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這樣的軍演嗎?
近五到十年間,中國的軍事演習越來越頻繁,從臺海到南海,軍機和軍艦的對峙幾乎成了日常。中國政府總是告訴大家,這是為了「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是保護中國的安全和國家完整的必要之舉。2024年10月14日,中共在臺灣雙十國慶後發動「聯合利劍-2024B」圍島軍演,出動了153架次軍機和14艘軍艦,創下單日最多架次紀錄,官方稱這是對分裂勢力的有力回擊。
在4月1日這天,更出動了大批海警艦隊包圍台灣,聲稱是要圍剿分裂勢力,東部戰區甚至做了一篇動畫來昭示這項行動。
然而這些軍演真的讓中國人民感到安全了嗎?還是讓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壓力更大,日子更難過?或許該換個角度想想:這真的是中國人民想要的嗎?
燒在軍演的血汗錢
每次軍演,新聞畫面總是戰機升空、戰艦列陣出航,人民解放軍說這是展示國力的方式,是對「外部勢力」的警告,但這些畫面背後,是真金白銀的代價。根據路透社統計,2023年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演習花費高達11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年國防預算的7%。2024年「聯合利劍-2024A」演習僅燃料和消耗品就花了9482萬人民幣,而像「聯合利劍-2024B」這樣的大規模演習,13小時內出動153架次軍機和14艘軍艦,成本更可能高達數億元人民幣,後勤保障和裝備維護的長期費用更是天文數字。這些錢從哪來?還不是從納稅人身上一分一毫摳出來的!
不斷調高的軍事預算
2024年中國國防預算已達1.67兆人民幣,2025年又增長7.2%,達到1.78兆人民幣。試想如果這筆錢拿去修路、建學校、給醫院添購設備,能幫助多少人?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元人民幣投在基礎設施,能帶來2.5元的經濟回報,可軍事支出卻是沒有回報的投資。當醫院還缺床位,孩子的教室還在漏水,這些錢卻直接在海峽上燒了,真的值得嗎?這些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難道就該這樣燒掉,只為了換來幾天的「國威大振」?
軍演讓中國更孤單
官方說軍演是為了震懾海峽對岸的「分裂勢力」,可是後果是什麼?2022年臺海軍演後,美國限制了對中國的高端芯片出口,國內科技公司直接受到重創。2024年,外國投資進中國的資金減少了8%,因為地緣政治風險太高,外資企業不敢來了。中國2023年出口占GDP的18.8%,中國靠出口貿易給全世界賺錢,但軍演頻頻讓國際社會把中國當成「麻煩製造者」,國際上朋友越來越少,貿易越來越難做。看看俄羅斯,2022年因烏克蘭戰爭被西方凍結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還被踢出SWIFT支付系統,經濟幾乎崩潰。如果中國也走到這一步,工廠停工、商品沒人要,普通人民的日子怎麼過?
軍演帶來的副作用
軍演看似展現強勢武力,實際上卻讓中國陷入更深的困境,這真的能算是保護嗎?更別提軍演對大家生活的直接影響。沿海的漁民最有感觸:每當臺海軍演時,東南沿海漁民好幾天無法出海,魚貨賣不出去,國際航線因軍演改道,貨運成本上漲,超市裡的東西價格跟著貴,旅遊業也受重創——誰敢來一個三天兩頭封海的地方玩?這些損失,解放軍不會賠償,只能自己扛。再看看房地產,2021年以來,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房價跌了10%以上,地產公司紛紛倒閉,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減少,修路、蓋學校的計劃只能一拖再拖。中國的房產貶值,生活成本上升,官方說這是為了國家安全,但人們的生活卻越來越不踏實,這安全到底是給誰的?
重演蘇聯的悲劇?
如此高昂的軍費支出,可能讓中國重蹈冷戰時期蘇聯的覆轍,1980年代,蘇聯為了應對美國的軍備競賽,軍費開支占GDP的15%至25%,大量資源投入軍事工業,卻嚴重擠壓了民生領域的資金。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幾乎停滯,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矛盾加劇,最終導致1991年蘇聯解體。中國呢?2023年軍演成本已占國防預算的7%,而隨著高科技武器系統的引入,維護成本還在逐年上升。如果軍費持續攀升,經濟卻每況愈下,中國會不會也走到這一步?
軍演能解決什麼?
中國經濟學家高善文曾用三句話概括當前中國民眾的經濟狀況:「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生無可戀的中年人。」這話聽起來刺耳,卻是血淋淋的現實。2024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1%,但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卻高達 15.7%,25至29歲人群的失業率也達到 6.6%。中國教育部預測,2025年大學畢業生將突破 1222萬人,數百萬年輕人將在「僧多粥少」的就業市場中掙扎,為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苦苦奔波。與此同時,軍費卻年年攀升。2025年國防預算比去年增加了 1200多億元人民幣。這些錢如果拿來發放補貼、創造就業崗位,能幫助多少家庭渡過難關?
人民溫飽還是軍演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曾表示:「軍事演習是對分裂行徑的有力回擊。」然而,我們聽到的,卻只有軍演的炮聲;我們看到的,卻是新聞裡鋪天蓋地的「維護國家統一」「震懾分裂分子」這類詞彙。軍演被包裝得光鮮亮麗,讓人誤以為軍演越多,國家就越強。可冷靜下來思考,這光環之下,真正藏著什麼?是中國人民逐漸掏空的錢包,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孤立,是家門口不斷惡化的經濟環境。當人民的收入預期大幅下修,當許多人連溫飽都成問題,這樣的「強大」還有多少實際意義?
中國人民想要的是什麼
軍演的畫面震撼人心,可震撼過後,留給大家的又是什麼?是日益高漲的物價,是找不到工作的焦慮,是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房貸。這些,不只是遙遠的經濟數據,而是軍演帶來的現實連鎖反應。人民不是軍事專家,但人民有眼睛,能看到生活變得艱難;人民更有切身感受,體會到這種所謂的「強大」,並不能解決柴米油鹽的困境。相比於一次次高調的軍演,大家更需要的是穩定的工作、可負擔的醫療、買得起的房子。
資料來源:
https://insidechina.rti.org.tw/news/view/id/2230745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8270082.aspx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2/20/n14441607.htm
https://watchout.tw/reports/g6BohfBI7aBWDExZZ4WZ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