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天破曉時分,川普總統重磅宣布實施「對等關稅」與統一10%進口關稅新政,標誌美國進一步轉向更高強度的貿易保護主義,這一新政不僅打破戰後美國所主導的自由貿易秩序,更是美國向全球貿易體系「掀桌」的一擊,川普政權主要目的是反轉美國長年貿易逆差、推動製造業回流、確保經濟自主與展現對外強硬立場,並為川普2.0政權鋪設更大的底氣,以延續「美國優先」的經濟民族主義路線。
一、川普祭出關稅新政,旨在重掌美國經貿主導權
川普總統長期宣示,美國過去數十年來在全球化浪潮中喪失產業競爭力,進口商品大量湧入,美製產品卻受外國貿易壁壘阻擋,導致本土製造業萎縮與就業流失;而此次高調宣布對超過185國商品徵收平均10%的基礎關稅,並對中國、台灣、越南、日本、歐盟等貿易逆差國加徵高達17%至49%的「對等關稅」,意圖以「懲罰性」措施迫使外國讓步,拆除貿易壁壘,同時藉由提高美國市場的進口成本,鼓勵外國產業回流與本土投資,提升內部經濟韌性,以及爭取民意支持。
二、全球供應鏈受衝擊,保護主義升高對抗風險
此次關稅新政可說是全球貿易戰火再起的導火線,因為歐盟、中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勢必反制,而對美國農產品、科技產品與服務業實施報復性關稅;如此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高度不穩,各國企業必須重整製造與銷售布局,而推升全球成本結構,加劇物價上漲與經濟不確定性,尤其美國身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其政策變動對跨國企業造成連鎖效應,包括蘋果、亞馬遜、Nike等依賴海外製造的美企也難倖免。
此外,這項政策亦將打擊「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多邊機制的效能,加深保護主義對抗自由貿易的全球趨勢,全球經濟將面臨「反全球化」與「脫鉤化」的立即困境。
三、台灣遭重罰關稅,經貿與政治信任雙重考驗
台灣此次被列為對美貿易「逆差大國」之一,遭徵收高達32%的「對等關稅」,可謂嚴重創傷,所以台指期夜盤在消息公布後大幅跳水800點,顯示市場對此政策充滿憂慮。而長年仰賴對美出口的電子零組件、工具機、光電產品等產業將首當其衝,即便半導體暫時豁免,但由於其上下游仍需出口大量原料與設備,整體製造鏈仍將受壓迫。此外,這對原已深度嵌入美中供應鏈中的台灣企業,造成「既要面臨中國市場的不穩定,也要遭遇美國市場的壁壘化」的雙重打擊。
不僅如此,這也將可能間接傷害台美之間的政治關係,因為川普雖強調對台灣的軍事安全支持,但由此次貿易懲罰性關稅可知,美國在國家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對台灣的經貿處境並無例外,也提醒台灣即使在地緣戰略上與美國關係深化,仍應務實面對經濟利益的「交易性本質」。
四、台灣多軌應變,自救策略應快速啟動
誠如工商協進會針對川普宣布對台灣課徵32%關稅後,隨即提出五大緊急建議,包括立即啟動危機應變、全面評估衝擊,強化對美溝通並力爭降低關稅,以及提供產業稅務和融資等援助;而台灣美國商會也提出,台美在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之際,應持續深化雙邊的貿易與經濟關係等建議。因此台灣政府與企業應採取諸般應急策略,如下揭:
(一)外交協商:政府應主動透由外交與經貿單位偕同民間企業組織,即刻與美方貿易官員展開談判,強調台美科技供應鏈的高度互補性與安全性,仿效韓國、墨西哥爭取關稅豁免,並對關鍵產品施行分階段課徵。
(二)市場多元化:長期依賴美國市場的出口結構亟需調整,政府相關部會應積極拓展對東協、印度、中東與歐洲等新興與成熟市場的出口規模,並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TA)與經貿合作架構爭取關稅優遇。
(三)產業升級與供應鏈重構:政府應加速推動智慧製造與綠色生產,提供企業升級補助與技術支援,強化台灣企業在高附加價值產品領域的全球競爭力,並評估將部分產能移往對美較友善的關稅區,有如墨西哥、東南亞,以規避關稅風險。
(四)加入區域經貿機制:政府應持續推動加入CPTPP等經貿組織,並深化與歐盟等的經貿關係,強化制度性保障,減少單一市場變數對總體經濟的衝擊。
五、結論:貿易盟友不敵國家利益,台灣應務實審慎因應
檢視川普關稅新政是美國貿易戰策略的延伸與升級,對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造成重大挑戰與影響,也對台灣帶來結構性的壓力與困境。所以台灣應該正視與美國之間「地緣戰略盟友」與「經貿競爭關係」並存的現實,採取多軌並進策略,從外交、產業、制度面積極佈局,方能在全球貿易重新洗牌之際穩住自身定位,確保經濟安全與穩定發展。

川普總統重磅宣布實施「對等關稅」與統一10%進口關稅新政,標誌美國進一步轉向更高強度的貿易保護主義。 圖:翻攝自X帳號@@DschlopesIs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