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煮豆燃萁,台灣人柯建銘的慨歎,出自中國人曹植的手筆
2025.09.02 | 09:07
還記得日前柯建銘總召在面臨黨內逼宮之際,於臉書引用曹植七步詩一解心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何許人也?中國人,三國梟雄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如此的心情抒發,不覺得違和感十足麼?最敵視中國的台派急先鋒,在真實反映自我情緒的當口,卻選擇援引中國詩來表白,難道遍讀台灣文人的作品中,就沒有一篇差可比擬的文句麼?這般「台灣人寫中國詩」的情事,呈現著台灣當前史觀錯亂的窘況。這種錯亂,反映在近日政府當局面對中國九三閱兵大典的態度上,同樣明顯。當中共將對日抗戰勝利的功勞,攬在自己八路軍身上,我方陸委會的態度,乃譴責中國竄改歷史,竊取中華民國國軍所打下的軍功,言之鑿鑿的,彷若我國才是該段歷史的主角,是中國源遠流長歷史的正宗。然而,弔詭的是,先前才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八十周年的紀念場合,發表著與日本史觀相仿的「終戰」字眼,避重就輕的閃躲「日本投降」說法,反倒換句話就開始批判起獨裁者的侵略野心,意有所指的又將矛頭指向中共。當然,中國如今是敵國,要怎麼批判沒意見,但假若總統的史觀,並不認為台灣過往的日本時代是「日據」,而是「日治」,則在綠營一片洗白日本統治歷史的認知教育下,我們怎麼可能會去抗日呢?日本不是對我們很好麼,抗個鳥?那麼,這說法不就與陸委會將抗日作戰功勞又搶回來的舉措,背道而馳麼?對於史觀,個人始終認為,「接受過去,開創未來」,應是不變的八字箴言。一如藍營名嘴們經常說的,諸如「中國人」一詞,所意涵的,不僅僅是具體的國籍歸屬,更多的寓意,是源自於文化層面,近似於「中華文化」的概念。基本上,中國歷史與台灣獨立之間,絕對是可以涇渭分明的存在,而非相互傾尬的體系。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承繼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但奈何在中國全面赤化之際,我們來到了台灣這片寶島,因著更嚮往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所以選擇在此安身立命,汲汲營營的希冀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台灣史觀,不就是這麼單純麼?史觀,類同於語言,在乎的是其中的共通性,就好似柯總召所援引的七步詩,假若往後台灣年輕一代,都不再接觸中國文化,那麼,這樣的心情抒發,不就鴨子聽雷了麼?又反過來想,今天堅定捍衛台灣主權的人士,引用了中國詩一解情懷,我們會因此否定他對於台灣的熱愛麼?(嗯!同樣的情境,如果主角換成傅崐萁,大概連詩都會被拿來做文章吧!)不會的,那麼,這不就是歷史文化與國家認同得以截然分野的具體例證麼?總是覺得有那麼點可惜,難得台派有幸執政長達十年,應是台灣歷史建構的黃金時代,但奈何「台灣獨立」的我執甚深,選擇了用「抗中親日」的理路來梳理史觀。從「日據」改為「日治」開始,歌頌著日本在台灣留下了那些美好,甚或為了強化中國與台灣互不隸屬的概念,搞了個「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觀點,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將台灣從中國歷史中割裂出來。即便最終自成一套自圓其說的史觀,但過程中所放棄、所扭曲的歷史片段,真的就該被遺忘麼?當年日本在台灣的統治,真有那麼美好麼?如今再去媚日,不覺得挺可笑的麼?要獨立,就堂堂正正的做個台灣人,面對過去,完全不用去閃躲。我們祖先來自於中國,也繼承著中國道統,期間還曾被清朝割讓給日本,受到日本的殖民統治。基於這樣的歷史延續,對於中國、對於日本,自是有著恩怨情仇、多重情愫交織的情感。然而,正是帶著這些積累的文化養分,立基在自由民主的這片土地上,我們希冀去開創一個更好的國家。它或許源自於中國血統,卻存在著嶄新的DNA、它底蘊下留存著日本元素,卻因著殖民記憶而更顯堅韌。台灣,該是怎麼樣的台灣,理當由你我來定義。正所謂「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與其藉由形塑史觀的手段,向美、日、中等強權靠攏,執政者不妨靜下心來思考,如何在國際場域中,做到讓自己無可取代,才是正解吧!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