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使館的工作通常令人稱羨,但光鮮亮麗的外交圈裡可能藏著地獄:一些外交使節傭人長年慘遭奴役跟虐待,他們在當地國孤立無援、語言不通、護照被扣,而他們的雇主享有外交豁免權。

美國國務院最新的全球人口販運報告跟歐洲媒體最近都揭露了這種外交圈裡的人權迫害,現場往往就在倫敦、柏林這些世界最文明國家首都的某些外國大使館或使節宅邸內。

《2011年人口販運報告》中指出,「據報有些家庭勞工遭到駐在英國的外交官強迫勞動,這些外交官身分的雇主經常能免於被追訴,引起關切」。

追蹤這份報告,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引用家庭勞工支援團體Kalayaan(菲律賓文,意為「自由」)的資料,報導了來自於中東某國的年輕女子凱薩琳(化名)如何看著她原以為的夢幻工作成為痛苦夢魘。

凱薩琳是在自己國內爭取到跟隨一個外交官家庭到倫敦的機會,工作是當外交官之子的褓姆。她興奮地計畫要趁機學好英文,存夠錢返鄉後繼續求學。

不料事與願違,她在外交官家裡淪為奴隸,還被男主人性騷擾。她必須一天工作17個小時,什麼都做,「只有去買牛奶才准出門」,足足半年沒有休過一天假,也沒有領過工資。

終於有一次,外交官酒醉後痛毆凱薩琳,抓她的頭往大門上猛撞,她才嚇到不顧一切,「我直接跑到街上、我誰都不認識、沒有任何身分證件、沒有一毛錢,我頭上流血、失控大哭」,幸好有好心人帶她到警局跟醫院。

事件進了法庭,外交官被判要賠,但他被調回國了,凱薩琳什麼都沒拿到。她與家人被威脅,所以她也不敢回國,如今在英國成為難民,正尋求庇護。

德國《明鏡線上(Spiegel Online)》英文版27日也報導了如出一轍的案件。30歲的印尼籍女傭拉那沙利(化名)先前在沙烏地阿拉伯駐德國的一名外交官家裡幫傭,據她逃出後對警方說,她1週工作7天,往往從早上7點直到午夜,19個月沒休假,常被侮辱、毆打。

拉那沙利也是在支援團體協助下打官司,要求3萬2千歐元的補付工資跟4萬歐元的傷害賠償。但第一審法官迅速採納辯方主張,認為被告享有外交豁免權,法庭無權審判。

拉那沙利的律師貝特斯曼(Klaus Bertelsmann)準備在本週上訴。他告訴《明鏡線上》,「人權是比外交豁免權更高的價值」,他不惜把官司打到德國最高的聯邦憲法法院,甚至歐洲人權法院。

《衛報》也引述美國國務院負責對抗人口販運事務的無任所大使西狄巴卡(Luis CdeBaca)說,即使有外交豁免權問題,地主國仍應該、也有辦法節制外國使節的行為。

西狄巴卡說,境內有眾多國際組織的比利時,就規定外交人員家庭勞工的證件必須按期展延,過程中,這些勞工到外交部面談,雇主不許在場。如果發現有虐待勞工情事,雇主可能被驅逐出境,或被禁止再從母國帶來家庭雇員。西狄巴卡稱讚比利時的做法相當有勇氣。

他也指出,美國準備在明年邀請一些有龐大駐美使團的國家共同討論,希望訂出協議,來避免這類違反人權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