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醫界發出求救訊號,面對急診長期缺床壅塞的現象,呼籲政府應趕緊提出有效對策。民意的聲音,政府聽到了,衛福部於昨日召開緊急記者會,會中提出3大短期因應策略,包含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與強化分級就醫資訊,以及強化護理人力整備、研議健保調整給付等2項長期改革方向。端看醫界與網路輿論普遍給予「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評價,或就可窺見諸項對策,恐怕又是聊備一格。
當然,不懂的事無從評論,又醫界堪稱集合了台灣最強菁英,連他們都無從解決的事,其他人還有甚麼置喙的餘地麼?儘管如此,筆者希冀從政治層面切入,為該公共議題尋求絲毫的微調解方。
首先,相信大家對於「喬病床」這三個字都不陌生吧!幾乎每每一段時間,就會傳出有立委辦公室出現為選民喬病床的情事。就筆者過往在國會辦公室的經驗,「喬病床」絕非都市傳說,已經可說是每間辦公室的標配,具體的做法,通常辦公室主任都會與選區內的各級醫院公關部門有所「交陪」,而醫院為了攀上立委這層關係,也都會預留若干所謂的「公關床」,待選民有所請託之際,一通電話,馬上有床。
當然,這個「馬上」,多少也是得看你與立委的交情而定,金主或樁腳,那肯定立馬處理,至於一般選民,則多半就是像備案性質,等待有空床釋出才優先給予。這現象有點類似大眾運輸的車票,每到年節時分,車票不是都很難買嗎?但諸如高鐵或台鐵,亦都會預留若干公關票,等待這些達官貴人提出需求才釋出。基此,當您在連假搭上火車,有時候還會看到有無售出的對號座,心中難到不覺得納悶,明明票都搶到爆,怎還會有空位呢?那大概就是來不及釋出的公關票吧!
易言之,全國有113名立委,倘若每位都預留一床公關床,那就是113床的量能。然而,據我周遭的經驗,並不是只有立委有這「特權」,許多醫院的高階主管,同樣有安排公關床的能力,用以作為交陪政商名流的工具。就這樣,上流階級間的相互關照,形塑出「公關床」的陋習,這些床位的佔比,或許不大,但醫療資源的公平性,確是從這裡開始裂解。
其次,先前亦曾撰文「取消掛號費調整備查制度,醫療「商業化」的前奏?」,提到打開醫療院所的掛號費天花板,後遺症恐將讓「分級醫療」制度趨於崩解。道理很簡單,如今一般診所掛號費大多已經漲到300元不等,反倒是較大型的醫院,或許忌憚於廣大慢性病患的負擔能力,亦或是深感於得承擔社會責任,泰半還是持平未調整,彼此間的價差,可說是越來越小,自然降低民眾遵守醫療分級的意願,心想著診所看不好,還不是得到大醫院,還不如一次搞定,省得麻煩。
再說了,在大S驟逝的消息震驚國人後,深感日本轉診制度如此僵化的同時,國人不免認為台灣的醫療制度實在優秀,想到哪裡去求診,完全按照個人意志而定,讓生命得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致於被制度所綑綁,而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期。有了這個定錨的案例後,基本上,想要再推分級醫療,或真的是回不去了,如今大家只要有能力,就診的第一個念頭,肯定就是往大醫院送,您說衛福部真有那個guts,悍然要求國人要切實做到分級制度麼?真要出了事,誰扛?中二的靜儀嗎?
「醫療分級」制度,就像是教改或少子化一樣,喊了幾十年也不見成果,一如本文所觸及的點,會不會是政策目標與祭出對策之間,呈現著截然反向的落差呢?在大S事件後,個人認為,醫療分級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或許衛福部更該進一步思考的是,假若立基在沒有分級的前提下,如何妥適解決當前醫療現場的諸種棘手亂象,才是正解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