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長期以來強調台獨是分裂行為,而不願強調華獨的問題,這一策略背後涉及深層的國際政治考量。

本文分析其核心邏輯,認為中共的目標在於塑造國際敘事,使其武力犯台行為被合理化。

若台灣建國,任何對台動武都將被視為國際侵略,而華獨則可被刻意描繪為中國內亂的延續,以降低國際社會的反彈。透過此一策略,中共試圖減少周邊小國對自身擴張野心的疑慮,同時為可能的軍事行動提供政治合理性。本文將探討此一策略的歷史背景、國際影響,以及其對台灣與國際社會的長遠影響。



自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國)與中華民國(台灣)之間的主權爭議成為東亞政治的重要議題。台灣的政治發展呈現多元路線,其中包括台獨(建立台灣共和國)與華獨(承認中華民國為獨立國家)。



然而,中共對於這兩種獨立概念的打壓方式有所不同,長期以來針對台獨進行高壓宣傳,卻對華獨相對淡化甚至有時避而不談。這種區別對待的現象就是長久以來台灣人不自覺入的共產黨設下的坑。



首先我們從中共對台獨與華獨的區別對待來說起,

台獨是中共口中的「分裂主義」,中共將台獨視為分裂國家的行為,並以《反分裂國家法》作為法律依據,聲稱若台灣正式宣布獨立,將不惜動用武力「統一」。這種敘事的目的是在國際上營造出「維護國家統一」的形象,使其對台灣的壓迫行動合理化,並在國內動員民族主義情緒。



相對華獨則會發現共產黨長久時間是在國際上跟中國國內刻意塑造「內亂」的敘事。

較於台獨,中共較少直接攻擊華獨的概念,這背後的戰略考量在於,若中共承認中華民國為一個國家,那麼任何針對台灣的軍事行動都將被視為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然而,若中共將其定位為「內戰的延續」,則可以聲稱這僅是結束內部紛爭,而非對外侵略。如此一來,能夠降低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小國的警戒與反彈。



從目前國際社會反應來說,對於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普遍抱持高度警惕,特別是在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下,侵略戰爭幾乎無法被容忍,這也是幾乎扯到侵略戰爭的時候,國際上的爭議始終都是卡在這是不是侵略來做討論。

若台灣宣布獨立,中共攻擊台灣將會被視為侵略,這將導致鄰國如日本、韓國甚至東南亞國家加強軍事準備,並可能促成更多國際聯盟制衡中共。



要知道亞洲地區的許多國家對中國來說都算得上小國,如越南、菲律賓與印度,都曾有與中共的領土爭端,對於其擴張行為極為敏感。若中共對台行動被認定為侵略行為,這些國家將更加警惕,甚至可能促成區域內的安全合作以抵制中共。然而,若中共成功將台灣問題塑造成內亂問題,則可降低鄰國的警戒,使其對中國的野心視而不見。



但當中華民國滅亡後,就算再怎麼親中的國家,也肯定或多或少會對中共國有些擔憂,畢竟儘管很多國家都承認一中原則,但內心也仍然清楚知道,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狀況為何,現在只是因為承認一中,對他們國家的利益比較大而已。



所以從1949年以來,中共不斷調整對台策略,從早期的武力威脅到近年的經濟滲透與資訊戰,目的在於降低台灣的國際空間。



在國際政治現實中,各國的行動多以國家利益為考量。美國與其盟國長期支持台灣,但若中共能夠成功將台灣問題描繪為「內戰」,將有助於削弱外界對台灣的支持。因此,中共極力避免承認華獨,並專注於打壓台獨。



所以台灣人這邊就開始被誤導很多狀況,比如最嚴重的,所謂一國兩制、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兩個憲法,其實皆是一種假象。因為國際上承認的一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台灣人承認這一點後,中共便可透過內亂的角度,進一步消滅中華民國的存在,將對台行動合理化為內部統一,而非對外侵略。這一策略不僅削弱了台灣的國際法地位,也為未來的武力行動鋪平道路。



以上的描述,希望能透過分析中共對台獨與華獨的不同打壓方式,讓台灣人可以發現其核心戰略在於國際敘事的塑造,以便在未來可能的武力行動中降低國際社會的反彈。

台灣人應該要清楚知道,無論是台灣共和國或中華民國,中共的終極目標都是消滅台灣的獨立存在,關鍵在於如何在國際社會中尋求最有利的戰略位置。隨著印太戰略的發展與各國對中共擴張行為的警戒增加,未來的局勢仍將持續演變,台灣應在國際外交與防禦戰略上做出相應準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