人民生命財產開玩笑」。 洪申翰並說,連經濟部能源局都已在預設「核四如果建不成」的狀況,研擬因應能源方案,今後全民也會愈來愈了解核四的危險。
  • 亞洲金融整合 彭淮南籲包容更多會員

    新聞 亞洲金融整合 彭淮南籲包容更多會員

    2012.05.04 | 21:39

    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今天在亞洲開發銀行(ADB)馬尼拉年會上呼籲,亞洲金融整合應廣納各經濟體,勿基於政治考量。這是對東協加三(ASEAN+3)昨天朝成立亞洲貨幣基金邁出重要一步的立即回應。 彭淮南在一場會議上正式發言表示,「我們敦促亞銀,在推動亞洲整合之際,應納入更多會員,所有具足夠經濟實力跟充沛金融資源的經濟體,都應該納入」。 東南亞國協10國加上中國、日本、南韓昨天在亞銀會外舉行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宣布將此集團內稱為清邁多邊倡議(CMIM)的金融危機因應基金加倍,成為2400億美元,同時使其動用條件進一步與國際貨幣基金(IMF)脫勾。 這一舉動受到ADB支持,並被認為增加了區域的自主性,邁向被倡議許久的亞洲貨幣基金(AMF)。 彭淮南在聲明中建議,結合CMIM跟東協加三總體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的功能,成立AMF。為此,AMRO必須具有審慎查核跟執行規章的權力,而CMIM必須「包容更廣泛的會員,享有更多自主權」。 彭淮南在會後接受《新頭殼》訪問時說,除了公開的聲明,他也透過可能管道表達台灣希望參與區域金融整合的立場。 彭淮南在會議中發言開始時,即自稱代表「中華民國」代表團,書面聲明的結尾,也按往年例,抗議中華民國會籍被片面改成「中國台北(Taipei, China)」。 至於此次與會是否已與中國人民銀行官員見面,商談兩岸貨幣清算議題,彭淮南受訪則表示現在不能談,不然「不禮貌」。
  • 防歐債效應 東協加三強化安全網

    新聞 防歐債效應 東協加三強化安全網

    2012.05.04 | 09:23

    面對歐債危機壓力,東協加三(中日韓)3日在馬尼拉宣布決定將一項因應危機的基金加倍,達到2400億美元,並繼續強化這一區域集團的內部凝聚力跟對外自主性。 藉亞洲開發銀行(ADB)正在馬尼拉召開年會,東南亞國協(ASEAN)10國加上中國、日本、南韓,也在此地舉行財政部長和央行總裁會議。共同主席南韓財政部長朴宰完(Bahk Jae Wan)在會後記者會上說,「歐元區危機是個觸媒,促成了這項協議」。 根據共同聲明,清邁多邊倡議(CMIM)基金將從原先的1200億美元加倍成2400億美元,各國的出資比例跟投票權不變。 清邁倡議是東協加三於2010年啟動的貨幣互換機制,意在各國互助緩解資金短缺危機。中國與日本認養的出資就分別占約三分之一。 朴宰完說,短短兩年,如今集團內各國就再度做出重大決定,把基金加倍,他相信,「這出自各國共有的急迫感」,成立以來的尚未動用過的CMIM基金,可能因歐債危機而啟用。 各國並同意,調高清邁倡議中與國際貨幣基金(IMF)脫勾的配額比例,從原有的20%,到2012年的30%,並展望在2014年升到40%。這項政策將能降低IMF對東協加三集團的影響力。不只因應危機,這次會議還決定導入危機預防功能。 聲明說,面對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升高,東協加三區域目前仍保持穩定成長,令人欣喜。然而,集團內各國充分察覺本區域2012年經濟面對的風險。「拖長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可能經由貿易和金融途徑,繼續不利於東協加三的經濟體」。 聲明說,在此情況下,集團內各國「決心更努力對抗這些潛在風險、追求適合的總體經濟政策,及強化區域金融安全網」。 亞銀也立即發表聲明,歡迎東協加三的決定,指出「這些改變顯示,當有需要時,東協加三各國持續渴望互助合作」。
  • 對WTO通知是承諾?馬政府說謊

    新聞 對WTO通知是承諾?馬政府說謊

    2012.03.19 | 11:28

    馬政府及其傳聲筒近期火力全開,把開放瘦肉精美牛定調為不得不執行扁政府2007年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這是個無法無天的謊話。稍了解WTO的人都曉得,向WTO通知的內容,不帶承諾性質。 這本來只是國際貿易法跟國際組織的常識,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18日刊出採訪WTO官員的報導,更直截了當戳破了馬政府的謊言。 被引述的WTO官員說,「向WTO通知(貿易相關)措施的意旨,在於透明性跟同儕審查,以便其他政府知道有哪些措施被採行、原因是什麼,並得以評論」。因此,對於扁政府在2007年8月16日通知將開放萊克多巴胺,同年9月5日又追加通知暫緩一事,這位官員回答,「中華台北」也只不過是「可能需要向其他會員解釋為何維持禁令」,還只是「可能」。 看,人家自己都說你對他沒承諾,你還呼天搶地咬定有,硬要吞瘦肉精以明志,是怎樣?這就是馬政府現在做的事。 在WTO法下,當會員採取可能影響其他會員權益的貿易相關措施時,有通知的義務。其立意是加強透明跟協助監督,主要精神見於1994年馬拉喀什部長會議通過的「關於通知程序的決定(Decision on Notification Procedures)」,各協定中也分別有詳細規定。台灣關於瘦肉精的通知,就是依據「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SPS Agreement)」。 通知可以防止不公平貿易、避免外國廠商觸法,會員若對別國的措施有意見,也好及時提出。但這片面通知絕不代表對WTO這一多邊組織或其全體會員的承諾。如果馬政府官員這麼沒知識,至少去上上國貿局「WTO小辭典」網站,簡單查一下通知(notification)跟承諾(commitment)這兩個條目的意思吧! 其實,光從目前宣稱的豬牛分離政策,就可以看出「對WTO承諾」之說全屬鬼扯,扁政府當年通知要開放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包括豬牛,既然馬政府說那是承諾,又怎能只履行一半?還是先使一下障眼法,等到要開放豬肉時,再操作一次對WTO承諾說? 以無能怯懦聞名的馬政府為了掩飾與美妥協跟搞國內政治鬥爭,惡意曲解前任政府合法合理的國際行為,給自己國家強加不存在的對外承諾,對國家尊嚴與利益的傷害難以估計。從哈佛法學博士總統、國貿專家副總統到一票大小官,勇於胡說八道,誤導社會,什麼對WTO毀約,講得好嚴重,欺騙台灣人被國際孤立久了,生怕挨外國人一個白眼。其實,拿個小小通知回頭綁本國重大政策,寧願以國人健康為代價,穿鑿附會打造一個框框往自己頭上硬套,才真是蔚為奇觀,會令各顯神通力爭己方權益的WTO會員們傻眼。 扁政府當初受到美國壓力,在瘦肉精上一度讓步,後來在排山倒海的反對民意,包括國民黨的強烈反對下打退堂鼓。它曾與美國有怎樣的妥協,應該受到檢驗,後來政策轉彎若有利於民,也該獲得應有評價。現在的馬政府亦同,守不守得住是一回事,但到底受美國哪些壓力,談判中的利害權衡如何,必須對社會交代負責,而不是宣稱美國沒壓力,把責任推給一個虛構的承諾,否則只會讓全民更加疑慮,究竟這政府跟美國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暗盤。
  • 地太大人太少 俄羅斯著手限制墮胎

    新聞 地太大人太少 俄羅斯著手限制墮胎

    2011.07.31 | 09:32

    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人口只有台灣六倍,而且持續減少中。莫斯科最近開始立法限制墮胎,被視為扭轉人口危機的手段之一,再次突顯這一問題。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在7月中簽署了國會新通過的法律,規定墮胎的廣告必須加上對於健康風險的警告。 這只是一部廣告法規的修正,國會預計在秋天審查衛生法案時加入更直接的限制,據「自由歐洲電台(Free Europe Radio)」網站30日報導,方案包括廢除國營診所的免費墮胎服務、禁止無處方「事後藥丸」、應有一星期的考慮期、已婚婦女需丈夫同意、未成年少女需父母同意等。 俄國從蘇聯時代以來,墮胎非常容易而普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官方數據上,2009年全國墮胎數是130萬,已經比1990年代大幅下降,但反墮胎人士估計實際上是好幾倍高。 限制墮胎主要是由政府跟東正教教會推動,梅德韋傑夫的夫人就是重要倡議者。官方說法是從健康跟生命論點出發,似未直接宣稱是為提高出生率,但許多國外媒體都作此連結。 俄羅斯的人口衰減問題由來以久,本期法國《世界外交論衡月刊》(Le Monde Diplomatique)》也對此作專題報導,其中引述莫斯科國立大學人口學研究院院長維希涅夫斯基(Anatoly Vishnevsky)說,俄羅斯「最大的貧窮,就是廣闊無垠的領土上只有稀疏的人口」。 俄羅斯現在人口不到1億4300萬,比20年前蘇聯解體時還少了近600萬,從以往各附屬共和國返回的俄羅斯人跟新移民都不足以平衡。聯合國一項最悲觀的預測是到2025年時,俄國人口將只剩1億2000萬,中間的預測也只有1億2870萬。 低出生率在當今許多已開發甚至開發中國家很常見,但俄國還有獨特的高死亡率。2009年統計的男性平均餘命只有62.7歲,是歐洲最低。由於1990年代的社會崩解至今未癒,不僅國民健康不佳,自殺、車禍、犯罪被害死亡率都超高。 在2006年,時任總統的普亭(Vladimir Putin)就指人口是俄國最迫切的「國家安全」問題,他提的優先對策依序是降低死亡率、採行有效移民政策跟提高出生率。目前的鼓勵生育政策包括生第三個小孩的家庭可以獲贈土地。 回到限制墮胎政策,人口學家貝羅波洛多夫(Igor Beloborodov)對「自由歐洲電台」說,「如果我們能把墮胎數目降低個三成,我們可能就看得到人口增長」。 這些政策當然也遇到反對聲浪,尤其來自女權維護者,《紐約時報》甚至預測,這議題可能像在美國一樣,形成激烈的社會對立。
  • 3年前路竹禽流感  或已符合高病原性

    新聞 3年前路竹禽流感 或已符合高病原性

    2011.07.29 | 11:00

    藉著追蹤《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指農委會隱匿禽流感疫情議題,《新頭殼》發現,2008年高雄路竹的禽流感,從一篇最新日台合作論文來看,已「可」按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法典界定為「高病原性」。 獨立導演及記者李惠仁花了六年調查製作「不」片,指台灣已出現本土的高病原性禽流感,但農委會匿而不報,反跟學者共謀定調為低病原性。該片27日在《新頭殼》網站首播,引起各大媒體關注,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許天來回應媒體詢問說,有紀錄以來,台灣從來沒發生過高病原性禽流感。 李惠仁認為最具確實證據的高病原性個案,是2010年3月在彰化縣芳苑鄉一處養雞場發現的H5N2病毒。本篇報導所指的是更早一起,即2008年底發生在高雄縣路竹鄉(現為高雄市路竹區)的疫情。 李惠仁受訪表示,他懷疑2010年芳苑的病毒就是2008年路竹的H5N2病毒轉變而來,但難以查證。 本篇報導並不指控防檢局說謊,關鍵在於雞齡不同,可能出現不同測試結果,這也是由北海道大學獸醫研究所曾田公輔(Kosuke Soda)博士主寫的日台合作論文的要點之一。 簡單說,這一研究採用6週齡跟8週齡的兩組雞做實驗,注射代號Taiwan08的病毒。經《新頭殼》查對OIE制定的《陸生動物衛生法典(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6週齡組的結果已完全符合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的標準。 精細一點解釋,OIE法典界定高或低病原性,是以「靜脈內病原性指數(IVPI)」為首要判準,「或者,作為另一選項」,可以採用死亡率。IVPI試驗要用6週齡雞,死亡率觀察則較寬,可用4週到8週齡的雞。 在曾田公輔的試驗中,6週齡組的IVPI值為1.86,已超過高病原性判定值1.2。8隻經10天後全死,當然超過高病原性判準的75%死亡率。 但8週齡組IVPI值僅0.68,並全數存活。 這篇論文今年2月發表在日本《獸醫學期刊(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網路版,9名掛名作者中包括3名台灣專家,其中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研究員鄭明珠接受《新頭殼》訪問證實,Taiwan08就是2008年路竹疫情的病毒,而她本人即是在當時負責檢測,但那時只採用8週齡雞。 她說,OIE的診測手冊規定,IVPI檢測可採用4週到8週齡的雞,「當時我們手頭只有8週齡的雞,就用了」,而結果未達1.2。 「IVPI可用4週到8週齡」,這和記者在OIE網站查到的2010年版法典規定用6週齡雞不符,但和2009年版手冊相符。鄭明珠說,最新版手冊也是寫4週到8週齡,她認為記者所舉的法典反而「是舊的,還沒改」。 她說,曾田論文中指出6週跟8週齡雞會有不同結果,這是新的發現,以前不知道,至於這會不會影響未來的實務跟規定,還言之過早。 《新頭殼》在超過一天前以電子郵件提出的相關詢問尚未獲得曾田公輔回覆。 據李惠仁的報導,2010年芳苑病毒經兩次IVPI測試,4週齡組值2.54,6週齡組2.41,但農委會加進不在OIE規範中的其他條件,故意操作成低病原性。 曾田論文終究把Taiwan08界定為低病原性,論文的中心論點,則是證明了這一病毒經過多次傳染後,會在短期內成為高病原性。文章說,「這強調對付禽流感時撲殺政策的重要性,即使病原病毒的IVPI值低」,並指出,進行IVPI測試時,雞齡應被納入考量。 台大獸醫學院教授蔡向榮受訪表示,他曉得這篇論文但不清楚細節,至於高或低病原性,「不是一刀兩斷」,可能涉及生物的差異。同時,實驗室裡的結果有時也不同於現場,因此難以估量這株病毒若還在養雞場環境中繼續演化會如何。
  • 兩黨攤牌時刻近  美國倒債憂慮高

    新聞 兩黨攤牌時刻近 美國倒債憂慮高

    2011.07.28 | 20:08

    距離美國國債是否違約的期限8月2日只剩幾天,聯邦眾議院定於28日進行重要表決。目前兩黨仍僵持不下,美國倒債的威脅盤旋不去。 雖然美國舉債上限問題存在已久,一直到幾天前,華爾街還大抵不緊張,預料華府政界會在最後關頭達成協議,不致讓聯邦政府倒債。但股市效應已經顯現,持續的僵局令美股連三天收黑,道瓊工業指數在27日大跌了198.75點。 同一天,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貝納(John Boehner)強力整合其同黨議員,嚴辭責令支持他主導的方案。該方案規畫兩階段提高舉債上限,先解決短期問題,半年後還得再表決是否再提高。 貝納的方案要求在未來10年大幅削減政府支出,經過最新修改後,估計可節省金額從8500億美元提升到9170億美元。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7日社論指出,貝納的動員拉回了更多原本不聽話的黨員,增加了其方案通過眾議院的機會。然而,「這有沒有使華盛頓更接近達成一個可接受的協議,還不清楚」。 因為在參議院占多數的民主黨也堅持自己的方案,該方案在削減赤字同時主張保留許多社會支出,這點為共和黨所反對。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瑞德(Harry Reid)前一天已放狠話,即使貝納的法案通過眾院,送來參院,也是「到院前死亡」。 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分析,如果貝納的法案在眾議院通過,民主黨將在參議院加以修改;修改成功的話,法案將在下星期回到眾議院再表決。然而,參議院的共和黨議員也可能抵制修改,企圖迫使歐巴馬總統跟參院民主黨在接受貝納法案跟違約之間二擇一。 如果貝納的法案28日在眾議院失敗,瑞德的方案將會勝出,但也需要一些妥協修改。 《華郵》在一篇模擬問答中簡短解釋若美國國債違約的後果:聯邦政府將不夠錢支付社會安全領取者跟包商,他們就只有更少錢可花,經濟就會趨緩;國內外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利息,從信用卡到抵押的利息都會升高;美國的信用評等會被降低,美國的信用遭到全世界質疑;美元的地位會受損。 深懷憂慮的《紐時》社論也說,就算這次躲過違約,「這場拖延的僵局也已使美國面臨失去AAA級的信用評等」;評等公司考慮的重點將在於「政治風險」,也就是「政治失能導致財務混亂的危險」。
  • 敏感時刻 瑞士右翼提公投限制移民

    新聞 敏感時刻 瑞士右翼提公投限制移民

    2011.07.27 | 08:51

    正當挪威大屠殺使歐洲的極右或排外政治主張受到舉世高度批判與檢視,瑞士人民黨仍決定發起公投限制移民數量。這項提案被其他主要各黨一致反對,但可能幫助已是最大黨的該黨在10月國會大選再創得票新高。 瑞士人民黨(Swiss People’s Party)近年來以排外為最突出的政治訴求,勢力大為成長,其外圍團體在2009年11月促成全國公投通過禁止興建清真寺宣禮塔,反伊斯蘭的象徵動作震驚世界。 人民黨主席布倫納(Toni Brunner)25日在首都伯恩的一場記者會上宣布發動新的創制案,表示目的是「收回瑞士在移民事務上的自主權」。 瑞士不是歐洲聯盟成員,但與歐盟簽有容許人民跨界自由行動的條約;布倫納指這侵蝕了瑞士在移民政策上的主權。 新創制案要求重新啟用限制每年移入人數的配額制,額度由政府決定,另外應與歐盟重新協商勞工條約。受配額限制者包括尋求庇護者、跨國移工以及移民的家屬。 據新聞網站「瑞士資訊(Swissinfo)」報導,布倫納說,不受節制的移民已經對瑞士的「經濟、租金、地價、基礎建設、學校、失業問題、健康和社會安全都造成了負面衝擊」。 人民黨的排外主張常被批評為搧動民粹、拿外國人當代罪羔羊,以取得政治利益。這次人民黨提案,一如以往,從中間偏右的激進黨跟基督教民主黨、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到綠黨,都加以反對,認為會有害經濟、不利社會發展、破壞與歐盟的互利等。 2004年,一項主張限制移民的創制案因得不到足夠連署而作廢;前年初,全國公投通過延長與歐洲聯盟的勞工條約,並擴及接受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勞工。這次創制案的結果如何還很遙遠,最受關切的,是這一動作對於10月23日國會大選的影響。 人民黨在四年前獲得28.9%選票,目前它和附從小黨在共200席的瑞士聯邦下議院中占有61席。「瑞士資訊」報導,一些分析家和民調機構研判,在創制案助勢下,該黨這次可能首度得票衝過三分之一。
  • 救索馬利亞饑荒 叛軍是大問題

    新聞 救索馬利亞饑荒 叛軍是大問題

    2011.07.26 | 15:30

    東非饑荒可能擴大,威脅1200萬人生存,國際社會動員搶救,但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索馬利亞叛軍割據、救災經費籌措跟後勤等問題。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今天(26日)將首度空運糧食到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修(Mogadishu),當地部分由跟聯合國合作的脆弱臨時政府控制。 在20國集團(G20)主席國法國的要求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5日在羅馬召開緊急會議,共有191國參加,各方同意,「如果這場危機不快速控制跟扭轉,它可能迅速變成一場人道災難,影響大非洲之角(greater Horn of Africa)區域的許多地方」。 包括肯亞北部、衣索比亞東南部、索馬利亞南部跟吉布地經歷60年來最嚴重乾旱,再加上糧價上漲、軍事衝突等原因,索國南部的巴科勒(Bakool)和下謝貝利(Lower Shabelle)兩地區在本月20日被聯合國宣布已進入饑荒狀態。這兩區都在索國伊斯蘭主義叛軍青年黨(al-Shabaab)的控制之下。 去年,青年黨把包括WFP等多個外國人道救援團體趕出地盤,本月稍早,它說將解除禁令,容許進入救災,但上週又突然改變主意,還宣稱區內沒有饑荒。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非政府人道團體「目標」(GOAL)執行長歐希亞(John O'Shea)抱怨,如果聯合國安理會早派出維和部隊終止內戰,「現在索馬利亞就不會有400萬人挨餓了」。 BBC非洲特派員哈定(Andrew Harding)指出,青年黨目前似乎處在嚴重缺錢、缺人又鬧分裂的狀態,許多原本從國外來加入「聖戰」的伊斯蘭激進分子都離開了。 前美國駐衣索比亞大使辛恩(David Shinn)對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說,其他援助國家還比較可能有限度接受或默認叛軍設下的條件,進入災區救援,但美國很難這麼做,因為美國視青年黨為威脅美國安全的恐怖組織,不可直接或間接支持它。 現在喬治城大學教授國際事務的辛恩並且反對聯合國部隊進入叛軍控制區域,認為這只會擴大問題。 世界銀行日前已宣布將投入5億美元協助解決東非糧食危機,其中1200萬用於重災區緊急援助,其他大部分則用於長期的農牧業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各國捐獻16億美元。一場討論捐獻責任跟後勤補給的會議定於明天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召開。
  • 以德報怨救不回 美處決種族仇恨殺手

    新聞 以德報怨救不回 美處決種族仇恨殺手

    2011.07.21 | 14:48

    儘管一位被害倖存者採取非比尋常的「以德報怨」營救行動,一名在911事件後犯下種族仇恨謀殺的美國德州男子,仍按預定在20日被處死。 2001年9月21日,震驚全世界的恐怖攻擊後十天,時年27歲的孟加拉移民布顏(Rais Bhuiyan)如常在達拉斯(Dallas)的一間加油站兼零售店上班,一名白人男子趨前問他是哪裡來的,然後就舉起霰彈槍朝他轟。 布顏不是這名白人至上主義瘋狂殺手斯卓曼(Mark Stroman)槍下的唯一受害者,但他是最命大的,在他之前跟之後幾天,各有一名印度裔跟巴基斯坦裔移民被斯卓曼擊斃。布顏右眼半瞎,如今頭裡還留有38顆碎彈片。 斯卓曼是個前科累累的毒癮者,他幻想自己有個姊妹死於紐約世貿中心的恐怖攻擊,因此決定要出去殺幾個阿拉伯人;結果他殺的都是南亞人。 布顏歷經痛苦的求生及醫療過程,但他在近幾個月積極奔走營救斯卓曼。他拜訪了許多德州官員,在網路上發起請願行動,甚至遠赴柏林,尋求德國聯邦眾議院人權委員會協助,只因據信斯卓曼有德國血統。 布顏日前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訪說,他父母從小給他的道德教育跟他的伊斯蘭信仰告訴他,要寬恕,不要報復。他更進一步認為「寬恕是不夠的」,「斯卓曼的作為是出於無知,我決定我得去救他的命;在達拉斯殺人無助於彌補911事件」。 他也告訴其他媒體,他希望已改正觀念的斯卓曼有機會去教育其他抱有種族、宗教仇恨的人。 布顏在最後一刻採取了特殊的法律行動:20日稍早,他引用德州的「被害者權利法」,要求暫停行刑,理由是他有權與加害人尋求和解,他希望能跟斯卓曼面對面談談。 這招頗為反常,甚至反諷,因為被害者往往是運用這個法律來主張對加害人施以更嚴峻的懲罰。 法院駁回了布顏的聲請,認為這可能無限期拖延行刑,立下不當例子,對刑事司法體系的運作造成損害。 在《紐約時報》透過信件的專訪中,死囚斯卓曼說他深受布顏的啟發,他過去錯了,他現在知道「伊斯蘭並不邪惡」,「我們需要增加原諒跟了解,減少仇恨」。 雖然此事突顯了種族仇恨及其寬恕化解等方面的動人意義,但它的法律技術層還複雜一些:直接導致斯卓曼被判死刑的,並不是布顏案本身,而是早幾天的印度裔店員巴特爾(Vasudev Patel)被槍殺案。 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巴特爾的遺孀向檢方說,其他人不能代表她發言,她沒機會跟媒體講話。 41歲的斯卓曼在德州當地時間20日晚間被以毒藥注射死亡,成為這個美國死刑最大州今年第八名被執行死囚,以及保守派州長派瑞(Rick Perry)2000年底上任以來的第233名。
  • 南蘇丹預示新獨立時代? 可能很難

    新聞 南蘇丹預示新獨立時代? 可能很難

    2011.07.16 | 14:03

    南蘇丹7月9日宣布獨立,14日獲聯合國大會同意加入,成為第193個會員國。一個國家的分裂、一個國家的新生,從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起,將會是稀有案例,或者開啟新一波民族自決風潮?引起了相當討論。 資深新聞工作者薩查利(G. Pascal Zachary)7月11日發表在《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網站的一篇文章指出,南蘇丹是非洲史無前例以地理定義邊界的民族國家,「經由南蘇丹的誕生,非洲人創造和發現他們自己政治邊界的過程,終於在半世紀的等待後開始」。 非洲現行國界廣為人知的一個問題就是:各國是按殖民地獨立,國界承襲了歐洲列強當初的殖民地劃分,武斷的切割方式常把截然不同種族硬塞在同一國家,或同一種族成為不同國民。 南蘇丹獨立,就是對這傳統安排的反抗,撒哈拉以南信仰傳統宗教跟基督教的黑人,脫離了北部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統治。 薩查利指出,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索馬利亞、蘇丹等,都因承襲不當劃分的國界而衝突頻仍;他認為「非洲人渴求新的政治安排」,然而,阻止政治重劃的一個主要阻礙是西方國家。它們擔心這會弄得天下大亂,非洲裂成100多國。但薩查利問,西方能接受歐洲的國家愈分愈小,非洲為什麼就不行呢? 他並引用一些學者的研究說,非洲大而無當的國家,往往使治理和發展更加困難。不過他也承認,許多飽受苦難的非洲人對重劃國界興趣缺缺。 和薩查利一樣樂見多一些國家分裂,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卡那(Parag Khanna)今年初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網站上撰文,甚至驚人地聲稱「幾十年內,全世界可能會有300個國家」。 卡那預料不久後可能成立的新國家包括庫德斯坦(Kurdistan)、南歐希夏(South Ossetia)、索馬利蘭(Somaliland)、達佛(Darfur)等。而像民主剛果、奈及利亞、巴基斯坦等國,也可能將因內部發展不均等問題而更加難以管理,出現裂痕。 但《外交政策》副總編輯基廷(Joshua Keating)大不以為然。他在7月13日刊出的文章中說,當今其實是個政治邊界相對穩定的年代,較缺乏締造新國家的條件,「全球對於南蘇丹出現的興奮之情,正反映出新國家誕生這事已變得多麼稀罕」。 他指出,21世紀以來只有四個廣受國際承認的新國家誕生,即東帝汶(2002)、蒙特內哥羅(2006)、科索沃(2008),跟南蘇丹。這跟1990年代蘇聯解體成15國、南斯拉夫裂成五國時不能比,更別提1960年代初的非洲大獨立浪潮。 為何如此?基廷說,首先是國家內戰跟民族解放戰爭在過去幾十年來大幅減少了;其次,比起大英帝國、蘇聯或甚至20世紀初期的美國,如今的強權似乎較不熱中於取得新國土。他提到,中國即使不會放棄西藏,或讓台灣獲得更多國際承認,但其國際野心畢竟以獲取商業機會跟自然資源為主。 基廷認為,南蘇丹獨立比較像個特例,有賴眾多條件匯合,像是經歷22年慘烈內戰、廣泛符合國際社會利益而獲支持,這包括來自美國小布希政府跟基督教團體;同時,在達佛問題面臨上戰爭罪指控的蘇丹總統巴席爾(Omar Hassan al-Bashir)希望藉由放開南蘇丹來對國際示好。 因此,基廷說,除了少數例外,當今的國家界線在可見將來應會大致不變。或這麼說:如果你要買張世界地圖,希望它不至於太快過時,現在會比20世紀後半的任何時候都保險。
  • 東非一甲子最大旱  80年代饑荒恐重演

    新聞 東非一甲子最大旱 80年代饑荒恐重演

    2011.07.13 | 00:07

    還記得《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時隔1/4世紀,遍地乾瘦垂死黑人兒童的慘烈景象恐將再度撼動全球,因為東非60年來最嚴重旱災已使急需食物飲水援助的人數超過1千萬人,而且情況還在惡化中。 依據聯合國的一套糧食安全狀況5級評估標準,「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大片地區目前的情況是第4級「緊急」,但最近,升級到第5級「饑荒(famine)」的可能性被討論得愈來愈多。 上一回饑荒就是1984到1985年那次,衣索比亞和蘇丹死了100萬人。 這次旱災最嚴重的地區在肯亞北部、衣索比亞東南部、索馬利亞南部跟吉布地。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說,有些地區已在饑荒邊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估計,光是在肯亞,就有6萬5000名兒童面臨餓死的立即危險。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UNHCR)11日指出,肯亞接近索馬利亞邊界的達達布(Dadaab)難民營收容人數已從稍早的30萬人暴增到40萬人,難民仍源源不斷抵達,收治難民的人力物力資源面臨極大壓力,許多難民因下呼吸道感染、營養不良及腹瀉而死亡,當地情況「已陷入危機」。 1980年代中的饑荒之後,美國跟聯合國為窮國建立了饑荒預警跟評估系統,國際社會的援助窮國機制也經歷了許多發展與進步,為什麼如今東非又走向饑荒?「人為責任」成為檢討焦點。 據這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週刊報導,OCHA去年就已提出饑荒警告,但西方公與私部門捐助者自身受困於經濟危機,捐助緩慢而低落;世界糧價高漲更是火上加油,索馬利亞的主食高粱從去年10月以來,價格已漲到240%,在肯亞,玉米價格更飆到3倍。 另外,《衛報(The Guardian)》12日引述樂施會(Oxfam)糧食安全專家諾克斯-皮伯斯(Camilla Knox-Peebles)說,雖然早自2009年起,收成下滑等災難徵兆就已逐漸顯露,但當惡化是一點一點形成時,示警不易受到國際社會重視。 她說,「除非已到情況緊急,不然很難得到資助去對付根深柢固的問題」。 英國的人道救援團體聯合組織「災難緊急委員會(DEC)」則指出,為了避免被當成危言聳聽,他們對於使用「饑荒」一詞很謹慎。一名未具名幹部說,「我們必須及時發出警訊,但也必須實事求是,我們不想提供誤導資訊或是被說在喊「狼來了」,這樣的平衡因此相當困難。
  • 部落格貼漫畫  聯合國人權專家被控反猶

    新聞 部落格貼漫畫 聯合國人權專家被控反猶

    2011.07.08 | 18:07

    聯合國巴勒斯坦人權特別報告員佛克(Richard Falk)最近在個人部落格轉貼一幅漫畫,被指控反美反猶,面臨美國跟親以色列團體要求他下台。以巴關係向來是聯合國人權機構最砲聲隆隆的戰場,而佛克因部落格言論惹議,已經不是第1次了。 佛克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法與國際關係教授。他6月底貼的這幅爭議漫畫,內容是蒙眼的正義女神牽著一隻惡狗,惡狗啃咬著血淋淋的人骨,還得意地往女神腳上撒一泡尿,女神則是頭朝另一邊,滿不在乎。最重點是:這隻狗的衣服上寫著USA,頭上則戴著猶太教頭飾,上面有顆大衛之星。 逮到佛克這一貼圖的親以色列「聯合國觀察(UN Watch)」組織6日致函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皮勒(Navi Pillay),呼籲皮勒譴責佛克的反猶太、種族主義行為。 美國駐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使多納霍(Eileen Donahoe)也在7日發聲明強烈譴責佛克,要求他辭職。多納霍指佛克在部落格的漫畫張貼令人反感,但沒有進一步指涉或解讀該幅漫畫。 聲明中指出,佛克在其部落格持續發表的言論極具侵犯性,美國對此向聯合國嚴重抗議;佛克在以巴局勢上的看法偏頗而政治化;佛克的「在位」是聯合國的禍害,美國希望他辭職。 佛克轉貼這幅爭議漫畫,是搭配在他一篇評論國際刑事法院(ICC)對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Muammar Qaddafi)發出逮捕令一事的文章,文中批判美國跟ICC對於追訴國際違反人權案件常採取雙重標準。他在文中舉例,以色列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對加薩走廊的攻擊,就沒有受到同等的國際干預。 在引發爭議後,佛克已將這幅轉自一個阿拉伯文動漫網的漫畫刪除,並在6日貼了一篇道歉啟事。他承認這幅漫畫裡頭含有反猶意識,但他當初沒有注意到,知道後就把它刪除了。他說,他向來批判的是以色列國家的政策,而絕無貶損猶太民族的意圖。 今年1月,佛克在部落格上質疑911恐怖攻擊事件可能是美國自導自演,不僅引來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萊斯(Susan Rice)指他不適任,要求他去職,連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也譴責佛克的「煽動性言論」不僅荒誕可笑,也對911事件的3000多名死者不敬。 不過,特別報告員之職是由人權理事會指派,秘書長無權撤換。 人權理事會成員有47國,由聯合國成員按區域推選產生。在理事會中,以色列三天兩頭被阿拉伯國家圍攻,更別說從2008年底入侵加薩以來,以色列的過度使用武力行為,更令國際社會難以苟同。佛克的言論「暴走」,恐怕是反映了美國跟以色列對這一形勢無可奈何。
  • 卡恩性侵案逆轉 法國性與政治觀再陷迷惘

    新聞 卡恩性侵案逆轉 法國性與政治觀再陷迷惘

    2011.07.04 | 00:51

    前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卡恩涉性侵案急轉直下,他能不能重返政壇、問鼎總統,將取決於法國人對性與政治的態度。此案一爆發就突顯了法國人在這方面與美國人的差異,但有人說差異也將因歷經此震撼而縮小。真的嗎? 「法國的政治可能很快會變得更像美國一點」。這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記者柏恩鮑(Michael Birnbaum)週末訪問多名巴黎專業人士之後的感想。 不過,他寫出的多段訪談紀要,似乎頂多反映出法國人含混不清的態度。一位在媒體工作的女性人類學者說,「我感興趣地觀察著覺醒的開始」,即政治人物的拈花惹草將不再被人民接受。 但更多的受訪者仍小心區分風流韻事跟強暴犯罪,一位男性青年建築師說,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涉案令他震驚的是暴力的部分,至於拈花惹草,「雖然下流,但那是私事」,比較沒什麼禁忌。一位男性中年醫師說,今後法國社會將更留意性別歧視的問題;但他也說,如果卡恩只是有婚外性行為,而且他老婆也支持他,那就只是他們的問題,無關大眾。 後二位受訪者的說詞,大致並未偏離一般所知、並在卡恩案發生後再被強力提醒的法國政治文化,即人民和媒體寬容政治人物的風流韻事,不把它和公共事務上的表現混為一談。最常被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已故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有情婦跟私生子,但知情的新聞界長久都不報導。 卡恩所涉的性侵飯店女服務生案,由於被害人的證詞反覆、與毒販有可疑聯繫,且有多項說謊紀錄,在紐約檢察官主動提案下,卡恩在上週五被交保,但對他的指控仍未撤消。卡恩本來是最有希望在明年大選挑戰現任法國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的人選,如今他在法律上跟事實上是否清白,仍充滿問號,這使得法國民意處在觀望狀態。 《巴黎人報(Le Parisien)》週日發布了一項民調,有49%法國受訪者說樂見卡恩有朝一日重返國內政壇,45%說不。在卡恩所屬社會黨的支持者中,更有65%對這個問題答是,有55%希望社會黨延後初選登記截止日,好讓卡恩得以參選。 初選登記截止日原本是7月13日,但可能讓卡恩獲不起訴的下一場關鍵開庭是7月18日。社會黨初選的主要角逐者基本上都已同意,初選登記截止日可以為卡恩延期。 卡恩當初被上手銬的畫面令法國人震驚,上週五的突然交保似乎也令人一時轉不過來。TV5Monde網站2日的一篇評論說,美國的司法對法國,甚至對全歐洲、全世界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在一個總統對著聖經宣誓的國家,道德觀往往比事實還強固」。 作者布赫邦(Sylvie Braibant)據當時媒體已揭露情節質疑,飯店女服務生的說謊等道德問題,還不至於直接指向強暴案情是假,檢察官就因認定她可信度不足而撤退,受害者跟加害者的角色頓時異位。 如果卡恩被證實沒犯性侵,整起事件不外是場先性交易後仙人跳,卡恩的支持者固然可以大鬆口氣,但另一方面,就如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所報導,一些婦女開始擔心,此案爆發後本來已引發法國社會反省性別歧視問題,如今這些寶貴的反省可能會無以為繼。
  • 革命尚未成功 埃及動亂難平息

    新聞 革命尚未成功 埃及動亂難平息

    2011.06.30 | 20:18

    埃及人民走上街頭推翻前獨裁總統穆巴拉克已經快五個月,對政局的不滿依然充斥,間歇的警民衝突前兩天在當初革命現場達到最激烈的一次大爆發,上千人受傷,令各界疑慮革命過後的埃及能不能穩當走向民主。 開羅「自由廣場(Tahrir Square)」上催淚瓦斯、橡皮子彈、汽油彈、石塊齊飛的場景又回來了。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在今年2月11日被趕下台,預備受審,總統大選預計在秋季舉行。為什麼動亂還未止息?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東專家庫克(Steven Cook)撰文指出,他認為最新這場衝突再起的原因有四點。首先近因是警方故意打擊和平示威者,這些民眾是為1、2月動亂的死者呼求正義平反,然而軍警在那段期間也曾被示威者打得很慘,軍警因此趁機報復。 第二,政治活躍分子跟一般民眾難以忍受司法步調的緩慢。庫克指出,即使穆巴拉克跟他的兒子和親信都已在押,但「穆巴拉克政權大致無損」,從基層官僚、警方高層、軍官、政府部長到法官,都還有很多人不支持起義民眾所要求的改變。 第三,軍方跟內政部相信「沉默的大多數」只要求生活「回復正常」,但庫克認為這是錯估形勢,鎮壓只會讓刺激更大的反彈。最後一點,在穆巴拉克倒台後暫時接管的軍方「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Supreme Council of the Armed Forces)」跟民主勢力之間對於正統性的競爭愈來愈明顯。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雙月刊主編洪雪爾(Blake Hounshell)引用一些目擊報告指出,這次事件的導火線,是年初動亂中死亡民眾的家屬在國家電視台前示威,聽到附近有個紀念「烈士」的活動,他們想去參加,但到了現場才發現,這場活動只紀念喪生的警察,而不包括示威者,衝突因而爆發。 衝突擴大之後,捲入的人們未必知道起因。洪雪爾寫道,「如果說這場騷亂的起因模糊不清,它的目標也是一樣;很清楚的是憤怒正在升高」。 據估計,年初的革命之中,有850名示威民眾死亡。但人權團體指出,至今沒幾個警察因殺害示威者而被起訴,只有一名被定罪,而受到調查的也沒有停職。 庫克更悲觀地說,在他所認識的埃及人或當前埃及政治觀察家中,「沒有一個人相信埃及的政治局勢會在短期內安定下來」。
  • 使節家庭幫傭吞血淚  外交豁免權受挑戰

    新聞 使節家庭幫傭吞血淚 外交豁免權受挑戰

    2011.06.28 | 22:12

    駐外使館的工作通常令人稱羨,但光鮮亮麗的外交圈裡可能藏著地獄:一些外交使節傭人長年慘遭奴役跟虐待,他們在當地國孤立無援、語言不通、護照被扣,而他們的雇主享有外交豁免權。 美國國務院最新的全球人口販運報告跟歐洲媒體最近都揭露了這種外交圈裡的人權迫害,現場往往就在倫敦、柏林這些世界最文明國家首都的某些外國大使館或使節宅邸內。 《2011年人口販運報告》中指出,「據報有些家庭勞工遭到駐在英國的外交官強迫勞動,這些外交官身分的雇主經常能免於被追訴,引起關切」。 追蹤這份報告,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引用家庭勞工支援團體Kalayaan(菲律賓文,意為「自由」)的資料,報導了來自於中東某國的年輕女子凱薩琳(化名)如何看著她原以為的夢幻工作成為痛苦夢魘。 凱薩琳是在自己國內爭取到跟隨一個外交官家庭到倫敦的機會,工作是當外交官之子的褓姆。她興奮地計畫要趁機學好英文,存夠錢返鄉後繼續求學。 不料事與願違,她在外交官家裡淪為奴隸,還被男主人性騷擾。她必須一天工作17個小時,什麼都做,「只有去買牛奶才准出門」,足足半年沒有休過一天假,也沒有領過工資。 終於有一次,外交官酒醉後痛毆凱薩琳,抓她的頭往大門上猛撞,她才嚇到不顧一切,「我直接跑到街上、我誰都不認識、沒有任何身分證件、沒有一毛錢,我頭上流血、失控大哭」,幸好有好心人帶她到警局跟醫院。 事件進了法庭,外交官被判要賠,但他被調回國了,凱薩琳什麼都沒拿到。她與家人被威脅,所以她也不敢回國,如今在英國成為難民,正尋求庇護。 德國《明鏡線上(Spiegel Online)》英文版27日也報導了如出一轍的案件。30歲的印尼籍女傭拉那沙利(化名)先前在沙烏地阿拉伯駐德國的一名外交官家裡幫傭,據她逃出後對警方說,她1週工作7天,往往從早上7點直到午夜,19個月沒休假,常被侮辱、毆打。 拉那沙利也是在支援團體協助下打官司,要求3萬2千歐元的補付工資跟4萬歐元的傷害賠償。但第一審法官迅速採納辯方主張,認為被告享有外交豁免權,法庭無權審判。 拉那沙利的律師貝特斯曼(Klaus Bertelsmann)準備在本週上訴。他告訴《明鏡線上》,「人權是比外交豁免權更高的價值」,他不惜把官司打到德國最高的聯邦憲法法院,甚至歐洲人權法院。 《衛報》也引述美國國務院負責對抗人口販運事務的無任所大使西狄巴卡(Luis CdeBaca)說,即使有外交豁免權問題,地主國仍應該、也有辦法節制外國使節的行為。 西狄巴卡說,境內有眾多國際組織的比利時,就規定外交人員家庭勞工的證件必須按期展延,過程中,這些勞工到外交部面談,雇主不許在場。如果發現有虐待勞工情事,雇主可能被驅逐出境,或被禁止再從母國帶來家庭雇員。西狄巴卡稱讚比利時的做法相當有勇氣。 他也指出,美國準備在明年邀請一些有龐大駐美使團的國家共同討論,希望訂出協議,來避免這類違反人權情事。
  • 泰國下週大選預料變天 政局仍難穩

    新聞 泰國下週大選預料變天 政局仍難穩

    2011.06.26 | 20:23

    下星期天泰國就要舉行大選,目前以親前總理戴克辛跟紅衫軍勢力的反對黨為泰黨最被看好。然而,不管選舉結果如何,從2006年軍事政變到去年血腥鎮壓示威持續累積激化的對立,都令觀察家擔憂泰國選後政治繼續不穩。 這次選舉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為泰黨(Pheu Thai Party)的第一候選人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44歲的她,是目前流亡在杜拜的戴克辛(Thaksin Shinawatra)的么妹。盈拉沒有從政資歷,但挾超人氣迅速崛起,令民主黨艾比希總理(Abhisit Vejjajiva)的政權岌岌可危,輿論已熱烈討論著泰國將出現第一位女總理。 可惜泰國近幾年的政治並不是當選了就執政這樣簡單。泰國著名政治學者提迪南(Thitinan Pongsudhirak)在昨天(25日)發表於《曼谷郵報(Bangkok Post)》的一篇文章即指出,為泰黨可能勝選,卻令人聯想2008年時反對派不服而造成為泰黨前身人民力量黨(People Power Party)無法有效執政的情況會不會重演。 即使在政變一年多後恢復舉行的2007年大選,人民力量黨也輕鬆獲勝上台,但隔年面臨黃衫軍癱瘓首都跟機場的激烈示威,並且被憲法法庭以選舉舞弊為由解散,許多要角被禁參政。民主黨於是不靠勝選而在2008年底取而代之,組成聯合政府,更在去年5月以實彈鎮壓紅衫軍的示威,造成至少90人死亡。 提迪南指出,「即便用了這些操弄、強制、鎮壓性的手段,支持2006年政變的勢力還是不曾、也不能贏得選舉,但他們有辦法讓勝選者無法統治」。 他擔心,如果為泰黨勝選,處於少數但卻擁有社會菁英、軍隊、法界支持的民主黨等勢力很可能再使出將政治「司法化(judicialisation)」的手段,也就是透過法院判決來決定政治走向;這些年來的司法化操作總是針對親戴克辛的政黨,而不去動民主黨。 甚至,軍方或許會再發動一次政變,阻止為泰黨執政。即使軍方已信誓旦旦不會政變,但無法消除社會普遍疑慮。 美國《時代(Time)》雜誌的一篇專文也指出,泰國人民確實有理由憂慮。2006年政變前夕,將領也是說他們不會這麼做。文章指出,泰國軍方從1932年以來已發動18次政變,如果為泰黨上台,並對罷黜戴克辛的將領展開追究,「第19次是有可能的」。 競選中的兩大黨都已提出一些傾向和解的說法,企圖緩和對方和中間選民疑慮。盈拉表示她不會針對政變進行報復,也不會急著特赦因貪污等案被判刑的戴克辛。不過,她又說正積極促成戴克辛在年底返國參加女兒婚禮。 另方面,民主黨日前也提出,將促成特赦逾200名因違反選舉法被禁止參政五年的人士。這些人絕大多數都屬於人民力量黨跟它更早的前身—戴克辛時代的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 據《曼谷時報》報導,民主黨要員說這項計畫還在初步構想階段,而且只針對涉及政治案件而非刑事或貪污案件的對象。換言之,戴克辛本人不適用。 提迪南指泰國現在亟需選後的和解路線圖。他呼籲,兩大黨跟一切「台前跟幕後」的各方首先應同意「選舉的結果不能被破壞」,下一任總理也不能被以一些不正常的手段弄下台。 預期為泰黨將獲勝,提迪南寄望新政府除了表明不報復,並實行三到六個月的「寬限期」,期間著重連續性而非變動。去年鎮壓事件的死傷固然要調查,但應緩慢地透過正當法律程序。反戴克辛聯盟則應承諾不再有像2008年那樣的示威、不再使用司法化手段,並且就特赦被迫害政治人物問題進行協商。 更關鍵的是戴克辛問題。提迪南說,為了政治安定,「戴克辛可能得做出極度的犧牲,永不回泰國」,即使這對於他這方的勝選來說是個諷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