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通報,一架 Tu-22M3 遠程戰略轟炸機當日在伊爾庫茨克州墜毀。機上四名機組人員緊急彈射逃生,其中一名飛行員不幸罹難。事故發生後,當地電力供應受影響,約 210 棟房屋與三處公共設施停電。初步調查顯示,墜機原因可能與機械故障有關。
Tu-22M3 作為俄軍現役主力戰略轟炸機,具備超音速突防與核打擊能力,最高時速達 2,300 公里,續航距離可達 7 千公里。然而,該機型自蘇聯時期服役以來,雖歷經多次技術升級,仍未能擺脫核心結構老化等問題,過去一年內,類似事故已多次發生。
2024 年 4 月,一架 Tu-22M3 因技術故障墜毀於斯塔夫羅波爾地區,導致一人死亡。同年 8 月,伊爾庫茨克州亦發生同型號轟炸機墜毀事件,雖機組人員全數生還,但機體嚴重受損。專家分析,Tu-22M3 的老化機體與維護不足,已成為影響俄軍戰略打擊能力的嚴重隱憂。

俄烏戰爭爆發後,Tu-22M3 頻繁執行遠程轟炸任務,高強度使用進一步加劇機體損耗。雖然俄軍近年推動Tu-22M3M升級計畫,試圖以數位化航電與新型發動機提升性能,但進度緩慢,加上西方制裁導致關鍵零組件供應受限,維護困難加劇。
俄軍過去曾聲稱 Tu-22M3 墜機與外部攻擊無關,然而,多次事故發生時,目擊者皆拍攝到機身起火畫面。專家指出,發動機故障或彈藥掛載系統潛在隱患可能是導致事故的關鍵因素。特別是 Tu-22M3 的翼根與進氣道下方掛載點緊鄰發動機,若攜帶實彈訓練,任何微小技術問題均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此次墜機地點位於俄羅斯腹地,遠離前線戰場,顯示即使轟炸機部署於安全區域,仍無法避免技術問題帶來的風險。分析人士認為,Tu-22M3 的減損將直接削弱俄軍的遠程打擊能力,迫使現存機隊承受更大作戰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烏克蘭也藉此事件發動輿論戰,強調俄軍裝備老舊、戰力下滑,並將其作為烏軍優勢的宣傳素材。儘管烏軍無法直接在俄境內擊落此類轟炸機,但外界對俄軍戰力的觀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決策。

中媒分析,Tu-22M3 曾被部分軍事觀察家認為是中國轟炸機發展的可參考對象,然而,當年中國決定不引進該機型,而是持續對轟-6 進行升級。
在其分析中,轟-6 在戰場上的實戰效能已超越 Tu-22M3,成本更低、維護更為便捷。此外,中國近年來持續改進轟-6 的航電系統與武器掛載能力,使其更適應現代戰爭需求。專家指出,未來轟炸機作戰模式將逐漸轉向「遠程精確打擊」,在這一趨勢下,Tu-22M3 這類依賴傳統戰術的大型轟炸機,可靠性與作戰效率均面臨挑戰。

中國共機轟-6 在南海現蹤。圖為共軍轟-6機。 圖:台灣空軍提供(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